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電影大師!
8月26號,洛杉磯國際機場,德雷克背著包登上了前往中國的飛機。
同一時間,京城機場,蘇烈登上了飛往威尼斯的飛機。
與德雷克形單影孤不同,蘇烈是跟著大隊人馬一起走。
《信號》是短片單元的影片,電影節隻導演一個人的食宿和機票,再加上董炫和黃壘都忙著拍戲,沒有時間,他隻能一個人前往。
學校考慮到蘇烈第一次去這麼大的電影節,去國際舞台,怕他不懂規矩鬨出笑話,就讓他跟田壯壯的《小城之春》劇組一起走。
《小城之春》是導演田壯壯對半個世紀前費穆同名作品的重拍片,田壯壯在自己沒有電影拍的十年間,每年都要看這部誕生於1948的作品,而每次觀看,都有所感觸,覺得一定要重拍這部經典。電影雖然隻是一部隻有450萬投資的小製作,但創作班子非常豪華,阿城、李屏賓、葉錦添等專業人士加盟了此片,電影的製作相當考究。
與田壯壯同行的除了《小城之春》的三位主演,製片人是李邵紅也位列其中。李邵紅跟田壯壯是北電的同學,也是蘇烈的前輩。跟他們一起,在威尼斯能對蘇烈有所照應,而且他們在電影圈摸爬滾打多年,人脈深厚,跟他們一起蘇烈也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脈。
李邵紅看著坐在自己旁邊年輕的蘇烈,不由想起自己當初在北電讀書的歲月,心裡有點感慨,笑著跟他開起了玩笑“小烈,你這形象氣質,隻當導演是不是有點浪費,要不簽約我們榮信達?拍兩部電視劇,你絕對就是國內一線小生了!”
蘇烈笑著道“邵紅姐,我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來用,哪有時間拍電視劇啊,再說了我也不是做演員的料!”
李邵紅笑道“你怎麼那麼忙啊,談女朋友了?”
蘇烈搖頭道“看片子,拉片子,自己動手拍,整天昏天黑地的,哪有時候找女朋友。”
李邵紅笑嗬嗬地道“我們公司漂亮姑娘不少,要不要我給你介紹一個?”
田壯壯插嘴道“你當我們北電沒漂亮姑娘麼,小烈這樣的人不知道多少姑娘盯著,還需要你介紹?”
李邵紅哈哈一笑道“小烈眼光高,他沒看上嘛,說不定我介紹的他看上了呢!”
蘇烈問田壯壯“田老師,這次《小城之春》應該能拿獎吧?”
拿獎是一種證明,田壯壯當然希望拿,不過難度很大,他輕輕地搖了搖頭“哪有那麼容易,這可是威尼斯電影節!”
蘇烈輕輕地笑著,心裡有些感慨,是啊,拿獎哪有那麼容易!
這可是威尼斯電影節!
每年的8月底到9月初的兩周裡,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麗都島都會成為世界影壇的焦點,同時也吸引遊客到威尼斯觀光——這,便是久負盛名的威尼斯電影節。
1932年,墨索裡尼在水城威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它比戛納和柏林電影節分彆早了14年和19年。
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結果千奇百怪,連米老鼠都成了最佳男主角的“候選人”。
威尼斯電影節成立之初一度被法西斯政府控製,獎杯叫“墨索裡尼杯”,因而從1938年到1942年,威尼斯影展的評獎不為後人承認。1943年到1945年,電影節因為戰爭而停辦。
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開辦之後。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電影節不凡的藝術氣息昭然於世。1949年,電影節正式將最高獎項“最佳國際影片”更名為“聖馬克金獅獎”。1953年,電影節取消了“最佳意大利電影獎”,增設了“聖馬克銀獅獎”,顯示了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化和藝術化的雄心。
威尼斯影展的座右銘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強調“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如果說戛納電影節兼顧影片的商業性、藝術性,而柏林電影節注重意識形態的話,那麼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判標準更側重純粹的“藝術性”。
威尼斯電影節以“新、奇、快”發掘導演而著稱,被稱為“電影大師的搖籃”。黑澤明、溝口健二、薩蒂亞吉特-雷伊這些亞洲電影泰鬥都是從這裡走向世界的。1951年對黑澤明的《羅生門》授獎,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點對準東方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