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為穩妥之舉,亦是以咱們大明,最為穩妥的方法。”
“懇請太子殿下,漢王爺三思。”
此言。
可謂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簡明扼要的分析利弊,雖言語措辭皆是反對之意。
不過其用心和分析。
卻也聽起來,讓人升不起半分不悅感覺。
而後他環顧了四周一圈。
一直正襟危坐,於一旁不是淺酌,掩蓋自身情緒和尷尬的群臣,也是瞬間回過神來,沒有絲毫猶豫,趕忙出言接上話,異口同聲的出言勸解,對夏元吉方才言語給予肯定,道:
“是啊!是啊!”
“太子殿下,漢王爺.”
“此事,夏大人說之在理。”
“拳拳之心,皆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著想,絕無半點私心。”
“一發遷至動全身。”
“不做最壞的打算,亦不做最好的打算。”
“言語未有半分偏頗。”
“懇請太子殿下,漢王爺明鑒、三思啊!”
此言一出。
見著眾人反對的樣子。
倒也沒有出乎朱高煦和朱高熾兩兄弟的預料。
在昨夜兩兄弟議事的時候,對於這樣的結果,兩人就已經心中有數。
不過就眼前這事而言。
也無關對錯。
群臣有群臣的思量,言語皆大明江山社稷。
並未故意於言語中,參雜何人的情感和思緒。
都是就是論事。
讓人挑不出半分理來。
不過……
眾人唯一的一點問題,則在於太過於保守,太過於謹慎了。
對於這個問題。
朱高煦要負很大的一部分責任。
畢竟當初在針對大明寶鈔計劃和變革的時候,他於其中耍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心眼,想要借此給朝中的某些臣子挖坑,企圖讓某些跳進去。
所以.在那個時候。
很多東西,都說的比較抽象,亦全都是撿的好聽的說。
致使,並未給群臣有多少壓力。
讓大夥沒有什麼危機感。
也正是因如此,讓群臣忽略了一些潛在的危機。
當然所謂的忽略,就是不知道是這些個人真的忽略了,還是假的忽略了。
亦或者,揣著明白裝糊塗,想要將計就計給他難堪,讓他徹底下不來台,就不得而知了。
畢竟能夠坐到這個地位的人,一個個可謂都是人精。
而後。
朱高煦和太子爺兩人彼此對視了一眼,交流了一下自己思緒。
短暫的沉默了片刻,朱高煦簡單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緒,微微上揚的嘴角處浮現出一絲笑意,對群臣的顧慮,索性直接明牌,不遮遮掩掩了,自己把自己挖的坑給平了。
隨即,他衝著躬身行禮請求的群臣擺了擺手示意,幽幽開口道:
“大明寶鈔.”
“這個變革計劃,可緩一緩。”
“不必如此著急。”
“畢竟國庫的銀兩,與真正這些年朝廷所發行的寶鈔數量,有著幾千萬兩的差距。”
“當初在說著這個寶鈔與銀兩互換的時候。”
“那時確實是本王考慮的不周,將一切都想的太過於美好。”
“未做最壞的打算。”
“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就像夏大人所言,萬一有人知曉了中間數額的差距,知曉朝廷的底線,於百姓中散播謠言,致使所有百姓都將手中寶鈔與銀兩全部兌換。”
“屆時如若朝廷拿不出來。”
“那般樂子就真的大了。”
“所以為了穩妥起見,寶鈔變革互換策略,本王建議暫緩一步。”
“以現有的銀兩為基礎,先將倭國給徹底拿下,將倭國手中巨額銀礦給握於手中。”
“那時候.再推行大明寶鈔的變革。”
“如此方能夠更加的穩妥.”
“不知諸卿,意下如何?”
得勒。
這話說的,簡直了。
方才他們以江山社稷,為借口逼停。
現如今.這位爺現學現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讓場中的眾人,不由得愣在了當場。
就像方才朱高煦所想的那樣,這些個人都是人精,對於朱高煦之前於寶鈔變革製度上,耍的小心思他們這些人又如何能夠沒看清楚?
至於為何當初沒挑破,沒反駁。
說白了。
你不仁我不義。
朱高煦企圖在大明寶鈔變革這件事情上挖坑坑他們。
他們這些人,自然而然也想順水推舟,借機還以顏色唄。
現如今這位爺卻是當著他們這麼多群臣的麵自爆,伸手自己打自己的臉,亦是變相的認錯,這般不按常理出牌的手法,著實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短暫的愣神片刻。
群臣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
一時之間略顯有些坐蠟,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不過話已至此。
他們還能夠怎麼辦?
隻能此事翻篇唄。
畢竟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彼此對彼此都沒啥好心思。
自然不可能將這些暗地裡,勾心鬥角給擺到台麵上吧?
真要那樣,大家臉上都甭想好看。
鬨到永樂大帝知曉了,亦絕對是各打五十大板,誰都彆想全身而退。
之後,工部尚書宋禮,緩緩從人群中站了起來,衝著高台上的朱高煦和朱高熾兩人,微微躬了躬身子行了一禮,道:
“太子殿下,漢王爺.”
“恕臣鬥膽多問一句。”
“於倭國有數額難以想象的銀礦,此事都是一些推測,要不就是已死的上批倭國人的口供。”
“卻無任何實證。”
“這著實有些難以讓人信服。”
“畢竟國戰可不是兒戲,一發遷至動全身。”
“不知於此件事情上,二位爺可否有更為實切的證據?”
“也好讓我等,能夠徹底安心。”
“當然也能夠堵住天下,所有人的悠悠眾口。”本章完
:..cc0
..cc。..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