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基業_虎狼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虎狼 > 第十七節 基業

第十七節 基業(2 / 2)

每當孫可望這麼說話的時候,許平知道他就是要推銷他那一套理政理念了,不過許平並不討厭聽,因為除了效果一般都不錯外,孫可望的歪理邪說也挺有意思“孫兄請講。”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士農工商,士人當然是頭一等放心的了。”孫可望伸出一根指頭“可是商人,前有弦高之流,存亡續絕,言辭折蘇張;後有呂氏之輩,霸王真龍之位,彼氏眼中不過一奇貨爾。這種人若不竭力打壓,天子晚上如何能睡得著覺?工匠,製兵修革,王師賴以攻伐奪取,築城修壘,天子得以穩固社稷,豈有不牢牢握在掌心之理?而農人,自古亦有水舟之說,僭越之徒不必說,縱有天命在身,無德仍二世而滅,有德亦不過三百載,當然也要提防。”

“原來孫兄的意思是,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因為天子不敢與彆人共治,尤其是商人。”

“哈哈,正是。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孫可望重複一遍這對聯,帶著一絲不屑說道“他們也就這點本事,真作亂便似乳狗撲人,人人得而製之。”

“唯力是視啊。”許平忍不住又是一通搖頭。在開封體察民情的時候,許平現一個問題,就是百姓們雖然對不用繳納皇糧感到很高興,但真的有一段時間不繳納後,他們又會心裡不安。因為千百年來種地繳糧乃是天經地義,以前太多固然是繳不起所以要盼著闖營來,但現在一點不繳又常常心虛覺得欠了債一般。

與這種對大明天子的隱隱歉意相反,百姓對繳納孫可望那些關卡稅金很有抵觸情緒,雖然他們感激闖營轟走了破家滅門的地方官,但心中仍視闖營為賊,覺得給賊交銀子是不沒有道理的。那些許平訓練的地方民團不用說,就是近衛營中的官兵,也有不少人盼著朝廷早日招安,隻要大明天子許諾既往不咎、不收繳無論如何也交不出的糧稅,他們還是指望有一天能回去當老實良民。許平對此有些擔憂,不過他估計唯力是視的孫可望對此不屑一顧。

果然。

孫可望聽到許平說起這些事後,滿不在乎地笑道“他們也就是嘴裡上抱怨、抱怨罷了,我還真不信誰敢不交,或是誰敢私通官府作亂。”

其實許平心裡有一個想法“國民書局,剛出了夏批社會合約述第二卷。”

“哦,那個夏生,那本著名的反書,又有什麼有意思的說法麼?”

“夏生在第二卷一開頭,講了一個故事,是講一些遠涉重洋到我們中華來的泰西人,他們對我們中華的風物都感慨不已。”

“那當然。”孫可望不假思索地說道“我們中華幅員遼闊,應有儘有,這些海外蠻夷估計是大開眼界。”

“孫兄所言固然,但最讓這些泰西人感動的是……”許平對孫可望轉述道,很多西方人看到在大明治下,很多老者受到官府的優待,甚至有專門為他們預備的上好大米供這些老人食用,而不是像西方那些老邁的領民,被領主當作沒有壓榨潛力的廢物而棄若鄙履“……我中華富有四海,外邦自是不如,但更有儒家的仁愛,讓我們中華像是黑夜中的明月,風雨中的銅標,令萬邦敬仰。”

“是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孫可望似乎也有點感慨,不過“不過,當今聖天子在位,好像這些都沒了吧?”

“是的,都取消了。夏生的書裡跟著就說到了這個,我中華自古敬老愛人,唐時便是死囚,亦曾有過冬添被褥、夏給紗帳之事。非為利也,為仁也——此華夏所以有彆於蠻夷。可是夏生說這從來都是屬於恩賜,予者自謂積德行善,而受者也感恩戴德。既然是恩賜,那麼拿走百姓也無話可說。”

許平又引述夏完淳的一些論述這些災民世世代代都是大明的子民,他們的前輩繳納皇糧,維持大明朝廷的運轉,如果說得更遠一些,他們當年貢獻子弟跟著明太祖打天下,就是因為明太祖許諾要驅逐韃虜,給天下萬民一個乾淨的乾坤。

“……不管怎麼說,太祖高皇帝許諾的仁政絕不會是奪走百姓的口中的活命糧,更不會是拉走農民的妻女。恰恰相反,太祖高皇帝保證每個良民都能活下去,隻要勤勞耕作便能免於饑寒,如果大明天子做不到這一點,那他就是違背了太祖高皇帝的許諾,撕毀了百姓擁戴他為天子的合約。此刻,他是賊而不再是天子了。”

“夏生、儒家……也就是儒生會去研究為什麼要造反,不但要造反,還要造得堂堂正正。怪不得祖龍要把他們都坑了。”孫可望搖搖頭“嗯,我承認我犯了一個錯,儒、俠,還不是一回事。大將軍打算在歸德推廣夏學麼?”

“是的,我們要讓向百姓教諭夏學,讓他們明白大明天子違背了三百年前與萬名訂下的合約,而我們願意和他們訂下新的約定,隻要他們支持闖營,我們就保證他們安全,保證他們不會忍饑挨餓。”

爭取民心很重要,孫可望覺得有利可圖所以不反對“剛柔並濟,儒法兼重,我覺得許兄弟的意思很好。”

“不但要對百姓講,我們自己的地方官也要信奉夏學,給饑民食物,贍養孤老是我們闖營不容推辭的責任。”

如果能成功的話,孫可望相信對掃清明廷在河南的殘餘號召力大有好處“我覺得可以,我會安排這樣的告示的。”

“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不能說這本書是夏批社會合約述。”許平擔心這樣會給夏完淳惹來麻煩,雖然狂生到處都是,但是著作成為叛軍服膺的學說,估計還是太過聳人聽聞“就說是我許平批的社會合約述好了,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會有算夏生的名氣;此外,給官府一個借口,他們估計也懶得搭理一個狂生。”

自古以來,雖然儒學一直強調仁愛是應該的,是統治者必須擁有的品德,不過對百姓的回報,仍始終被視為意外的恩賜。無論是明君、還是清官,無論是申冤、還是賑災,都會被視為出義務範疇的善行,而受益者,也往往會對朝廷的給予感激涕零。

在黃石來到的這個時空,孔子誕生兩千兩百年整,歸德府闖營政權次承認賑濟災民、贍養孤老是政權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政府相對於治下百姓納糧、納銀義務的對等義務。在穿越者影響的這個時空裡,所有以歸德闖營這個宣示為誕生標誌,有關國民社會福利的法律,以及它們的衍生法、修正案,被統稱為“歸德法”;這個宣示被稱為歸德宣示或孫可望宣示。

從歸德宣示開始,夏學——由穿越者帶來這個世界的舶來品、由夏完淳經手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新儒學分支,在近衛營——同樣由穿越者帶來、由許平經手進行本土化改造的軍隊的刺刀保護下,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進行治國實踐。

為什麼忤逆是堪比叛國的大罪?為什麼我們可以自稱禮儀之邦、仁愛之鄉?為什麼我們會有歸德法?因為我們是儒學統治的國家,是聖人的故鄉!

今天在座的諸君,要決定懸壺修改案的命運。如果懸壺案不能通過,那歸德法就不會完整,這同樣是關乎百姓的性命。這個修改案的邏輯和本質,和令人敬仰的陝王殿下幾十年前的歸德宣示如出一轍。活命、不僅僅需要吃飯、也需要治病。

我承認這會花去一大筆銀子,但會拯救無數的性命,我們可以和中國的百姓交代你們的銀子沒有被浪費,它們被用來拯救了成千上萬的性命,是我們的鄰人、我們的兄弟姐妹的性命,如果有一天你不幸遭遇貧寒,它還可能會救你的命,如果你的子孫遇到這樣的不幸,它還會救你的子子孫孫。隻要我們的國家還存在,懸壺修改案就會一如既往地保佑我們的子孫。

見死不救,對我們中華的男人來說,這是比浪蕩敗家子還要令人厭惡;對女子來說,這比放蕩不貞還要遭人唾棄。我們是儒學統治的國家啊,無論是泰西列國、還是南洋盟邦,當他們聽說一個人是來自中華時,就會肅然起敬啊,這一定是位善良君子,因為他來自一個充滿仁愛的國度。今天,我們站在這裡,可以評判暴秦的劣跡,可總有一天,我們這些人也要成為古人,去交給我們的後人評判。如果懸壺修改案今天不能通過,那千秋萬世之後,我們的後人又該如何評價齊王朝,如何評價今天在座的諸君?難道齊王朝是見死不救的王朝,在座的諸位國卿都是見死不救的禽獸嗎?我們還敢自稱是聖人的同鄉嗎?海外的諸邦又會如何看待一個見死不救卻自稱仁愛的國家?這尊敬並不是我們贏得的,但難道我們就可以因此毫不珍惜嗎?

——摘自李大夫在國卿院為決定是否應該向窮人醫療福利而舉行的辯論中的言。

辯論前,因為巨額的開支預算,二百位國卿中有一百六十人公開表示反對,其中半數表示即使大大縮減開支也絕不會同意由國家出錢給人付醫藥費——這前所未有的想法實在太荒唐了。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