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傑問他的時候,他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還是不打算與他們一起去遊湖。
有時候,夏元鼎感興趣的東西,他便積極起來,對不喜歡的東西,他又懶得看。
他現在正在看的一本書,是一本雜書,從王茂弘的書房裡找到的。
夏元鼎進過爺爺的書房,對王老先生的書房也大致了解。比較下來,就可以發現兩人讀書趣味的不同。爺爺是隻看那些正統的書,都是先賢的警世之言。而王老先生不同,喜歡看一些雜書,雖然具體的內容夏元鼎不清楚,但匆匆瀏覽就能發現,這些書名可不是什麼經、論、策的,其中一些遊記、演義可都是用來消遣的。
一直為錢發愁的夏元鼎是突然間開了竅,他怎麼就不能也搞搞這方麵的事,是不是能夠推出一些合口味的書來銷售?
賣書應該能掙點零花錢吧,夏元鼎已經開始想著搬上那部大作了,之後就是他出門的一幕和王濟堂的對話了。
先去考察考察行情,到書肆看看這書價錢如何,銷量怎麼樣。
這時候的書肆都是既刻書又賣書的,分工沒那麼細,至於印刷出來的書的質量,更是遠談不上精美。印刷書籍的紙張,有時候會選擇劣質的發黃的紙,不隻是難看,紙張也不光滑。
夏元鼎看到的書肆可不是高大上的,也沒有門麵,就是一書攤子,擺了許多書。
到了跟前,旁邊也沒有看書的人,夏元鼎蹲下伸來,就要翻看起來。
“咦,你這小童,難道也能識文斷字!”主人能這麼問,也不稀奇。
像他這麼大的時候,彆的家的孩子連字都認不全,更不要說看書這事了。
這裡又沒有標點符號,一個句子斷錯了這意義就南轅北轍了。
舉例來說,杜牧的《清明》詩,就曾有大才子因為少寫一個字而差點被皇帝定罪,幸好自己機靈,立刻把詩改成了詞,居然有了另一番意思。
“這本書怎麼賣呢!”夏元鼎開始問道。
這書肆主人看了看夏元鼎手裡的傳奇,說道:“兩百文!”
一聽這個數字,夏元鼎還是有些驚訝的,這書賣的不便宜啊。
“那這本呢!”放下原來的書後,夏元鼎又拿起了另一本書。
“三百文!”此時書肆主人雖然也保持風度,但是明顯有些不耐煩了,不想多說什麼。
這樣問,自然問不出什麼有效信息,夏元鼎還是換了彆處。
兜兜轉轉,看了解的差不多了,天色也不算玩,他便慢慢回去。
“元鼎,你可回來了!”這時候,怎麼元傑回來這麼早,沒多逛一會嗎。
“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夏元鼎問道。
夏元傑早就想說了,便趕緊把事情一五一十全講清楚。
聽了之後,夏元鼎才是真正吃驚起來,因為這可不是什麼小事。
原來他們一行人去遊湖之後,不小心看到了一幕,也在此時遊湖的縣太爺,不知為何翻船落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