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探花郎!
李沆從來沒問過占城的事。
一直以來,李沆都以為占城隻是宋軍駐守了一處要塞,然後一處港口。要塞防禦瞿越,港口是運輸所需。
所有的貨物都是潘惟熙的船隊與占城王國交易所得。
現在聽來,顯然就是……
李沆不敢再想下去了,而且這裡也不是說話的地方,他打算找時間好好問問劉安。
李沆隻說道“既然答應了讓他去,先困他三年五載,這借口不難找。”
“也隻有這樣了。”
劉安默認了這個選擇。
次日,一行人坐上官船從水路回汴梁。
在這個時代,水路比陸路舒服不知道多少倍,越是長途這個差距越是巨大。
坐在船上,劉安看著船外的風景感慨的說道“這一切都要感謝大隋。”
“沒錯,運河確實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若無大龍舟隻為民生,卻不失為一代大帝。”李沆和劉安都沒提是誰,範仲淹倒是聽的懂。
劉安轉頭問“範四,你去了幽州、走過河北,而後在西北三路這大半年時間有何感想。”
範仲淹起身先施禮再回答“回老師之問,弟子以為,弱則四麵皆敵,強則天下為友。”
沒等劉安說話,李沆就說道“說的好,之前是老朽迂腐了。”
劉安對範仲淹的回答很意外,此時的範仲淹才十四歲,卻能說出這樣的回答,確實厲害,而且還不是在後世那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一切都是他自家之語。
劉安再問“何謂強?”
這一問,範仲淹卻是沉思了很久才回答“回老師之問,弟子心中有千言,卻不知如何回答。請老師指點。”
劉安點了點頭“千人千言,這個強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為師就說說自己的想法,你將來學業有成可再修整或反駁。”
質疑老師?
範仲淹對劉安這個說法有些無法認同,師既父,質疑便是錯誤。
劉安沒管範仲淹的反應,自己開口說道“說強,就以國論。以硬實力來說,我以為,強則國力強大,想作什麼就去作,典型的事例就三個字‘不差錢’。”
這話李沆微微點頭,有錢才能辦許多事。
“而後,借用漢時的一句話來犯之敵,雖遠必誅。一句話,誰不服就消滅誰。”
李沆插了一句“此為霸道,與我漢家之禮不和。”
劉安看了範仲淹一眼,又看了李沆一眼後站了起來“這屋內今天就我們三人,李公為我師,範四你剛對我的話有所懷疑,現在我要告訴你,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師傅不是真理,師傅也有錯的時候。”
李沆微歎了一口“看來,這是要反駁了,也罷,你講吧,講的有理老夫便認可。”
“弟子有話說百家爭鳴,最終獨尊儒術。儒之優弟子以為儒以民為本,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話。其二、儒的道統學說,這個道依於仁,這裡弟子就要反駁老師了,我認為真正的儒家,不會與惡妥協,不會與強權妥協。”
“正如之前弟子在朝堂之上反駁那樣,有強盜打到你家,搶你的財物,老師是用錢財給賊而換平安,還是打退賊,擊殺賊呢?漢,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