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道警!
“你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而且你所說的知識如果不是去刻意搜集,不可能擁有這麼詳實的記載,從你的推斷我是否可以理解要麼是胡編亂造,要麼就是蓄意而為。”
贏勾被逼著不得不發言,但是他說的話有些嚴重,很明顯想激起穆贏的怒火。
“我的推斷確實還有一些無法理解的部分,最起碼“弋二人”按字麵的意思,顯然想射殺兩個人,或者說兩隻鳥,那麼除了帝俊這隻傻鳥外,另一隻鳥又是誰?
既然能同帝俊相提並論,那麼這隻鳥的身份地位自然也不同。
可是,翻遍神話曆史,無論是百鳥之鳳,還是鯤鵬孔雀,甚至朱雀畢方,這些固然是神禽,但是同三足金烏相比都有些相形見絀,最起碼氣勢遠遠不足。
因為他們誰也無法開創天庭這一豐功偉績,更彆說敢自立為天帝這個大逆不道的稱號,要知道天帝這個天字本身就犯忌諱。
帝俊便是很好的注解,被硬生生的趕下了天帝的位置,生死不知,去向不明。
所以當昊天接替了帝俊的位置之後,不敢以天帝自稱,改“天”為“玉”字,堂堂的天庭之主,卻稱呼自己為玉帝,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穆贏顯然還沒有從推理的興奮中退出,腦袋還在高速的旋轉,一個個奇思怪想在他的腦袋裡四處飛揚,同時他還絞儘腦汁回憶起帝俊時代,天庭裡到底有哪些不世出的高手,並且跟帝俊同為禽類,甚至很可能是三足金烏。
“適可而止就行了,你的思想天馬行空,根本就沒有邊際,這樣放縱很危險,很可能到最後迷失自己,進一步墜落魔道。
我可以再向你透露一些事情,帝俊作為上古天庭的開拓者,肯定擁有不一樣的魄力和妖格魅力。
要知道伏羲和女媧同樣也是妖族聖人,但他們的影響力遠遠不如帝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帝俊本體是三足金烏,而伏羲和女媧則是人首蛇身,並不完全是妖物,兼具著人和妖的特點。
妖族,奉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並不完全忠心於伏羲和女媧,相反被他們創造出來的人類,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到最後完全屏棄了女媧,反而崇拜起西王母。
其實西王母的本體雖然類似於人形,但是擁有豹子的尾巴和人類的牙齒,也接近於妖族。
但是她老人家駐顏有術,再加上神秘莫測的潘桃具有美容、養顏、長生的妙用,到最後出落的越發漂亮,以至於人們忘了她早先怪模怪樣的形象。
奇怪,我怎麼把話題拐到西王母的身上,看來我的思想還沒溜得住,慢著,我好像有點思路了。
天庭能夠承受伏羲和女媧的怒火,並不僅僅是因為帝俊的原因,畢竟那兩口子打架向來都是一起上,就憑帝俊一個人可是招架不住,而後期能與他們相抗衡的犼,也被帝俊坑害。
帝俊竟然能用明搶的方式,掠走了羲和常羲,這明顯就很不正常,哪怕就算是偷襲,他也怕對方報複上門,畢竟伏羲還是很心疼自家閨女,沒有理由不打上天庭。
而造成這一局麵的隻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帝俊有自己的幫手,而且這個幫手實力不在他之下,甚至有可能超越他。
並且這一名幫手與他的關係莫逆,畢竟伏羲和女媧是夫妻,心靈相通,聯手起來威力可能遠超兩個人的戰力,而有這份莫逆的,除了夫妻,那便隻有兄弟,也隻有兄弟血脈相連,比夫妻聯手更勝一籌。
分析到這裡,答案就呼之欲出,那隻神秘莫測的鳥便是帝俊的兄弟東皇太一,他和帝俊同時誕生於盤古的左眼,那裡是陽氣炙熱的所在。
其實之前我也提到過東皇太一,隻是他太過低調,連天帝的位置都不想爭奪,讓人不知不覺就忽略掉。
但要論起實際擁有的神通和戰力,他都不在帝俊之下,並且他還擁有一口神秘莫測的鐘,威力奇大在神器中也位列前茅。
這口鐘同他的出身一樣,同樣出自於盤古的左眼,原本隻是盤古眼裡的一粒沙子,汲取了開天時的一縷混沌孕育而出,被稱為混沌鐘。
但是後人更喜歡根據東皇的名頭稱之為東皇鐘,擁有東皇鐘的太一,其真實實力已經遠在他的兄長帝俊之上。
如果他想當天帝簡直輕而易舉,可是東皇太一似乎對帝位看不上眼,反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其實套用現在的一句俗語,他是高科技人才,不喜歡凡塵瑣事,有點宅。
我再加一句嘴,東皇太一的名頭很響,但是他還有一個稱呼,卻不為人所知,他叫東王公,這還是他沒有當上東皇之前的稱呼。
這個稱呼知道的人並不多,到也符合東皇太一的低調,但是東王公的老婆卻是赫赫有名,那便是昆侖的西王母。
西王母的由來同東王公有很大的淵源,否則怎麼會無緣無故安插一個王母的稱呼,畢竟母,代表對女性長輩的稱呼,隻可惜東皇太一過早戰死,西王母早早的守了活寡。
既然找出東皇太一,那麼羲和常羲為什麼會成為帝俊的妻子就不足為奇。
伏羲和女媧雖然戰力強大,但是碰到了帝俊和太一,實力最多五五開,要是再加上東皇鐘,那麼帝俊和太一便擁有壓倒性的實力,輕而易舉奪取羲和常羲就不足為奇。
畢竟當時還處於蠻荒時期,天庭也是草創,規矩可沒有那麼嚴,也不在乎世人的眼光,搶親在他們看來也很正常。
我想這是早就預謀好的事情,早在帝俊同伏羲和女媧密謀殺死犼,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包括奪取羲和常羲,或許這是帝俊的最終目的。
甚至我可以進一步猜測,之所以奪取女媧和伏羲的兩名女兒,很有可能帝俊想和自己的兄弟太一,一人迎娶一名,而東皇太一最後拒絕,這同西王母肯定有著深深的聯係。
如果按照這個思維拓展,那麼之前“弋二人”的推斷,很顯然得到了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