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有信仰,我們信天信地信先祖,我們更相信,我們身上流的血脈,我們至強。
大宋。
兵為賤。
劉安要的是一隻強軍,一隻敢麵對一切的強軍,一隻內心有信仰的強軍。
信送到三衙司,三位主將都沒在,他們陪皇帝去祭天了。留下的是副將,幾位副將看過之後都是同一樣反應。
有一人問“鐵頭,你家主君是活膩了嗎?”
“我家主君好著呢。”
“發,往各營發。”既然劉安要求,那就發。
劉安這道公文,放在大宋先帝的時候,腦袋肯定要搬家,連借口都不需要找,這信就夠了。
可劉安不但寫了,還要求傳到各營,並且讓每一個士卒聽到。
既然劉安你自己都不怕,我們有什麼可怕的。
拚命。
對於許多武官來說,這一份要求傳閱的公文讓他們有點怕。
劉安其實也考慮過如何寫,自己可以寫為大宋拚命,為皇帝拚命。考慮再三,劉安最終選擇這處近似於找死的寫法。
劉安這樣寫原因還真有三個。
其一,朝廷和皇帝對這些士兵怎麼樣?這事大家心裡有數。寫為朝廷拚命,估計沒幾個人願意,而且這種虛偽的作法也讓人反感。
其二,劉安想看一看,自己為大宋的士卒做了這麼多事情,他們是否會信任自己。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
在自己這種近乎於謀逆的公文當中,士兵們會如何選擇。
事實上,劉安還真的想多了。
正如那句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對於許多連寫名字都困難的大頭兵們,他們的人生簡單。
你把我們這些在朝堂那些大人物眼中的賤民當人看,你給我們有肉吃、冬有衣、有炭,你說拚命,拚就是了。
那裡有那麼多大道理。
或許大宋的低層士兵連一個‘義’字都不會寫,可他們卻開始集結。
開始按劉安的要求,準備大鍋、準備木柱、準備石灰、準備沙袋、準備糧食、準備柴草。
沒有響高的口號,隻是沉默的行動。
但,低層的武官們識字,會寫。
僅僅一天之後,鐵頭拉了三車的紙片送到了李繼隆府上,因為劉安在這裡暫時居住。
李繼隆很有興趣的陪劉安一起看這些紙片。
關於什麼拚命,什麼義不容辭,效死之類的詞一個也沒有,全是來討說法的。
李繼隆很認真的將紙片看過後分類。
“這是第一百六十五張,西大營甲字七十三團(宋時一個團標準一百人,此時還沒有北宋末期吃空餉、喝兵血的情況,所以就算不滿編,也不會低於八十五人,少於這個數字校尉會受罰),說你答應他們要換防的,他們抽簽抽中的三號簽,不問三號在那裡,隻問什麼時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