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三國!
武鬥安排,劉曄當然不可能準許真刀明槍上陣,畢竟刀槍無眼,萬一有個閃失,自然會大招非議,得不償失。於是,但凡武鬥擂台上使用的器械,俱是木製,刀槍棍尖上有粗布包好之白灰,一場爭鬥下來,再數各自身上白點,以此“文鬥”方式來定勝負。
前麵龍蛇混雜的對戰,自然不需張飛,趙雲和典韋去自降身份一一迎戰,隻有報名的數百人中最後決出的前三位才有機會對他們依次進行挑戰。
至於文鬥,劉曄本意是想選出務實有才之人,但經過劉虞提醒,也自覺第一屆不能太出格了,就算為了打響名氣,也得先重詩辭歌賦、德行經學。於是這些是淘汰出前二十名優勝者的所有的考題項目,便是由荀彧,田豐,戲誌才三人商量親訂,其中包括了現場作賦,對辨學說等等,而且還有一條,德行有官長推薦者優先。
再後麵的考題卻是由劉曄親出,便是田豐三人都不知曉其中究竟,這自然更構起了大批仗著各自家屬有些權勢,專好打聽內幕消息的士家公子們的興趣,若非家長也有不許,隻怕就憑著想一觀劉曄這故作姿態,吊人胃口的考題,心癢不已的他們便要“勉為其難”地參加此次會試了。
事實上,也確有一些本地士族子弟參加,隻是他們的水平實在……
劉曄雖然認為這個能起到類似於後世科舉的會試製度必定有用,而且初次舉辦也不能指望著真能選出極為優秀的人才,但是第一天所見景象,心裡還是煩躁不已,不想此開場之事隻作無用功,乾脆心中轉過念頭,將先前劉虞再三吩咐之“考慮時情,多有考教文士儒學經義,品德操行”的囑付拋開,坐於州府中開動腦筋想起新的考題來,便是借著這些士子之口起個宣傳作用讓所有人知道——他劉曄舉辦這個會試,究竟是為了選拔何種人才!
1,夏商西周時代,政治製度發生了何種改變,掌權之人是何種身份?而大秦先漢又是何種情況?
2,一年兩期的“文辨武鬥會試”,與本朝“察舉”製是否有衝突?
3,若一縣有民六千戶其中務農者八成有二,經商者一成有三,餘者是為工匠,假如征稅為農戶十取其一,商賈十取其四,工匠隻繳所得二十分之一。以汝觀之,其中縣府所得是農者多,亦或商者多?一縣農工商之比例又應當如何何配調是為合理?
4,對於朝廷現時買賣官職作法之看法若何?
5,若汝身為縣長,到任後第一件事應當作什麼?
……
於是,在三月十八日,當誌得意滿的“才子”們走進已然再加布置後,有隔板搭建的二十個被稱為“試閣”內,皆跪坐於席伏案靜等。半晌後,由兩名巡考官也是劉曄親信的州府記事官各發下一張一尺見方,由州府主薄所書寫之共有十個題目的考卷時,這些應考前頗有些自鳴得意的文士們頓時大吃一驚,麵色或是一陣青,一陣白,或是愁眉緊鎖……
場下圍觀之人比之第一日更多了些,由於隔板是置於兩名應試者中間,故而並作兩排各自麵向場下的二十名士子那驚詫表情,自然被瞧了個分明。
於是,場下的士人或者百姓們皆是稱奇,紛紛談論起來——
“楊兄,吾觀此次劉幽州出手不凡,若非家父不許,吾真想參加此次會試,讓大家看看我李某非是隻知風月酒味之輩,卻亦是文理皆長,若能奪魁技驚四座,豈不妙哉!”
“哈哈!李兄,我倒覺得未去參加才是好事!你自看台上眾多士子,便是前日下午獨占鼇頭,傲視我幽州士子,偏生無人是其對手的那個閻柔,以及後來登場直接挑戰於他,將他辨得羞稱不如的蔡炎現今都是眉頭不展,此二人才學是為大家公認,便是當時主官荀大人亦是頻頻頷首,非吾自貶,我等確差人一籌也……”
“不錯不錯,劉幽州少年英才,卻不知父叔他們怎就好似對他是怕又是顧忌,我倒覺得劉幽州是為我輩楷模,僅憑是其能輕鬆將閻柔、蔡炎這等才學出眾,亦是模樣端正俊美,值得大家真心服氣之人考得全無脾性,這便極為了得,應當好生學之!以吾之見閻柔也好,蔡炎也罷,都比不過劉幽州才學皮毛矣!”
“這……也許父叔他們那般想像也確有道理在其中,對劉幽州敬而遠之,我認為此是為正當態度!”
“唐兄此話大謬也!父輩考慮之事,我等多去猜想終是毫無意義,也許將來我們能接任他們職位後,才能理清其中關鍵吧!但劉幽州年紀輕輕就能平定不可一世、氣焰囂張的公孫瓚那賊廝,這就值得我們尊敬愛戴。以我個人之見,劉幽州卻屬對事不對人,所想重用者必是有真才實學之人!”
“對!韓兄正解,我亦是如此想法,父輩思想所受限製極大,我等年輕士子不托庇於祖先之餘蔭,多學進取這才是為正道,現今亂世已證明舊有思想確有不當之處,我等不與時俱進,隻念著有世襲之利而流連於酒肆紅樓,被時代淘汰隻怕是早晚之事!”
……
從場下這六位聚在一起士子們口中話語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家世極好,近次更被劉曄複任為官之本地士族中人,年輕人接受新思想是比較容易的,這自然跟著他們處於這個年齡段性情衝動,又極為好奇有關。
天下士族不能一並而論,如果能引導思想,完成一個合理化的過渡,使下一輩的士族在喪失掉自己特權時明白——
“需得自身努力得到認可,而非是隻存心推翻現有統治勢力建立一個完全保障他們利益的政權。”
這就是劉曄需要作的事,當他能完成這個過程便算推動了曆史的前進,困撓他的內部矛盾問題也能完全解決!
當然,圍觀的百姓們自然不會去談這等高深的道理。他們在意最多的也就是台上誰的樣貌最為端正,在這個時代,一個人的像貌也是極為重要的,可以作為彆人評價的重要一部份,這就是因為古人把樣貌與品德,鬼神牽聯一起的原因了。
這些百姓他們觀念簡單,話語自然也是最直接的,他們談論中自然離不開從昨日大放光彩的閻柔與蔡炎。當然,對於後來居上,模樣更為俊美的蔡炎則是品評更多。當他們見到蔡炎與閻柔先後舒展眉頭,開始執筆疾書後,頓時哄然叫好,紛紛口中喊著“蔡才子”、亦或“閻才子”,以此來為他們看重敬慕之人鼓勁。
劉曄定下這出人意料的考題,他自己索性也改變計劃不去考場,怕的就是萬一這二十名士子中有思想頑固,自認氣節極高者跳出來理論,而隻教荀彧、田豐、戲誌才三人主理,時間到後將答卷交上由他批示便成。
他的顧慮是有道理的,果然其中就有兩名士子先後憤然棄筆,語氣憤慨地抗議,被戲誌才當機立斷,以他不能作主為由,教親兵將他們先“請”到州府中去,而這一幕自然更讓圍觀之眾人好奇起來,交頭接耳下一片鬨哄哄的景像。
但這一切於台上先後認真作答的十八位士子無關,他們各自隻專注於眼前答卷,因為劉曄已有明令所說,凡能獲得答卷資格的,隻要能得他青睞,便有為官的機會!
於是,經過這個小插曲後,見場麵再趨於平淡的圍觀者們,紛紛將眼光轉向於另一邊的武鬥上去。
……
前日選出的十名高手決出前三,然後再憑他們自選挑戰張飛,趙雲,典韋與否。挑戰若能得勝,無論勝誰都可封為校尉,領直屬一千軍士,秩三百石。反之,張飛,趙雲,典韋他們便要職降一級,以此為懲戒!
這個規定是否合理,當它長久施行下去,不斷完善後自然會得到證明,既然現時這麼規定了,張飛三個當然大有緊迫感,特彆是張飛,他可算是幽州百姓公認為劉曄手下第一猛將,職位也屬軍中第一人,自然許勝不許敗。反倒是趙雲和典韋之職還不顯極大,真有升降也不大引起彆人注意。但是,他們自己心裡顯然是不會這麼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