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劫針對境界低微的天驕而生,威力自然比不上真正的天劫。
然而在場眾多真人,都是在百年內渡過成道天劫的。
若是在天劫成形時擅入其中,被天道生出感應,誤以為他們主動投身再渡天劫,那時恐怕悔之晚矣。
更重要的是,小天劫的出現,代表著摘星台上出現了突破極限的人物,也就是至尊天驕!
“是誰?是那野修淩雲,還是我龍虎山弟子周止?”龍降真人心中震動。
降龍金身大放光明,耀眼的金光刺得眾天驕齊齊閉目。
“原來如此,好一個小天劫,果然是一脈相承,心機縝密至此!”帝辛哈哈大笑,縱身一躍立身雲端。
彆人不明白小天劫從何而來,親眼見過閻四夕渡劫、知道墨羽之事的帝辛,又如何能不明白其中奧秘?
隨著他的離開,摘星台籠罩的層層迷霧也漸漸散開,露出登天之階的真麵目。
遠看為芥子,近觀化須彌,這分明是一座無邊無際的高山。
整座山體散發著至尊至貴的氣息,黝黑的山體,呈現出四四方方的模樣。
從上往下俯視,可以看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鎏金大字。
一尊法相傳出既驚又佩的聲音,“摘星台乃是大商皇朝傳國玉璽,傳言是以遠古破碎的不周山碎片鍛造而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誠不欺我也。”
不周山,乃是遠古時代頂天立地的一座高山,亦是天地初開、混沌初分時的天柱,避免遠古三十三天傾軋大地。
共工怒觸不周山,乃是一個著名的神話傳說,又名共工觸山。
遠古時期,神隻統治天地,共工是遠古天庭中掌握江河湖海的水神,與火神祝融一場驚天大戰後,以身怒撞不周山,引發天地大亂。
此神話傳說語焉不詳,但以不周山碎片鍛造的道器舉世聞名,每每現於世間,皆是天下無雙的無上道器。
摘星台之所以生成登天之階與神通果,其根源便在於這股不周山碎片帶來的神威。
然而遠古神道已成過去,在如今的天道麵前,縱使是不周山天柱之威,亦要退避三舍。
眾真人將目光投向登天之階,從第一級到九百九十九級空無一人,唯獨一千級台階上,站著三名意氣風發的少年人。
左側一人麵覆麵具,一身青衫孑身獨立,散發出濃鬱的草木氣息。
右側一人撕碎了身上的龍虎戰袍,露出如龍如虎的上半身,氣長千裡,風雲相隨,龍虎相伴。
居中一人麵貌尋常,除了眉眼外平平無奇,唯有一股堅毅氣質,卻成為了眾人目光的焦點。
天道所過之處,諸真人退避三舍,即便是摘星台的不周神威亦迅速收斂,不敢與天爭鋒。
閻四夕頓覺周身壓力儘去,體內三魂七魄齊齊結出內獅子印,發動者字秘恢複肉身傷勢,誕生源源不絕的鮮血。
“天道果然賊心不死,卻成為我在摘星台登頂的大好時機。”閻四夕臉上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
早在五日前,閻四夕與藏神人魔一戰後,成功渡過第十次小天劫。
普通的小天劫對他再無效果,反而會淪為他實力精進的資糧。
這段時間以來,小天劫銷聲匿跡,似乎放棄誅殺閻四夕這個道賊。
但當日他心血來潮的感應絕無虛假,天道並非就此作罷,而是蓄勢待發,準備在他勢弱時卷土重來。
因此閻四夕始終心懷戒備,不曾有一時半刻的鬆懈。
在那日夜交替時分,滿月冉冉而上之時,彼時的閻四夕立足於六百級階梯之上,武道靈覺正是最為敏銳之時。
那時候天道已在悄無聲息地布局,千裡之外的靈氣無聲無息地彙聚,連真人都無法感應到天地異變。
顯然天道有感,知道閻四夕在登天之階必定窮儘心力,想要在子時發動最猛烈的攻勢,一舉將其誅殺。
可惜的是,閻四夕早已錘煉出武道靈覺,加上三魂七魄歸位,屬於煉氣士的感應也越發顯著。
所以他故意放慢了攀登的速度,既是為了尋找登頂的契機,亦是為了在此時安然無恙地渡過天劫。
子時天劫如期至,中秋雷霆機緣現!
籠罩登天之階的迷霧消散無蹤,閻四夕雙眼一睜一閉。
隨著小天劫的到來,四象血眼收斂不見,身旁的周止、淩雲二人,隻能看到一雙野心勃勃的眼眸。
“神通果,我所欲也,小天劫,亦我所欲也。”閻四夕貪婪地舔了舔嘴唇。
他低頭看了看眼前的天淵,又抬頭看了看蒼穹中的劫雲。
登天之階雖有不周山的部分神韻,但也隻能幫天驕修煉到境界圓滿。
若是單憑他自己,且不說能否在登天之階尋得至尊契機,更大的可能是在千級台階時重傷出局。
此前如虎卑勢,如狸卑身,看似卑微怯弱,不敢與眾天驕爭鋒。
實際上是韜光養晦,將有擊也,將有取也,等待那一鳴驚人的大好時機。
正是天地蓄勢以雷鳴,卑勢卑身待驚人。
“天魂歸位!”閻四夕在踏上第一千級階梯時,血眼轉瞬間鎖定了天魂誕生之所。
與此同時,他的肉身也感應到武徒兩大極境的奧妙。
千生萬死、千峰萬壑的一切奧妙,於他心中流轉不定,令他雙眼熠熠發光。
皮肉筋骨血、三魂七魄齊齊歸位,閻四夕肉身魂魄猛地一震。
小天劫凝聚而來的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卻無法掩蓋白玉階梯上那渺小人影的光芒。
閻四夕仿佛一麵映照萬千的明鏡,十三丹經、十八地獄圖錄兩股內炁陰陽輪轉,在他丹田出凝成一座先天太極圖。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
八門分彆位於首、腹、足、股、耳、目、手、口,散發出白、黑、紫、青、藍、赤、金、碧八色。
三魂七魄居於三宮七脈輪,星星點點的星辰之光投射而來,將三宮七脈輪的所在之處映射而出。
天有風雨如晦,雷電共作!
人有體象皎鏡,星開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