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他不懂說環境汙染一詞,但事實上,他想得還是很通透的。
“放心,張爺爺,我們隻要水,其它就最大程度保護起來,不會弄臟村子的。”
紀遠寬慰道。
“光是一瓶水,能賣得出去嗎?”
張爺爺疑惑。
“可以,因為這水在你們這裡普普通通,但是在外麵的話,大家不通過我們這邊賣出去,想喝也喝不到,是吧?”
紀遠解釋。
“哦,我懂了。”張爺爺點點頭。
“對了,張爺爺,你們村裡除了姓張,還有其它什麼姓氏?村裡每年新生兒多不多?
是這樣的,我們公司呢,有一個慈善項目,叫資助貧困兒童,嗬護祖國花朵,資助的對象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所以想了解一下相關的情況。”
紀遠的話,讓張爺爺很高興,資助,就是白送,白送誰不要?
“我們要有姓張的,姓李的,姓鄭的,這三大姓比較多,其它就是一些雜姓了。
至於三歲以下的娃娃呀?好說歹說也得有20多個吧?我可以讓村裡的會計統計給你。”
“行啊。那就麻煩爺爺了。”
紀遠雖然很想現在就去看看嬰兒時期的李老師,但又怕指向性太強,打草驚蛇,讓村民產生懷疑,所以隻能按下激動,一步一步來。
現在的農村,不比後世互聯網時代,信息交流全國無阻礙,破除了不少封建迷信思想。
因為物質生活水平不好,嬰幼兒成活率並不是百分百,因此家有嬰幼兒的家庭難免多多少少有些迷信的思想在。
比如給嬰兒戴銀手鐲、腳環,或者給孩子取賤名狗蛋、牛娃等,或者給孩子認乾親,都是想通過各種祈願的手段,達到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
如果她突然打聽一個嬰兒,萬一突然孩子發燒什麼的,家長思來想去,肯定會怪罪她。
張爺爺眼見有天上掉餡餅的機會,生怕煮熟的鴨子會飛掉,便想趕緊先去落實嬰幼兒資助一事。
於是,張爺爺讓孫子帶大家先回去,說讓奶奶做飯,他去村裡找會計統計嬰幼兒的人數。
張總看著爺爺健步如飛的身影,不由搖搖頭說
“我有時候感覺自己身體比爺爺還弱。”
“那是難免的,你在外麵做事,生活奔波不定,三餐也沒有他們均衡,還大魚大肉,長久下來,肯定沒張爺爺好。”
紀遠頗為讚成。
張總好一陣心塞,他無奈地笑道
“看來,我退休以後,還是要回村裡住,我80多要是能有七八成象爺爺這樣就好了,耳聰目明,頭腦清楚,不瘸不傻。”
“確實,全國這把年紀能象張爺爺這樣的也不多,你有福氣,生長在這麼好的地方。”
紀遠的話,讓張總失笑,他開玩笑說
“紀總,你說得我都心動了,我真想辭掉省裡的職務,回來我們村生活!”
“行啊,我批準!你回來做礦泉水公司的經理。”
紀遠一本正經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