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過後,追悼會結束。
葬禮舉行。
在征求了多方意見過後。
多方還是決定將莫道就安葬在華國首都不遠的一處公墓。
安放著棺槨的靈車,在車隊的前後保護下,
在許多趕來但還未曾離開,為莫道送彆的人們的簇擁下,
一路緩慢地,行駛到了公墓的山腳。
雖然依舊有上山的道路,
但克爾納青年依舊選擇了將莫道的棺槨抬上山。
最終,八個人為莫道抬棺。
八個人排頭的是克爾納青年的現任首領,二號人物,
中間的是克爾納青年第一軍,第二軍的負責人。
排在最後的,分彆是新塞的首領,以及也本蒙的二號人物。
而在莫道的棺槨真得要下葬時,
原本許多覺得自己已經能夠接受莫離世這件事情的人,還是忍不住有些情緒崩潰,哭了起來。
大量本來就精神疲憊的,來為莫道送彆的人們,哭到昏厥。
有一些克爾納老人,恨不得和莫道一同離開。
隻是,上次帕爾斯離開時,還有莫道能夠出麵安撫,這時候,卻已經沒人再來安撫他們。
而想到這些,對於克爾納人,更加難以接受。
他們失去了莫。
從此再也不會有一個克爾納的,克爾納青年的教導員,為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不會再有一個,可以永遠信任的,莫。
不過,任由前來送彆的人多麼撕心裂肺,
就在這一片哭聲中,克爾納青年的教導員,克爾納的莫,還是完成了下葬。
而在下葬儀式過後,第一時間,
圍繞著‘莫’的墓穴,就擺滿了鮮花。
原本十五天追悼會未曾趕上的人,到墓地前,繼續做著祭奠。
……
當天晚上,華國的總台新聞,
也對這件事情做了陳述性的報道。
另外,
一個漢斯國的記者,也就是先前在追悼會現場,拍下那張震撼的照片的人,
再寫了一篇專題文章,引起了不少反響。
文章的標題是“一個偉大的人的離開。”
並且在文章中,附上了那張他拍下的照片。
就那張照片,撰稿的記者發自肺腑地寫道,
“……從未有過一個國家的人,在另一個國家受到如此的尊重。”
“不僅是在此刻莫的靈堂內外,如果你曾經抵達過克爾納,那你一定能夠深刻而直觀地感受到,克爾納人對他們的莫的推崇。”
“某種程度上,這個華國人,征服了克爾納。但並不是使用恐懼,亦或者武力。而是尊重和智慧。”
“事實上,同樣不僅是克爾納,在整個阿菲卡洲,乃至歐羅巴洲部分國家,你都能夠找到不少受到‘莫’影響的人,其中不乏在他們自己國家也同樣具有相當影響的人物,比如,此刻新塞的首領,對莫就有著相當程度的崇敬。比如,也本蒙內此刻也有不少人對莫敬佩有加……”
“他改變了一個阿菲卡洲的國度,改變了阿菲卡洲,也改變了世界。”
“當你知道克爾納的曾經和現在。”
“那麼你會很堅定地做下一個判斷,在這裡逝去的,是一個偉大的人。”
……
在莫道離世過後一個月。
克爾納青年針對曾經克爾納青年的精神領袖,
再做出了幾個重要決定。
第一個是,
克爾納青年決定將莫道墓地的準確地點,寫入克爾納的曆史書。
以便克爾納人牢記莫的存在。
而第二個決定,
某種程度還是違背了當初莫道離開克爾納時,對帕爾斯所說的話。
克爾納青年決定,
在克爾納首都的中央廣場上,豎立一座莫道的雕像,以便克爾納人緬懷。
而影響最大的,
大概是第三個決定。
克爾納青年宣布,
在正式接管整個克爾納已經數十年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