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立即改變了話題“呂公,有件事情若沒有你參與,便少了其中的樂趣。”
“噢,何事?”
李沆指了指腳下“就在這鳳翔,有一枚佛骨。”
“佛骨?”
呂龜祥聽到這話輕輕的拍了拍腦門“這麼說,倒有可能,我查過府誌。在唐時似乎這裡建過一個阿育塔。”
“對了。”
呂龜祥卻又搖了搖頭“但,塔中沒有。我去過。”
劉安說道“地宮。”
“地宮?”呂龜祥重複了一句之後輕輕一拍大腿“對,應該有地宮,但入口在何處?”
“挖,一直挖肯定有。”
呂龜祥笑了“這不能咱們來挖,應該找人來挖。比如潘羅支。”
李沆點了點頭“我也這麼想。”
潘羅支是吐蕃貴族,原本就是密教的。
“這事有趣,議一議。對了,派人去京兆找幾個和尚來。”呂龜祥立即就有了主意,李沆在旁說道“是高僧,是大師。”
“聽話是高僧,不聽話就是和尚,敢找事的就是禿驢。”呂龜祥這話劉安喜歡。
這才是直人。
初宋,佛教勢弱的可憐,非常的可憐。
因為就依此時來計算,正好四十八年前後周世宗有滅佛之事。
呂龜祥對劉安說道“那一年,就是四十八年,我還年少卻有參與其中。那時候到處都在打仗,荒地無數。可以說是人煙斷絕,荊榛蔽野。那個時候,最熱門就是廟了,無數的人變成了和尚,朝廷征不到兵,集不到糧,收不到稅。”
李沆點了點頭“那年我十歲。”
“對,就是那一年。除了古廟大寺隻是嚴查之外,光是推倒的廟就有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六。”
劉安問“這數,有什麼講究,巧合,還是故意的?”
呂龜祥搖了搖頭“我那裡知道,這事你問我兄長或許他知道,當年他是起居郎。不過,他已經不在人世。”
李沆也說道“那年我十歲,我初入朝堂之時讀過相關的書籍,就是這個數。”
“好吧。”
劉安也沒再細問,但劉安確信,毀了三萬多間廟那麼當時和尚有多少。
往少了算,一個廟十個,也有三十萬人。
呂龜祥給了劉安一個數字“聽聞,百萬人往上,最終留下的和尚沒多少人。”
李沆補充“我入朝堂之後,大宋全國在籍的僧伲有六萬一千人。現在也沒有超過七萬。”
劉安問道“隻是廟,沒有觀?”
李沆回答“觀皆空,並非當時朝堂所為,天下大亂觀中子弟入世或從軍、或入朝堂、或救民。我大宋立國之後,太祖與先帝,還有當今官家都大力賜賞道門。但道門在籍弟子僅為一萬四千人,依朝堂記錄,皆為師者。”
能讓李沆這樣的人稱讚為師,可見此時的道門還是很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