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
擺在黃乃明麵前的是來自福建的急件。
根據南明現有製度上、從技術角度講,卿院有監督的軍隊的職責和權利,至於安慶附近的戰場協議,得到了之前明軍戰地指揮官的首肯,黃乃明看到過關於這個協議的報告同樣予以同意。
還是從技術上講,卿院可以彈劾軍人,現在沒有國卿院比較麻煩,但是卿院和各省總督府仍有拒絕某個將領指揮本省軍隊的權利。不過無論是浙江臨時卿院,還是江西卿院和總督府,他們都沒有選擇彈劾或是聲討,而是紛紛向齊國公府上書,希望齊國公府能夠從中調解。
結果就有了擺在黃乃明桌麵上的這封信兩天前黃石發來這封信要黃乃明斟酌浙江卿院關心的監督問題和江西卿院和總督府在意的安慶事件。信的內容就這麼一點,黃石沒有給兒子任何處理意見或指示,這封信黃乃明翻來覆去品了幾遍也沒能從中讀出父親的傾向性。
今天收到的信就更有意思了,是黃乃明嫡母瞞著父親寫來的,消息靈通的軍情司負責人知曉了江西卿院和總督府對他兒子的不滿,他的夫人就跑去找自己的妹妹說情。江西方麵希望軍方能夠調走李上校,或者給一個通報批評,至少給一個書麵的斥責,讓江西方麵能夠贏得一些尊敬。
但是李上校這個職務本來就是黃乃明有意安排的,這並不是嫡母第一次給他寫信,出征前嫡母就說過希望他能照顧一下近親。戰事進展順利後,黃乃明覺得安慶作為次要戰場,難度不大李家孩子完全可以勝任而且還可以贏得攻克堅城的功績就派他去負責圍城。父親的態度非常不明確,核心就是一個意思按照你認為對的辦法去處理。
“現在侯爺處於兩難之間,”被找來商議的智囊領袖趙慢熊看完兩封信後,胸有成竹地給黃乃明解釋道“國公心裡當然是偏向李家的,可是之前國公已經答應卿院很多了,現在國公總不好出爾反爾吧。所以隻好給公子來這封信,好堵住那些大夫們的嘴。”
“嗯。”黃乃明點點頭,他不是沒有類似的懷疑,隻是這次出兵之後,父親的指示統統消失不見了,不再像之前對自己吐露出明確的目的“為何家嚴不在信裡暗示一下呢?”
“公子,”趙慢熊不禁莞爾“三十而立,公子雖然還差幾年但也快了,國公在公子這個年紀時那已經是獨當一麵,殺伐果斷了。”
“哦,趙叔叔的意思是,父親需要我替他分憂。”黃乃明猛然意識到,父親可能是需要一個唱黑臉的角色配合他,如果身在戰場的統帥反駁卿院,那麼卿院就無話可話說了。
“一方麵而已,另一方麵,這次北伐國公讓公子領軍也是為了幫公子掌握軍心,樹立威望,就好比這兩件事的處理。如果國公明確說不罰,以軍隊為重;然後公子遵命而行。如此當然比不上國公不置一詞,公子頂住卿院的囉嗦以大局為重,對吧?”在趙慢熊的分析中,他把黃石此舉解釋為騎上馬、送一程“國公在軍中的威望已經夠高了,但公子還不夠。在卿院那邊,是國公唱紅臉,公子唱黑臉;而軍中則是反過來。”
“嗯。”黃乃明點點頭。
北伐軍統帥部斷然拒絕了卿院的要求,責備浙江卿院有小人無事生非,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而背後有嘴傷人。至於江西總督府和卿院都竭力隱瞞不欲擴大的安慶事件卿院擔心會影響團結的形象,北伐軍統帥部則予以通報嘉獎,稱安慶明軍積極主動,為即將發起的對南京周邊的主要攻勢分擔了壓力,創造了機會。安慶圍攻部隊指揮官和執行命令的艦長均頒發勳章並記功
明軍主力沒有直接攻擊順軍重點設防的常州府一線,而是試圖首先進抵長江,然後水陸並進。經過激烈戰鬥後,順軍於十月末放棄蘇州,明軍隨機進駐。蘇州府和鬆江府兩地來不及撤退而被俘的順軍高達兩萬人。
黃乃明來到蘇州時,已經有大批縉紳雲集於此處,為首者正是東林領袖錢謙益。見到齊國公世子後,士人們先是歡呼雀躍,然後紛紛伏地大哭
“盼王師久矣,今日總算是得償所願。”
錢謙益代表士人說出了他們的心聲“齊公輔國中興,功當封王!”
不等黃乃明推辭,就有無數人呈上他們給仍是幼童的監國太子的奏章,眾口一詞地要求加封大功臣黃石為王,甚至是開國元勳都沒有的一字王。這些奏章如果黃乃明肯代為向監國陛下呈遞當然最好,如果齊公一定要推辭的話,他們也不介意自行上書
負責善後的梁將軍原本就是新軍營官之一,此番他連甄彆也懶的做下令將順軍俘虜一並帶到郊外,強迫俘虜們自己挖坑,然後把所有俘虜不分老少一並屠殺然後埋進他們自己剛挖好的坑裡。
“先帝聖明天子,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偏偏有這些狼子野心的狂徒,起來擾亂了太平天下,以致先帝蒙塵,生靈塗炭。這些賊子完全不可理喻,犯上作亂成癖,唯有殺了才能保住這天下平安。”
下令把順軍俘虜全部殺光後仍不解恨,梁將軍對同僚和其他齊國公集團的成員講道“本來我在北京有家有業,咱為國廝殺了半輩子也該享享福了吧?結果這幫盜賊一來就什麼都沒有了,還殺了咱們那麼多老兄弟,後生子弟!我真恨不得殺儘這天下的亂臣賊子,斬儘誅絕!”
梁將軍的話引起了普遍的共鳴,順軍襲來,北方的莊園和家產全都化為飛灰,而且隨後順軍還一直追擊到江南,在南京、浙江把福寧軍、肇慶軍又打得一敗塗地,回想起當時朝不保夕的日子,好像畢生的榮華富貴隨時都會化為烏有,齊國公集團的成員至今仍不寒而栗。現在南方產力充沛,看到他們曾經最恐懼的敵人在明軍壓倒性的優勢下落荒而逃,毫無還手之力,昔日的恐懼頓時統統化作憎恨。
被坑殺的順軍俘虜中大多都是本地人,消息傳出後明軍大批將領紛紛喝彩叫好
“梁將軍殺得好!”
“梁將軍殺得痛快!”
“梁將軍真是個血性男兒!”
連剛剛投到黃乃明軍前的東林人士也異口同聲地為此處剿滅叛賊的行為叫好。
“這幫無君無父的叛賊,不千刀萬剮真是便宜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