70年代醫生下海!
小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就是71年了。
這兩年公社也不說有什麼變化。
至少公社的小學修大了,整整擴了三間。
送孩子來上學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人也多了起來。
“張大娘,今天又上街啊。”
“對。。今天小孫弄了一些黃鱔。”
“可以哦,得換不少糧哇。”
“換了不少,你呢?今天上街買了點什麼?”
“扯了二尺不,給孫子搞件衣服。”
這兩年各大隊的都發生一些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能吃飽一些了。
不再像之前遇到洪災和旱災那樣了。
一天三頓能吃到粥了。
生活總是在發展,不管你願不願意,日子都過了。
“現在的路倒是好走了不少,我跟你們說,之前這條,真的到處都是坑。”
一輛大巴車上坐滿了人,車裡鬨鬨哄哄的,不過開車的師傅卻不敢開口說話。
就連檢票員都站在司機旁邊,小心翼翼的。
“你說的,好像彆人不知道咋的。見人就說。”
“嘿,老牛,我願意說,這些都是素材。”
“對,都是素材。”
“前幾年我也去過13大隊,抗災,那個時候的路,不擺了,開車都沒有走路快。”
“有這麼難走嗎?”
“還有這麼難走?”
這個男的,是市廣播站的劉生,他昨天跟大部隊一起去了12大隊采風,今天就坐大車回市裡。
“當初,你不信可以問師傅,那個時候的路以前是怎樣的。”
師傅被點到,也不敢回頭。
售票員兼服務員是他的老婆,倒也直直的性子
“是啊,那個時候的路坑坑窪窪,的確很爛,不過後來鋪了一下,平整多了。”
“那現在從公社去12大隊,好走嗎?”
“不好走。”
“是吧,要不是大家拉著石頭來鋪路,更難走。”
這兩年,從公社到縣城的路重新用煤渣鋪了一遍,遇到下雨也沒有那麼泥濘了。
這倒是大功一件。
“這還不是因為華興公社搞了一個煉鐵廠。”
“對,你看一個小小的煉鐵廠,就能把路給修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廠,是不是就更好了呢?”
說話的正是劉生的對象,周蘭。
“要不是煉鐵廠有燒過的煤渣,哪有人能搞得到這麼多煤渣來鋪路哦。”
“是這個道理,但是如果是其他廠,就不修路了。”
“修點點石頭就可以了。”
“那是你不了解這條路。”
“有什麼來路嗎?”
“這條路,那個煉鐵廠是一家港資老板建設的,這是全縣,乃至全市都是第一家。
可謂開了一個先河。
據說那個老板是這邊過去逃荒的,現在國內平靜了,就想回來搞點投資,回報家鄉。”
“咦,周蘭你了解可不少啊。”
那可不是,這港資還有她們家一份投資呢。
她就是周秘書的堂妹,今年剛畢業就被分配到市廣播,這份待遇不是誰都可以有的。
她有繼續說道
“而且這條路,當初修的時候,還鬨出了很多故事,不過這些故事裡麵有我們衛生院黃醫生的身影。”
“那你跟大家說說唄。”
“今天就不說了,預知故事如何,且聽下回講解。”
“你”
“周蘭,你賣個管子可真長啊。”
此時是宣傳部主任姚蓓,正一副心不在焉地看著車外。
讓這些小年輕自己去鬨去,她也不管這些。
她還在想她丈夫昨天晚上沒有回來的事情,這種不回家已經成為他的常態了。
總是以工作忙為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