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探花郎!
劉安繼續說道“以後,三年一界大比,每個參賽的工坊或是商戶都要交一筆報名費。這筆錢具體要多少,我心中還沒有一個定數。這筆錢有兩個用處,一來我打算請一些人前來掌眼。”
這次,有人出來回話了。
一位老者,家裡世世代代都是瓷商,自身也是出色的窯匠。
年齡大了便不再作工,留在汴梁主持些日常事務。
“劉學士,這筆錢當出,我等無異議。”
劉安輕輕一擺手“彆急,聽我說完。要請的人,是宮裡的女官尚宮,還有總管太監。以及,一些名匠。”
請宮裡人。
這下沒有人接口了,這事似乎沒那麼簡單。
就算是年輕一些的也不敢急著開口,先聽著。
“這事不瞞各位,宮裡也需要打點一下。想來想去,合理出筆錢的也隻有這事了,但這事換個角度講,也算是一件好事。禦用之物,畢竟名聲更好。更何況官家已經說了,節後上朝,要嚴懲借貢品名義中飽私囊的人。”
聽到這話,這些人反應有點激烈。
好幾個人都上前“這錢,我們願意出,掌眼錢這是應該花的錢,若憑不上名次,那是自家本事差。”
大比最讓各工坊,大商揪心的,怕的就是成為貢品被盤剝。
劉安原本再想解釋兩句,可這會卻有點亂了。
這些人七嘴八舌的說著,劉安都聽不清誰在說什麼,總之就是願意出錢。
好不容易,眾人安靜了下來。劉安這才說道“話沒說完,這筆錢還有一個辦法出,就是拿著名次的好東西拍賣,一半歸你們,另一半扣下。一來是組織這大比要花錢,二來是給宮裡的這部分也在花錢。”
“但,好處肯定是有的。禦用物品,就憑這名聲,不在咱大宋販賣,運出去可就是數倍,十倍,甚至百倍的價。”
“這事,你們商量一下,有什麼感覺不舒服的,或是好建議,一會給我說。”
劉安說完退離,鐵頭也跟著離開。
留下空間讓商人們自己商量一下,劉安心裡清楚,這事有廣告效應,雖然出錢卻也是雙贏的事。但這個時代的人未必理解這個。
說太多也不合適,讓他們自己想吧。
縱然是有人不願意,自己也不勉強。
劉安離開後,大商的代表圍在了一起。
有人開口說道“我家不怕被惡吏盤剝,祖上就做過貢品,前朝皇後的鳳袍就是我家用了一年的時間織出來的。可這袍,怎麼說呢,吃力不討好,也不掙錢。”
這話不用解釋,在座的都基本上聽的明白。
一年時間織一件袍,花的人力、物力、精力都是巨大的。
而且還容易被宮裡的官事挑刺。
最終的結果,還不如半年時間賣給高門富戶的織物更來錢呢。
又有人說道“想給宮裡送錢都沒找到門路,這次算是有了。隻是這事,劉學士說的古怪,我是在想,這事莫非還有什麼我等想不明白之處?”
“一點小錢,不值一提。”
在座的都是大商,湊幾萬貫,十幾萬貫孝敬宮裡不算什麼。
劉安在外麵,剛坐下沒一會,裡麵就有了結果。
一致認可,給錢,一年三十萬貫以內,他們這些人能湊出來,也絕對不會讓劉安有半點為難的。
“行,那等我吩咐吧。這兩日好好準備大比。”
劉安也沒再多說細節,他有計劃,可還需要劉承那邊認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