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寒之地。”
“可是此前的北漠?”
“數十年前,的確叫這個名字。”
陳長生點了點頭,問道“那大師又是去往何方呢?”
“大襄上京。”
陳長生笑問道“大師莫不是走錯道了,此地乃是西南地界,可是繞了一圈啊。”
“貧僧一路傳頌佛法,不敢錯過一地。”
“原來如此。”
陳長生心中明了,隨即又問道“隻有大師一人?”
“來時有四人,如今隻餘下貧僧。”
“大師節哀。”
“我佛慈悲。”
老和尚雙手合十,手中掐動著念珠。
陳長生仔細看了一眼這和尚,隨即問道“大師此行也是為了覲見陛下吧?”
“正是。”
老合適眉眼稀疏,仿佛已有油儘燈枯之勢。
陳長生點了點頭,說道“早年間陛下已將道門立為大襄正統之教,道門先入為主,早已在這天下根深蒂固,大師此行恐怕隻會無功而返啊。”
老和尚舒了口氣,說道“天下不曾安定,向善之人亦在少數,隨著道門興盛各類異教興起,掀起風波,佛門當有立足之機。”
陳長生聽後微微一頓,說道“大師能看透此般局麵,佛門定然能有一席之地。”
為何佛門會得到支持。
其實很容易理解。
佛門提倡人們積德行善,同時也是一種思想上的寄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製其他異教對人們的蠱惑。
佛門的主旨向善對於皇帝對百姓的期盼不謀而合,這與道門所說的道法自然有所差彆。
再有,佛教宣揚的大愛博愛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和儒家思想相合,以儒學治天下,也符合大勢。
讓佛門興起自是帝王安定家國的手段。
老和尚道了一聲佛號,說道“全是佛子的指引。”
陳長生聽到佛子二字不禁一頓,問道“不知佛子如今身在何方?”
“北寒之地,曆經捶打,成就真佛。”
“這樣嗎……”
陳長生舒了口氣,繼而又道“另外,此番路途遙遠,大師如今已是精疲力竭,恐怕是難以走到上京,若是見不到陛下,或許佛門興盛也會遙遙無期。”
老和尚平靜道“縱使貧僧半途而亡,亦會有彆人步入皇宮,麵見陛下。”
“大師之決心,陳某敬佩。”
“施主謬讚。”
陳長生目光望去,見那遠處山巒,透過山林瞧見了一處山泉。
“陳某身上亦未帶什麼吃的,不過卻也能未大師尋來半碗泉水,還望大師莫要嫌棄。”
“多謝施主。”
陳長生抬起手來,並作雙指。
“來!”
話音落下,卻見遠處山巒之中飄起一縷水線,滴滴泉水引來,落入那木缽之中。
水不宜盛,隻得半碗。
老和尚眼眸微動,“阿彌陀佛……”
他捧起木缽,將那甘甜的泉水一飲而下。
待那木缽放下,長舒了一口氣。
“施主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