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
趙佑洋洋灑灑背了足有三百字,然後上前一步單膝跪地“劉學士與臣情同兄弟,亦師亦友,劉學士北上夏州,夏州為黨項人之地,黨項數次臣服我大宋又數次反叛,遼人必有毒計,臣請官家賜軍六千,臣願提兵北上與劉學士共進退。”
六千。
這六千兵馬皇帝隻當是一個數字。
朝堂上此時隻有兩位武官知道,這六千代表的是什麼。
大宋眼下王牌中的王牌,精銳中的精銳。
三千陌刀、三千鐵鷹。
這六千人是從幾十萬禁軍中挑出的精銳,每天肉管飽苦練。馬匹是西州的精良戰馬,連陌刀兵都配有戰馬。
而且一兵配雙輔。
就是一個戰兵,兩個輔兵。加上在挑選的時候沒有最終入選,卻依然還在受訓的。
這些人一共有兩萬一千人。
大宋冷兵器最巔峰的戰力。
“準,朕準了。”
皇帝根本就沒有朝堂之上的意見,直接就同意了。
皇帝想起了自己兒時,沒有朋友,也害怕有朋友。自己的長兄多好的人,因為四叔之死人就瘋了。然後來和自己交朋友的人,那個不是帶著野心,隻要自己有起落,人心冷暖。
兒子有一個知己,難得。
更何況,這一戰皇帝清楚是賭國運的一戰,大宋必須儘全力一戰。
所以兒子想去找劉安,就去吧。
石保興這時站了出來“官家,臣以為六千太少,兩萬吧,臣願請令領軍。”
“你,身子還撐得住?”
“謝官家,臣可以。”
寇準也站了出來“臣以為,信國公北上不是問題,眼下遼人有如此野心,黨項固然不能亂,派信國公前往安撫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防備遼人南下,臣請官家宣李郡公進宮商議。”
“臣附議。”經常在朝堂上走過場的畢士安也站了出來。
呂蒙正與向敏中對視一眼,也都站了出來。
皇帝站了起來伸手一指剛才彈劾潘惟熙的幾個人“將他們關起來,大理寺給朕查清楚,宣李繼隆入宮。”
趙佑拿到兵符之後,王旦才靠近寇準問了一句“沒有人懷疑,這消息有假?”
寇準回答道“李光輔,改名李歡。劉安出資數百萬,召集了豪傑數百人深入遼地,這些消息是性命換來的,不會有假。這事官家是知道的,比我知道的還早。”
李光輔這個人王旦記得。
當初在朝堂之上舞劍的那個。
少許,李繼隆全身披甲,威風凜凜的大步入宮。
他一直在等,等寇準找機會在朝堂之上說服出兵,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竟然是趙佑在朝堂上把這事說成了。
趙佑有這口才嗎?
十二歲的範仲淹第一次走進大宋重臣的視線之中。
又一個天資之子。
呂蒙正試了範仲淹的學問,呂蒙正心說此子今年恩科都有可能有機會中榜,若是再過五年,到了十七歲的時候,比十七歲時的劉安在學問上隻強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