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醫生下海!
看著她說道
“張大姐,我這倒不是在說你。”
黃瑤遠倒是無語了,你這麼角色代入乾嘛?
搞得我都說不下去了。
“我一般不收,而且大部分的醫生都不會收。
大家都不富裕沒有必要,更何況,這醫生本來工資就相對高的。
再加上如果用治病的紅包來衡量救不救人,那也沒有必要存在這個職業了。
你們說,是不是?”
黃瑤遠說道,然後又看著張大姐繼續說道
“就像那天哪一樣,如果僅僅是為了那個紅包救妞妞的話,那你覺得我是什麼人?
你還會跟著我們嗎?”
這話說得張大姐不好意思了,臉一下刷得通紅通紅的。
“所以,你們不要想太多了,我就是打一個比方。
當然,
就像我做醫生以來,雖然做不到懸壺濟世之功,至少做到了問心無愧。
也算對得起救死扶傷這個職業道德。
不然就對不起幾千年來被彆人稱道的杏林,更對不起董奉那份心。”
“杏林?黃叔,那杏林是什麼意思啊。”
小孫聽了半天,就最後一個詞沒有聽懂了。
“杏林啊,那是在三國的時期,有一位中華名醫叫做董奉,他的醫術非常高明。
求醫問藥的人數不勝數,而且他幾乎都是藥到病除,所以他的名氣非常大,找他看病的人在附近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會越來越少啊?”
小孫不解地問道。
“難道你天天生病嗎?
天天去看病嗎?”
老萬在一旁打趣小孫說道。
“對,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大部分的病,隻是一種表象,更多的是需要自我調節。
還有就是心情愉快。
所謂笑一笑百年少。
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一個地方的醫生醫術高不高明,不是在於他每天要看多少人,而是每天要少看多少人。
如果當一個醫院的人數太多了。
並不能證明這個地方的醫生有多麼厲害,反而說明這個地方的情況堪憂。
出發是人口急劇增加導致的環境問題,和飲食問題。”
“飲食問題?”
老萬都不甚理解地問道。
“對,就比如我們之前村莊出現的問題,還有之前華興公社出現的急性腸胃炎等等,都是由於環境和飲食,出現了問題,導致大量的百姓生病。”
“那人口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人一多,首先就是那個生病的比例會變高,這個大家都不難理解。
其次就是,人多,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就更多,彼此之間的交叉感染幾率也就隨之更大了。”
“哦明白了。”
小孫點點頭,表示聽懂了。
“所以,這董奉,他覺得附近的人都差不多會一些日常調理之類的了,於是他就想出去走走。
他一路行醫,見有好的草藥就收集起來,遇到病人就隨手醫治,即使沒有生病的人,也告知他們怎麼調理身體。
每到一個大的地方,或者說生病最多的村莊,他就會在那裡暫時定居下來,給附近的百姓治療。
所以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以至於後來,隻要他一到那個地方,就會吸引很多人跑來求醫問藥。
據說,隻要他住過的房屋,是沒有安裝門檻的,因為按了也會被踏破。”
“啊這麼厲害啊。
不過這跟杏林有什麼關係呢?”
小孫不解地問道。
“你啊,著什麼急?
我馬上就要講到他跟杏林的關係了。
就在他四處雲遊救治病人的時候,他也發現了許多之前不曾了解過的中草藥藥理,也有很多關於醫術的感悟。
所以他需要靜心下來歸納總結,編寫成冊,深入研究。
於是就到了一個叫做其家村的地方。
一邊整理一邊救人治病。
但是那個時候都是寫書還是用竹簡。”
“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