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詳細的量化,雖不能事事都可以做到絕對,但是應該能應付**成的工作。
比如一個衙門上報上來說一年內修一條路,這條路總共五十裡。
那這件事情就可以做考核,你隻完成了十裡,那你肯定是丙等。
官員們之所以會覺得這種考核機製很變態。
因為這樣的考核方式,就不利於他們,摸一摸信封的厚度,就知道合不合格。
古代官場最注重人情世故,考核也是有的。
比如地方官,每三年到吏部去述職,吏部看你沒有過重大過錯,都會鬆一鬆手,三年任滿可能就有一步升遷。
至於京官,就有所謂的京察,五年一次,那就更是人情世故。
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都到了京城為官,更不會互相為難。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所有東西都進行了量化指標後。
雖然有點機械,但是陳寒卻給出了足夠的彈性空間。
隻要完成了乙等,那伱就可以萬事大吉。
你往上爭取那就是升官和獎勵。
就像中高考,隻要你門門及格,其實就已經打敗了九成的人。
陳寒搞出了稅務稽查司,平日裡在地方上隻負責財政方麵的監督工作。
但是到了考核的時候卻可以起到關鍵作用。
兩套互相競爭的班子考核,那就能做到相對公平的。
就因為這相對公平,令這些古代官員很不適應、很不喜歡。
官員是特權階層,而且個個都自詡自己是讀書人,怎麼能用完成工作目標來決定晉升問題。
難道不能靠門生關係?同門情誼?年誼?我爹是李鋼的關係?行賄的關係?
非要搞出這麼麻煩的考核?
這不是為難朝廷為難我們這些當官的?
陳寒你這是破壞讀書人的傳統文化你知不知道,到時候我們這些年誼什麼的都會被稀釋掉。
欸……
你這個粗人真的是一點都不懂什麼叫做風雅。
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弄得這麼清楚呢?
粗魯!
白丁!
畢竟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叫賄賂呢?
怎麼可以量化評選呢?
絕對不行。
得留給我們足夠人情世故的空間。
可是陳寒完全沒有,全部都是要求完成六成左右。
這麼一來的話,要是我上司的兒子在我手底下當知府當知縣。
他隻完成了三成,我難道不給他通過嗎?
我不給他通過,我上司會不會為難我?
這些人情往來以後可怎麼辦?
一想到從今年可能就要實行,他們就非常的矛盾。
因為在場的不少人,已經提前把今年三年述職考核的錢收到了口袋裡。
退回去千難萬難,因為陳寒搞出來這稅務稽查司到時候查起來麻煩。
不退回去吧,拿人家錢財不辦人家的事,到時候還不得背後捅刀子。
所以他們個個咬牙切齒後槽牙都咬碎了。
這個陳寒真是顆老鼠屎啊,原本我們這大明之鍋湯裡麵雖然清湯寡水,但大家還能夠吃到一點。
陳寒來了往湯裡麵撒沙子,誰都彆想有好。
最重要的是他這考成法上自內閣下至知縣,全部都要一起考核。
這可就是法家的那一套辦法了。
儒家之所以討厭法家,就是覺得法家的這一套東西沒有人情味。
雖然都知道是儒皮法骨,可是儒家的東西至少在前麵嘛。
儒家講究的就是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