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不能說明什麼。”看完文件後,詹太平身邊有人這樣說。“隻能等外出的人回來,查一查具體的儲備,再聽聽當地的官員說什麼了。”
“新來了一份公文。”李秀誌送來一個信封。“好像和這次的事件有關係。”
“怎麼回事?”詹太平站起身來。“上麵知道這件事了?”
周圍的人也都看過來。李秀誌頓時有些慌張,“我不清楚文件上寫的是‘有關墮落的文官集團的簡要說明’。”
這標題詹太平拆開文件,看了起來。
一.起源
這一集團的形成時期是在明末。它的前身是普通的文官集團,由隋唐推行科舉開始發芽,依靠印刷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文化知識普及,終於在宋初成型,宋朝中期開始滑坡,在明末完全墮落。”
二.現狀
這一集團目前在隊伍中頗有勢力和影響力,很多官員都被他們迷惑。”
三.特點
1對於生產性和建設性工作沒有價值。
他們大多善於對生產無幫助的繪畫、寫字、研究曆史、抒發情懷等附屬性、難以考核的工作。甚至,就算是在這些方麵,他們也缺少才能。他們創作這些的目的不是為普通民眾精神上的享受,而是自我娛樂。
在整個群體迫切需要的科學研發、工業建設、社會資源積累上,它們都無法幫助;
2貪得無厭。
因為過去的政府為了剝削人民,需要他們來在宣傳上進行美化,所以給他們了很高的資源。目前,他們依舊試圖獲得同等的資源;
3善於吹噓
他們善於營造形象和互相吹捧。通過對邏輯的運用來搶占道德製高點和話語權,打造自身的正麵形象;
通過上麵的行為,他們將自己混入‘對社會有價值’的群體中。
4嫉賢妒能
他們會本能的去壓製、打擊有才能的人,以避免自己沒有才能的事實被暴露出來。
四.常用策略
為了獲得與過去時代同等的資源,他們往往會采取一些很卑劣的手段。
1過火的宣傳。譬如通過改善種子,糧食明年能增收個幾十斤,他們的常用策略就是宣傳成翻倍。這樣一來,一旦收獲沒能達到他們宣傳的結果,他們就宣傳改善種子無用。
或者,宣傳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是“理所應當”,而忽略必須經過艱苦奮鬥這一過程。渴望生活更好的普通人,往往在他們的煽動下有時候會產生過高的期待。
這樣的行為,難以判斷到底是善意還是惡意。有時候,他們不會自己去做,而會煽動無知的普通工作人員去做,就更加難以分辨。
2信息割裂。通過利用普通人的忙碌,在信息獲得上的無力,他們經常利用人們的虛榮心、衝動,做一些錯誤的鼓舞,煽動普通人去做過火的事情,等等;
3混淆是非。他們通過宣傳把自己打扮成好人,在之前的故意性破壞產生不良後果,需要人承擔責任時,他們就把責任推給完全無辜的人;
4對傳統的讚頌。對大部分人來說,讚頌傳統是一種懷念的情感。但是對他們來說,這種讚頌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因為在過去,他們地位很高,所以就試圖通過讚頌傳統,而在今天獲得與過去同樣高的地位。
5其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