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還認為地形條件的不同也影響著人民的生產、生活形式和性格的類型從而影響著各個民族在曆史上生、展及其所處的地位。他認為人類曆史的地理條件有三種特殊的差彆一是“乾燥的高地同廣闊的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流過的地方”三是“和海相連的海岸區域”。處在第一種地理條件下的居民主要從事畜牧業他們“沒有法律關係的存在”其特性是“好客和掠奪”。具有第二種地理條件的居民主要經營農業“在這些區域裡生了偉大的王國並且開始築起了大國的基礎”在這裡“土地所有權和各種法律關係便跟著生了——換句話說國家的根據和基礎從這些法律關係開始有了成立的可能”。至於第三種地理條件黑格爾則特彆予以讚揚他這樣寫道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裡感到他自己底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地上把他卷入無窮的依賴性裡邊但是大海卻挾著人類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的圈子。航海的人都想獲利然而他們所用的手段卻是緣木求魚因為他們是冒了生命財產的危險來求利的。因此他們所用的手段和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恰巧相反。這一層關係使他們的營利、他們的職業有過營利和職業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從事貿易必須要有1tgno115gn勇氣智慧必須和勇敢結合在一起這種越土地限製、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洲各國所沒有的就算他們有更多壯麗的政治建築就算他們自己也是以海為界——象中國便是一個例子。在他們看來海隻是6地的中斷6地的天限;他們和海不生積極的關係。
黑格爾進而指出這三種地理條件的典型分彆是非洲、亞洲和歐洲。從這裡可以看出黑格爾作為一個歐洲人他為歐洲擁有這樣優越的地理條件感到自豪。值得注意的是黑格爾在這裡特彆提到了中國認為中國雖然也是“以海為界”但中國人卻把海看作是“6地的中斷”和“6地的天限”因而“和海不生積極的關係”。黑格爾的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早在歐洲人進行遠航之前中國人已經進行過偉大的航海事業隻是因為中國那時的社會生產水平還沒有達到使這種事業成為真正的需要而得繼續展罷了。然而黑格爾所說的這三種地理條件所造成的非洲、亞洲和歐洲在曆史展上的差彆的確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在講到海的時候黑格爾對地中海的存在和作用更有一種特殊的評價。他認為由於地中海的存在才使非洲、亞洲和歐洲這“組成舊世界的三大洲相互之間保持著一種本質上的關係形成一個總體”所以地中海“是世界曆史的中心”。黑格爾是這樣說的地中海是地球上四分之三麵積結合的因素也是世界曆史的中心。號稱曆史上光芒的焦點的希臘便是在這裡。在敘利亞則有耶路撒冷——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中心點。它的東南部則有麥加和麥地那乃是伊斯蘭教徒信仰的搖籃1tgno116gn地。迤西則有特爾斐和雅典更西則有羅馬還有亞曆山大裡亞和迦太基也在地中海上。所以地中海是舊世界的心臟因為它是舊世界成立的條件和賦予舊世界以生命的東西。沒有地中海“世界曆史”便無從設想了那就好象羅馬或者雅典沒有了全市生活會集的“市場”一樣。
黑格爾強調海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指出地中海在世界曆史上的特殊作用誠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他由此得出結論說地中海“是世界曆史的中心”“是舊世界的心臟”“是舊世界的中央和終極”等等這就過分誇大了地中海的存在和作用。黑格爾說的“舊世界”是跟被他稱為“新世界”的美洲和澳洲相對而言的;他甚至認為“新世界裡生的種種隻是舊世界的一種回聲”1。這位辯證法大師終於還是承認“終極”的存在從而使他關於地理條件和社會展關係的理論蒙上一層神秘的外衣使它無法擺脫“終極真理”的羈絆。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們對於地理條件和人類社會展關係的看法其積極的方麵在於它們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的因素對社會展的影響這無疑是很有價值的。但是這些看法或者過分地誇大了地理條件的作用或者最終還是對地理條件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在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儘管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思想資料的積累但並沒有達到對於這個問題的科學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1以上引文見《曆史哲學》第121—147頁王造時譯三聯書店1956年12月第1版。麵。它從五個方麵闡述了地理條件和社會展的關係。
第一地理條件是人類曆史生、展的前提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又必須有一定的“自然基礎”;這個自然基礎包括“人們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各種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條件”。因此“任何曆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曆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生的變更出”1。關於“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對於人類曆史進程的意義我們將在本書第三章予以論述;這裡著重就自然條件即地理條件之作為人類曆史生、展的前提談談我們的認識。
從生產和勞動的觀點來看地理條件乃是生產得以進行的原始條件是勞動存在的前提。關於這一點馬克思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說生產的原始條件表現為自然前提即生產者生存的自然條件正如他的活的軀體一樣儘管他再生產並展這種軀體但最初不是由他本身創造的而是他本身的前提;他本身的存在(存在)是一種並非由他創造的自然前提。被他當作屬於他所有的無機體來看待的這些生存的自然條件本身具有雙重的性質(1)是主體的自然(2)是客體的自然。2999ooo41o11811tgno118gn這說明如果沒有作為自然的人的存在沒有作為人的生存的自然條件生產是不可能進行的;而如果沒有生產也就沒有人類的曆史。馬克思還說“自然界一方麵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麵自然界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生活資料即工人本身的生存所需的資料。”1這就是說不論是勞動的存在還是勞動者本身的生存都不能離開自然界。總之地理條件對於生產和勞動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從而也是人類曆史生、展不可缺少的前提。
舉例來說土地是地理條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對此早在馬克思主義以前人們已經提出過一些看法;但隻是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時候才把這些看法展為科學的見解。恩格斯指出“土地沒有人耕作僅僅是不毛之地而人的活動的要條件恰恰就是土地。”2這裡恩格斯把人的活動的重要和土地的重要兩種關係都講到了。關於土地對於生產的重要性、對於社會展的重要性馬克思作了詳細的論述他寫道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生存的源泉並且它又是同農業結合著的而農業是一切多少固定的社會的最初的生產方式。
土地是一個大實驗場是一個武庫既勞動資料又勞動材料還共同體居住的地方即共同體的基礎。1tgno119gn土地本身無論它的耕作、它的實際占有會有多大障礙也並不妨礙把它當作活的個體的無機自然當作他的工作場所當作主體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生活資料。1999ooo41o12oo從馬克思的這些論述來看土地是人類生產和生存的源泉是共同體得以建立的基礎;離開了土地生產和生存不能維持共同體無法出現民族的形成、國家的建立也都成為不可想象的事情。土地跟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這種密1《德意誌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4頁。
1《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二卷第92頁。2《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12頁。
切關係有力地說明了地理條件是人類曆史生、展的前提。
第二不同的地理條件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分布狀況和展水平。上麵講到地理條件和社會展之一般的或普遍的關係這裡涉及的是這種關係的具體的或特殊的表現形式。而這些具體的或特殊的表現形式在人類曆史展的各個階段上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例如一定的地理條件曾經是原始居民的部落共同體即天然的共同體形成的前提。馬克思在分析部落共同體同土地的關係時是這樣講的遊牧總而言之流動是生存方式的最初的形式部落不是定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而是在哪裡找到草場就在哪裡放牧(人類不是天生定居的;隻有在特彆富饒的自然環境裡人才有可能象猿猴那樣棲息在某一棵樹上否則總是象野獸那樣到處遊蕩)所以部落共同體即天然的共同體並不是共同占有(暫時的)和利用土地的結果而是其前提。1這就是說有了豐盛的水草這樣的地理條件才有部落共同體即天然的共同體的出現。這種情況從我國北方草原民族大多具有“逐水草而居”的曆史看得十分清楚。
又如不同的地理條件形成了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類型的不同從而促進了交換的展。地理條件的差彆對定居下來的原始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馬克思認為“一旦人類終於定居下來這種原始共同體就將依種種外界的(氣候的、地理的物理的等等)條件以及他們的特殊的自然習性(他們的部落性質)等等而或多或少地生變化。”2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公社或部落成員對部落土地(即對於部落所定居的土地)之關係的種種不同形式上3而且還表現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類型的自然差彆上。這是因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這種自然的差彆在公社互相接觸時引起了產品的互相交換從而使這些產品逐漸變成商品4999ooo41o1213。
在馬克思看來產品交換的生即產品逐漸變成商品的現象的生是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差彆所造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的不同的結果即由於地理條件不同所造成的生產分布不同和社會分工不同的結果。他在批評那種“把交換看作分工的基礎”的論點時十分詳儘地闡述了這個思想亞當·斯密把交換看作分工的基礎但是相反交換是(但不一定是)分工的結果。霍吉斯金正確地指出在一切國家和一切政治製度中都有職業劃分即社會勞動的分工。這種分工最初存在於家庭中它是由於生理差彆即性彆和年齡的差彆而自然產生的。個人的體質、和精神方麵的差彆是這種分工的新原因。後來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即由於土地肥力、水域和6地、山區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氣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礦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條件的特點不同又有了勞動工具的天然差彆這種差彆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間的職業劃分我們一般應在這些部落互相進行的交換中現產品向商品的最初轉化。1999ooo41o122o這一段被馬克思所引證並且也為他所讚成的論述表明社會勞動的分工最初是由於勞動者的生理差彆而產生的;而在比較展的階段上這種分工則1《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六卷(上)第472頁。2同上。
3《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六卷(上)第484頁。是由於勞動者所處的地理條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從後者來看地理條件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分布狀況是顯而易見的。
再如在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展的階段上地理條件的差異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溫床;反之在地理條件的單調和自然產品的單調的地方一般地說生產力展要緩慢得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勢必就步履蹣跚難得到來。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地理條件的關係馬克思是這樣說的資本主義生產一旦成為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並且工作日保持一定長度的情況下剩餘勞動量隨勞動的自然條件特彆是隨土壤的肥力而變化。但絕不能反過來說最肥沃的土壤最適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過於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象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並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公式趨於多樣化。社會地控製自然力以便經濟地加以利用用人力興建大規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馴服自然力——這種必要性在產業史上起著最有決定性的作用。1999ooo41o123o一般地說肥沃的土壤是有利於生產力的展的。但是最肥沃的土壤未必能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需要有相當展的商品生產作為前提的而商品生產隻有在地理條件存在著差異性以及由此而來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的情況下隻有在具備了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的情況下才可能有充分的展。如果在那些不具備這種條件的地方則可能造成產業史展的緩慢。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條件不僅影響著生產力展的水平甚至也影響著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
由於不同的地理條件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分布狀況和展水平因而人類曆史的展也就具有不平衡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這個特點不論就世界範圍來說還是就一個國家(尤其是那些地域遼闊的國家)來說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第三地理條件還影響著一些國家的政權的形式和政權的職能及其曆史特點。馬克思特彆舉出亞洲許多國家的曆史來闡明上述論點他寫道在亞洲從很古的時候起一般說來隻有三個政府部門財政部門或對內進行掠奪的部門;軍事部門或對外進行掠奪的部門;最後是公共工程部門。氣候和土地條件特彆是從撒哈拉經過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韃靼地區直至最高的亞洲高原的一片廣大的沙漠地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設施成了東方農業的基礎。無論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以及其他國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濫來肥田利用河流的漲水來充注灌溉渠。節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這種要求在西方例如在弗蘭德和意大利曾使私人企業家結成自願的聯合;但是在東方由於文明程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願的聯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來乾預。因此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這種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設施靠中央政府辦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這種設施立刻就荒廢下去這就可以說明一件否則無法解釋的事實即大片先前耕種得很好的地區現在都荒蕪不毛例如巴爾米拉、彼特拉、也門1tgno124gn廢墟以及埃及、波斯和印度斯坦的廣大地區就是這樣。同時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一次毀滅性的戰爭就能夠使一個國家在幾百年內人煙蕭條並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1999ooo41o125o從這一段引文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為氣候和土地條件引起對水利工程的需要這種需要又影響到政權的形式和職能這種政權的形式和職能的存在與否則影響到這一地區的國家的曆史進程。在這裡地理條件對國家政權形式及其職能的影響是通過經濟的杠杆而生作用的。這是亞洲許多國家的地理條件和社會展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麵。中國曆史上曆代皇朝都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的事實同樣證明了馬克思論斷的正確。
第四地理條件對社會展的影響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地理條件隻有在直接地或間接地和生產聯係起來時才可能顯示出它對社會展的影響;如果離開了生產活動這種影響也就不複存在。質而言之地理條件對社會展的影響是通過它與生產相聯係而實現的。因此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它跟地理條件相聯係的狀況會不斷生變化地理條件對社會展的影響也會不斷生變化。馬克思指出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係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1tgno125gn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999ooo41o126o馬克思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人類越是進步社會越是向前展作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將日益失去它對社會展所具有的決定性的意義而作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將日益增強它對社會展所具有的決定性的意義。這是因為隻有在社會生產展較高的階段上作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才能更多地、更廣泛地和生產相聯係它們對生產的作用才能愈來愈多地被釋放出來;反之在社會生產展較低的階段上儘管作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是早已存在的但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人們還不能夠大量地、廣泛地把生產跟這一部分自然富源結合起來而隻能較多地利用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這說明不同的自然富源在相同的社會展階段上其影響於社會展的作用是不同的;而相同的自然富源在不同的社會展階段上其影響於社會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地理條件對社會展之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以及這種影響所揮的作用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越來越顯著、越來越增強的。馬克思在講到近代勞動生產力和自然條件的關係時是這樣說的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們的生產技能上的區彆撇開不談那末勞動生產力主要應取決於(1)勞動的自然條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礦山的豐富程度等等;(2)勞動的社會力量的日益改進這種改進是由以下1tgno126gn各種因素引起的即大規模的生產資本的集中勞動的聯合分工機器生產方法的改良化學及其他自然因素的應用靠利用交通和運輸工具而達到的時間和空間的縮短以及其他各種明科學就是靠這些明來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並且勞動的社會性質或協作性質也是由於這些明而得展起來。1999ooo41o127o這裡所說的(1)指的是自然條件本身;所說的(2)指的是生產的規模、分工的展、機器的明、生產方法的改進和對於種種自然因素的應用及各種科學明等等。可見勞動生產力的展和社會的進步一方麵要取決於自然條件一方麵也取決於人們對“自然因素的應用”即“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換言之人們應用自然因素的能力愈強、水平愈高則地理條件對勞動生產力展所揮的作用就愈大。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所帶來的生產力的空前展證明馬克思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第五人類在利用地理條件中也不斷改變著地理條件並獲得對於地理條件的新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確認地理條件對社會展的影響但並不認為作為社會的人在地理條件麵前是被動的和消極的因而並不認為自然主義的曆史觀是正確的。恩格斯在批評自然主義的曆史觀時寫道自然主義的曆史觀是片麵的它認為隻是自然界作用於人隻是自然條件到處在決定人的曆史展它忘記了人也反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1tgno127gn條件。日爾曼民族移入時期的德意誌“自然界”現在隻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麵、氣候、植物界、動物界以及人類本身都不斷地變化而且這一切都是由於人的活動可是德意誌自然界在這個時期中沒有人的乾預而生的變化實在是微乎其微的。1999ooo41o128o恩格斯的上述論點是非常重要的。先他指出了“人也反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這個事實從而說明人在自然界麵前並不是消極的和被動的。同時他又指出了曆史時期人類活動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要比未經人的乾預而生的自然界的變化大得多從而說明人反作用於自然界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我們認為隻有既承認地理條件對社會展的影響又承認社會的人也反作用於地理條件、可以改變地理條件才是堅持了地理條件與社會展之間關係的辯證法則才能夠同自然主義的曆史觀劃清界限。如上文所述馬克思一方麵指出地理條件的差異性和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對於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重要意義一方麵又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是堅持這種辯證法則的典範。
應當特彆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強調“人也反作用於自然界”這個論點並不隻是著眼於這種反作用所帶來的客觀環境的變化而且十分重視這種反作用及其後果在人們的認識上的意義。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鬆林他們沒有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域裡的高山畜牧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在歐洲傳播栽種馬鈴薯的人並不知道他們也把瘰鬁症和多粉的塊根一起傳播過來了。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事實上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乾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特彆從本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就愈來愈能夠認識到因而也學會支配至少是我們最普通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比較遠的自然影響。但是這種事情生愈多人們愈會重新地不僅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對立起來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這種觀點是從古典古代崩潰以後在歐洲生並在基督教中得到最大展的。”1人類對於因自身活動而改變自然界所帶來的積極結果與消極結果的自覺認識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這不僅是因為“需要經過幾千年的勞動才稍微學會估計我們生產行動的比較遠的自然影響”2更重要的是因為這種認識的獲得對於人類重新審查、調整自身活動與自然界的關係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即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的現象在中國曆史上是大量地存在著的。恩格斯的這些話寫於一百年前然而一個世紀以來不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各地人們都還沒有能夠免除自然界的這種“報複”可見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需要人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提出新的認識的問題。
總之馬克思主義認為地理條件是經濟關係的一部分因而也是社會曆史的決定性基礎之一。一四年一月恩格斯在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講到“社會曆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係”時明確指出“包括在經濟關係中的還有這些關係賴以展的地理基礎和事實上由過去沿襲下來的先前各經濟展階段的殘餘(這些殘餘往往隻是由於傳統或惰力才繼續保存下來)當然還有圍繞著這一社會形式的外部環境。”1恩格斯把經濟關係“賴以展的地理基礎”也作為經濟關係的一部分看待這就把地理條件與生產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它和生產關係的關係都全麵概括了。後來斯大林也指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這一概念所包括的先是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即地理環境因為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必要的和經常的條件之一它當然影響到社會的展。”1斯大林說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跟上文所引恩格斯說的“社會曆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係”是一致的。他們把地理條件作為“經濟關係”體係或“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體係的一環來看待的論點對於我們認識地理條件和人類社會曆史展的關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最後我們認為有必要指出普列漢諾夫在關於地理條件和社會展關係之認識上的錯誤。普列漢諾夫的早期著作在闡釋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麵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關於地理條件對社會展的作用和意義他也作過一些精采的論述這主要見於他撰的《論一元論曆史觀之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兩書。但是普列漢諾夫的有關論述卻導致了下列一些錯誤的結論如“總之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展而生產力的展則決定著經濟的、以及隨著經濟之後的其他一切社會關係的展。”“現在我們知道生產力的展歸根到底決定著一切社會關係的展而決定生產力的展的則是地理環境的性質。”2“歸根結底這個製度(指社會製度—1《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17—518頁。
2《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18頁。
1《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上冊第193頁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版。
2《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第28、29頁張仲實譯三聯書店1961年7月第1版。引文中的著重號是—引者)是由地理環境的屬性決定的”3。這樣的結論無疑是把地理環境看作是決定社會展的最終的決定因素了這顯然是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相違背的。誠如斯大林所說地理環境影響到社會的展表現在它能夠“加或延緩社會展進程”但是這種影響“並不是決定的影響”;“地理環境不可能成為社會展的主要的原因決定的原因因為在幾萬年間幾乎保持不變的現象決不能成為在幾百年間就生根本變化的現象展的主要原因。”1斯大林的論點概括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主要見解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馬克思主義關於地理條件和社會展關係的理論是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於任何唯心主義曆史觀和自然主義曆史觀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人類曆史展的地理基礎這個古老的、同時又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曆史進程的指導方針之一也是我們正確認識中國曆史進程的指導方針之一。第二節中國地理條件的特點及其與中國曆史展的關係中國地理條件的概貌和特點中國幅員遼闊。國境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心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彙合的地方。總麵積約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國家之一。6地邊界長達二萬餘公裡東鄰朝鮮北鄰蒙古人民共和國東北和西北鄰蘇聯西和西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南鄰緬甸、老撾和越南。大6海岸線長達一萬八千餘公裡隔海與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文萊等國家和地區遙遙相望。
全國有很多山脈主要是在西部。其中由西向東延伸的山脈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陰山山脈、秦嶺山脈和南嶺山脈;由北向南延伸的山脈有橫斷山脈是由大雪山、怒山和高黎貢山等東西並列的山構成的。在國境東部另有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脈。其西側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巫山、武陵山、大婁山、雪峰山等。其東側有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閩浙丘陵。以上這些山脈構成了全國地形的基本骨架。
就海拔高度的顯著變化說由西向東全國地形可分為三級階梯。青藏高原以昆侖山脈北支和祁連山脈為北緣以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為西緣和南緣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界線上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點一三米是世界第一高峰。高原東北部的柴達木盆地稍為低平海拔也近三千米。這是最高的一級階梯。青藏高原的北麵和東麵下降到海拔大多為一千米至二千米的高原和盆地。其中有雲貴高原有的。
3《論一元論曆史觀之展》第195頁博古譯三聯書店1961年6月第1版。1《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上冊第191頁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第1版。
原有在甘肅中部東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陝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西部的黃土高原有內蒙古高原有四川盆地、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這是第二級階梯。在大興安嶺以至雪峰一線以東是海拔一千米以下的丘陵至二百米以下的平原。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三大平原都在這裡。沿海平原多在海拔五十米以下。這是第三級階梯。
全國的河流也多是由西向東最後流入太平洋。主要的河流如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鬆花江、遼河、海河和淮河大部都向東流。也有向南流的如雅魯藏布江、怒江分彆經由印度、孟加拉、緬甸流入印度洋;瀾滄江、元江分彆經由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流入太平洋。有向北流的如額爾齊斯河是流入北冰洋。以上都是外流河。還有不能流入海洋的內6河流有塔裡木河、柴達木河、疏勒河等。
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長達六千三百八十公裡流域麵積一百八十萬平方公裡。其次是黃河長達五千五百o一公裡1流域麵積七十五萬多平方公裡。再次是黑龍江流經國境內和中、蘇邊境的長度是二千九百六十五公裡流域麵積占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塔裡木河流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裡但由於支流不多流域麵積隻有一十九萬八千平方公裡。珠江以西江的上遊南盤江為正源流長二千一百二十九公裡流域麵積四十二萬五千七百平方公裡。鬆花江流長一千八百四十公裡而流域麵積卻有五十四萬五千六百平方公裡。雅魯藏布江在國境內的流域麵積和海河的流域麵積都在二十萬平方公裡以上。
全國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湖泊而以長江中下遊平原和藏北高原分布最密。較大的湖泊有鄱陽湖麵積有三千九百七十六平方公裡;洞庭湖麵積有三千九百一十五平方公裡;洪澤湖麵積有三千七百八十平方公裡;太湖麵積有二千二百多平方公裡。這些都是有名的淡水湖。還有鹹水湖主要有青海湖麵積有四千四百多平方公裡;羅布泊麵積有二千五百多平方公裡。它們的麵積和形狀都不穩定。在中、蘇邊界上的興凱湖麵積有四千三百八十平方公裡分屬於中、蘇兩國是一個淡水湖。
中國大6的東麵和南麵都是大海。在東麵最北的是渤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南北對峙成為渤海的天然門戶。渤海之南是黃海長江口以南是東海台灣海峽以南是南海。渤海是中國的內海其他三個海都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在大海中羅列著五千多個島嶼總麵積約八萬平方公裡其中有一半在東海。台灣是我國最大的島麵積三萬五千七百平方公裡。其次是海南島麵積三萬四千多平方公裡。再次是位於長江口的崇明島麵積一千零八十三平方公裡。此外位於渤海門戶的廟島群島、錢塘江口外的舟山群島、台灣海峽的彭湖列島都相當著名。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最南端的島嶼。南海諸群島都是由數目不等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所組成。在綿長曲折的中國海岸線上有不少地方可供營建成優良的海港。
由於大洋和大6之間在熱力上的差異而造成的季風氣候的顯著加上土地的遼闊、地形的複雜中國各地的氣溫和雨量相差很大而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在夏季全國氣溫普遍較高。七月份平均氣溫在黑龍江是二十攝氏11985年8月24日國家有關方麵公布的測量長度見《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5月24日。度以上在拉薩市是十五度在杭州市是二十八度。在冬季黑龍江最北平均氣溫在零下三十攝氏度左右而海南島則高達十五攝氏度以上。正當北方千裡冰封的時候南方卻是氣候溫煦。同是一個盆地盆地內部的氣溫與邊緣不同。同是一個山脈迎風坡的氣溫與背風坡也不同。在垂直自然帶特彆明顯的高峻大山如喜馬拉雅山的南麓隨著海拔的升降氣溫和自然景象都有很大的差彆低處是溫暖濕潤的常綠闊葉林林帶而最高處則是終年積雪的冰雪帶。
土地的遼闊地形的複雜氣候的差異以及有關的地區各種不同的自然特點都使中國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多樣。肥沃的平原地區盛產小麥、水稻、玉米、粟、高粱等糧食作物和棉、麻、油料、糖料等經濟作物。在廣大山區除生產糧食外還出產茶葉、茶油、桐油、蠶絲、白蠟和藥材。內蒙、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和自治區有大麵積的草原生長著豐茂的牧草畜牧著大量的牛羊馬駝。森林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及福建省和台灣省東部林型複雜樹種繁多單是喬木就有二千八百多種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用材樹近一千種。全國各地的野生動物鳥類約有一千一百五十種獸類約四百多種爬行兩棲類約四百二十餘種其中有不少珍禽異獸。水力資源豐富據初步估計河流的年總流量達二萬七千多億立方米。各主要河流又都有通航之利。儲量極為豐富的煤、石油、鐵遍及全國各地。銅、鋁、鎢、銻、鉬、錫、錳、鉛、鋅、汞等礦產以及油頁岩、磷、硫磺、菱鎂礦、鹽、石膏等分布也很廣泛。
中國的地域範圍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在這個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條件及其變化對中國曆史的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地理條件的複雜性和經濟展的不平衡性中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展很不平衡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而地理條件的複雜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久遠的年代黃河流域為我國曆史譜寫了豐富的、瑰麗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在很長的曆史時期裡是我國經濟、文化最達的地區。這些都和那時黃河流域的地理條件有密切的關係。考古資料表明我國遠古時期文化達的地區是黃河流域西起隴山、東迄泰山這一廣大平原地區它與渭河下遊、黃河中下遊之間以及濟水的上中遊相連的東西一線。這是仰詔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也是夏、商、西周三個王朝先後興起和立國的地區。在全國範圍之內遠古遺存能夠與文獻記載的史跡相銜接當推這一地區。這決不是偶然的。從始見於文字記載的黃土高原的麵貌來看從西周到漢代黃土高原上原隰相望大體上到處呈現一片平整的麵貌由草原、森林和農作物組成的植被相當豐茂說它是鬱鬱蔥蔥、到處顯現出一派山青水秀的旖旎風光是並不過分的。始見於文字記載的黃土高原不僅有湖泊有的湖泊還相當大在全國的湖泊中也未見得有任何遜色。黃土高原雖然相當高亢卻也有較為低下的平原黃河的一些支流支津的中下遊還有相當開闊的河穀。那個時期的湖泊許多就散布在這些平原上或開闊的河穀中著名的湖泊有焦獲、楊紆和昭餘祁。就是高亢的山地上也並非沒有湖泊加弦蒲藪就與楊紆、昭餘祁齊名。曆史地理學的研究表明春秋以前黃河泛濫、決口和改道的種種事故是很少見的。黃河流域中下遊和河濟之間植被豐富森林茂盛氣候溫暖而濕潤土質疏鬆、肥沃宜於耕種是當時農業最展的地區。這樣的地理條件比起當時周圍鄰近的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因而這一地區的經濟展和文化展都處於領先地位。1上麵說的這種情況從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時成書的《史記》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盛讚關中的地理條件及其富庶的情況他說“關中自■、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裡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是全國財富最集中的地方。黃河下遊的齊、魯一帶雖比不上關中但也是比較富庶的“齊帶山海膏壤千裡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鄒、魯一帶也“頗有桑麻之業”。總之當時的黃河中下遊地區都是膏壤千裡氣候溫潤宜於桑麻。與此相對照的是當時的淮河以南及廣大的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遠不如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經濟、文化展程度之高。在司馬遷筆下西楚“地薄寡於積聚”;東楚“其俗類徐、僮”也比較落後;南楚“其俗大類西楚”而“江南卑濕丈夫早夭”更造成了勞動人手的不足。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以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和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兩相比可以看出在西漢和西漢以前這兩大水係所流經的地區在經濟展上很不平衡即北方優於南方的趨勢異常明顯。這與它們當時的地理條件是密切相關的。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認為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的地理條件不好;但我們至少可以認為當時的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的地理條件也有其優越於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之處這應當是沒有疑問的。這種情況隻是由於後來地理條件本身的演變和種種社會條件的變化才有所改變。改變的結果並不是二者趨於平衡而是新的不平衡代替了舊的不平衡即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的展過了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的展。宋代以後的大量的曆史資料反映了這個曆史性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很長的時期裡人們在研究和說明一些曆史問題的時候或者是忽略了地理條件的因素或者是把我們今天所處的地理條件同曆史上的地理條件混同起來這就可能造成片麵性。近年來關於古代黃河流域中下遊地理條件的研究在這方麵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示。
地理條件的複雜性所造成的經濟、文化展不平衡的現象當然不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大水係的差彆;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在所有地形、土壤、氣候、物產等不相同的地區都是存在的。同時這種不平衡現象不僅表現為經濟、文化展的總的趨勢的差彆也表現為各地區在生產部門上展的差彆。這後一種差彆從積極的方麵來看正是促進各地區、各生產部門加強聯係的物質因素。在漢代關中平原人民“好稼穡殖五穀”以農業為主;巴蜀“亦沃野地饒卮、薑、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天水、隴西一帶“畜牧為天下饒”;燕地“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吳郡“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等等1各不相同。顯然這種生產部門上展的差彆也是和地理條件分不開的。1參見史念海《由地理的原因試探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文化最為達的原因》載《曆史地理》第三輯;史念海、曹爾琴、朱士光《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第174—178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1《史記·貨殖列傳》。
具體說來生產部門展的差彆是與一定的地理條件所能的產品分不開的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尤其是這樣。司馬遷給我們了認識這個問題的很生動的曆史資料6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薑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1999ooo41o14oo這裡說的6地澤中水居山居以及安邑燕、秦蜀、漢、江陵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陳、夏齊、魯渭川靠近大城市的上好土地等等主要是著重指出了地理條件的不同。人們隻能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條件從事生產和組織生產其產品自然也因地理條件的差彆而有所不同。地理條件的複雜性之影響於經濟、文化展不平衡性還間接地從各地區城市分布狀況反映出來。城市本身並不是地理條件的組成部分但是它的出現以及它們在各地區的分布狀況卻不能離開一定的地理條件。古代東方的城市多具有軍事堡壘的性質中國也是如此。所謂“城為保民為之也”2“城者所以自守也”3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樣的城先是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需要但也不能完全脫離經濟上的支持。隨著城市的增多城市人口的進一步聚集日益增長的對手工業和商業的需要城市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就逐漸顯得突出了。司馬遷論西漢社會經濟對於都城長安和邯鄲、洛陽臨菑、陶、睢陽、江陵、壽春、合肥、番禺、南陽等城市作為一方都會的作用是很重視的1。而《漢書·地理誌》記全國各縣治所除備載其建置沿革、戶口多寡亦注重記其山川形勢、物產所出可見城市的興建和展是和一定的地理條件有關係的。從宏觀方麵來看中國曆史上的城市主要密集於西起今雲南境內瀾滄江與四川境內岷江以東、北至黃河河套與灤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即黃河流域中下遊、長江流域中下遊和珠江水係所流經的區域2。曆史上城市分布的這種狀況自然有多方麵原因而這一地區的良好的地理條件無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要之城市的展和分布的不平衡性是經濟、文化展不平衡性的一個表現;人們要認識或改變這種不平衡性都不能不認真考察各種地理條件因素。
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及其與曆史上政治統治的關係中國曆史上很早就產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和“定於一”的大一統思想3但政治上統一局麵的出現、展和鞏固卻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爭霸和群雄兼並出現了秦、漢皇朝的統一的政治局麵;而秦、漢統一後卻又出現了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麵。隋、唐皇朝的統一有過於秦、漢但隋、唐之後再一次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麵;不過分裂並沒有長期存在最後是元、明、清三朝的統一。造成2《穀梁傳》隱公七年。
3《墨子·七患》。
1參見《史記·貨殖列傳》。
2參見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附圖21三聯書店1983年12月第1版。3《詩經·小雅·北山》及《孟子·梁惠王》。
這種曆史現象的原因固然有種種而中國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的特點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先從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來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極容易形成一些地理條件較好的天然區域這些區域的土壤、氣候和物產可以造成若乾個並立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形勢正是各地封建勢力分疆割據的有利的客觀條件1。漢初劉濞為的叛亂固有其政治上的原因“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2這種地理條件所造成的物質力量無疑也是重要的原因。諸葛亮在東漢末年預見到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麵也是充分考慮到江東“國險而民附”、“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3這些地理條件的。中唐以後藩鎮割據日甚一日這與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的衰弱有很大的關係但因地理條件而造成的各地經濟、政治展的相對獨立性仍然是一個基本的原因。中唐時期的政治家、史學家杜佑論天下形勢說巴蜀之地“土肥沃無凶歲山重複四塞險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青州“古齊號稱強國憑負山海擅利鹽鐵。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資之而興霸”;揚州“江淮濱海地非形勢得之與失未必輕重故不暇先爭。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閩越遐阻僻在一隅憑山負海難以德撫”;荊楚之地“風俗略同揚州雜以蠻獠率多勁悍。南朝鼎立皆為重鎮。然兵強財富地逼勢危稱兵跋扈無代不有”1。杜佑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從地理條件和曆史經驗來說明政治統治的不安定的原因見解是很深刻的。在曆史上持續了近千年的分封製和郡縣製的爭論也同地理條件與政治統治局麵的關係相關聯著。從主張郡縣製的人來說他們反對分封製就包含了從地理條件上考慮問題的因素。西漢賈誼主張“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認為“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2。這句話明顯地考慮到封國地域範圍的廣狹及其所可能的物質條件與封建割據的關係。唐人李百藥認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實行分封製使“天下五服之內儘封諸侯;王畿千乘之間俱為采地”勢必要造成“紀綱弛紊”的局麵3。柳宗元認為周代“裂土田而瓜分之”而周王“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是其衰微喪亡的主要原因4。他們也是把地理條件作為立論的根據之一。至於南北朝的對峙五代、十國的割據以至宋、遼、西夏和宋、金的並立都是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下出現的不可作完全等同的看待但地理條件的因素卻是一個重要的物質因素。
再從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來看。我們認識中國地理條件對曆史上政治統治的影響僅僅從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來看僅僅認識到這種獨立性對於造成曆史上的分裂割據政治局麵有很大的關係還是很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考察中國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考察這種統一性與曆史上政治統治的關係這同樣是很重要的。中國地理條件由於天然特點而自成一個自1參見鄧拓《論中國曆史的幾個問題》第56頁三聯書店1979年4月第2版。2《史記·吳王劉濞列傳》。
3《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1分彆見《通典·州郡典》六、一o、一二、一三。
2《新書·藩強》。
3《全唐文》卷一四三。
4《柳河東集》卷三。
然地區。這個自然地區的環境是北有大漠西和西南是高山東與南濱海;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水係所流經的地區是地理條件最好的地區。在這個自然地區裡任何局部地區的特點、局部地區與局部地區之間的差異及其產生的種種社會結果一般地說都不能不受到這個整體所具有的統一性的約束。中國地理條件的這個特點在更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曆史上政治形勢的展。這個影響至少表現在第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曆史上的重大的政治活動具有明顯的內向性這是因為一則四出受阻一則為大河流域的先進的經濟、文化所吸引。漢唐而下有所謂“絲綢之路”;唐宋以降航海事業也有展但這對曆史上政治局麵一般不產生多大的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從秦朝開始“製天下為四十郡其地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臨大海”1至元朝“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儘遼左南越海表”2直到後來的明、清兩代其政治統一的局麵都是對這一地域範圍的繼承和展。這種政治活動的內向性從中國曆史上民族關係史的展也看得十分清楚。第二如馬克思所說亞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權的政府來執行公共工程的職能。在中國曆史上從傳說中的統治人物開始直到曆代封建朝廷都與執行這種公共工程的職能相關聯。水利事業的達和封建的強化這兩種表麵看來完全不同的曆史現象實際上存在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係。徐光啟《農政全書·水利·總論》引《荒政要覽》說“水利之在天下猶人之血氣然一息之不通則四體非複為有矣”1。這是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這種聯係。我們從《二十四史》有關名史的《溝洫誌》、《河渠誌》、《食貨誌》以及《地理誌》關於水利事業的記載中可以大致看出這種公共工程的職能在機構設施、具體措置和社會效益方麵的反映。由此可見中國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影響於曆史上政治形勢的展它有維係國家統一的一麵。在中國曆史上雖然不隻一次地出現過分裂割據狀態但統一畢竟是主要的趨勢這與中國地理條件的特點有極大的關係。
中國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及其對曆史上政治統治的影響在具體的表現上是很複雜的。如割據政權的建立必須具備一定的地理條件即必須有地方上的經濟條件作基礎。而不同時間或不同地區建立的割據政權在利用地區經濟條件方麵的情況是有差彆的甚至有很大的不同一種情況是開一種情況是濫用。從總的方麵來看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注意於開北方的割據政權則濫用多於開。這是因為第一北方的割據大多表現為政治上的混亂、紛爭極容易造成對自然富源的濫用;南方的割據比之於北方的混亂和紛爭來說顯然要安定一些因而有可能對自然富源作合理的開。第二由於北方開較早北方割據政權可以濫用這些已經開出來的經濟成果;南方開較晚南方割據政權為了求得生存和展不得不更多地致力於開。從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的割據還有南宋和金的割據大致可以看出這種差彆。再如統一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與地理條件的關係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奪取和占據地理條件較好的地區作為統治全國的基礎如漢、唐都以占據關中地區作為統一全國的第一步。二是統一皇朝的中心所在地並不是豐腴的地區但由於能夠比較好地控製了重要1《通典·州郡典》一。
2《元史·地理誌》一。
1《農政全書》卷一二引文出自俞汝為《荒政要覽》四《平日修備之要》。的運輸渠道從而掌握了必要的生活資源和生產資源因而也能使統一得以存在和展如唐代後期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即是。
地理條件影響到曆史上政治統治局麵的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還有待於作進一步的研究。
地理條件與民族、民族關係地理條件與民族的形成、民族間的差彆和交往也有密切的關係。
中國史學家很早就重視記載各個民族的曆史這在本卷第一章已有論述。他們也注意到地理條件與民族展的關係。杜佑在《通典》中就談論到這個問題他說“覆載之內日月所臨華夏居土中生物受氣正其人性和而才惠其地產厚而類繁。所以誕生聖賢繼施法教隨時拯弊因物利用以降代有其人。君臣長幼之序立五常十倫之教備孝慈生焉恩愛篤焉主威張而下安權不分而法一生人大貴實在於斯”。至於少數民族地區則是“其地偏其氣梗不生聖哲、莫華舊風、誥訓之所不可禮義之所不及外而不內疏而不戚”1。杜佑在這裡提出的有些論點是不足取的、但反映了史學家試圖從地理條件的差彆上去說明漢族社會展和少數民族社會展所以有很大不同的原因。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由於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基本分布在全國的周邊地區因而與主要聚居在長江、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漢族相比在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其他許多方麵有很大的不同;同時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在地理條件上的差彆顯得更為突出。一般地說漢族居住的地區宜於農業;北方民族居住的地區氣溫低多草原、沙漠宜於牧業。南方民族居住的地區多高山、丘陵氣溫較高宜於農業。這對於各個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見民族特點的形成和各民族間的差彆是同地理條件之不同有關的。例如北方民族因交通便利容易走向聯合社會展的進程也比較快這與他們從事集體的遊牧活動、具有勇敢的精神有關。南方民族往往局促於山地交通不便極不利於聯係和融合。這是南方民族雖然在民族數量上過北方民族但在社會展上卻落後於北方民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由此也可以說明這樣一個曆史現象北方民族曾經一次又一次地進入中原地區而南方民族卻很少有過類似的活動。從民族文化來看北方民族與南方民族的展也不相同。
中國的地理條件哺育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幾十個民族這些民族各有特點因而產生了相互間的差彆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這樣的地理條件也維係著中華民族中各個民族間的聯係如同它維係著曆史上長時期的政治統一局麵一樣經久而不衰。這是因為第一漢族聚居的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由於其地理條件的優越生產的展始終處於領先的地位並在物質上、生產技術上和文化方麵影響著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因而形成了一種自然的凝聚力。這種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凝聚力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第二在東、南瀕海北有沙漠西和西南有高山的地理條件下周邊少數民族向內地展比向外展要容易得多因而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內向性。這種自然的內向性與上述自然的凝聚力的結合成為維係中華民族各族1《通典·邊防典·序》。
間的聯係的紐帶。正因為如此兩千多年來在中國民族關係史上儘管有時候互相攻伐兵戎相見有時候“和親”通好會盟、互市各族間的關係歹一陣好一陣但總的趨勢是相互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越來越不可分離。
地理條件的變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整個自然界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人類生活於其中的地理條件也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地理條件影響著社會曆史的展地理條件的變化也影響著社會曆史展過程中的某些變化。從中國曆史上看由於地理條件的變化(當然也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引起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的情況是值得人們注意的。對於這一現象的研究和認識不僅具有理論的意義而且還有現實的意義。這一現象的具體表現是(一)河流變遷對曆史進程的影響。黃河和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兩大河流它們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曆史的展。曆史時期它們的變遷尤其是黃河的變遷是很顯著的因而受到人們的重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同它的河患一樣均為世人所矚目。如果對黃河流域作宏觀的考察就會現黃河的安流和河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曆史的展變化。根據各方麵的考察資料證明曆史時期黃河決溢雖甚頻繁但經分析研究核實而論卻也有前後兩個長期相對安流的時期。前一個時期為商周至秦代後一個時期則為東漢初年至唐代後期前後合計將近兩千年或者還要過之。頻繁的河患也可分為兩個時期其一是兩個長期相對安流時期的中間時期即由西漢初年到東漢初年其二則是由唐代後期到解放以前。這兩個時期合計不過一千五百年。所謂黃河河患主要是指黃河中遊的侵蝕、側蝕、下切和黃河下遊的堆積以及由此引起的陵、原、川、穀的變化和城鄉的興廢而其症結則在於河水挾帶泥沙隨處淤積。黃河泥沙的淤積雖然遠在地質時期即已有之但決不如曆史時期這樣嚴重。這裡除了自然的原因即黃河流經土質鬆疏的黃土高原外還有人為的原因即曆史時期以來由於農田的擴大道路的開辟居民點以及城池的增加與修建使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從而大大加了黃河流域的侵蝕和堆積以致造成頻繁的河患。黃河流域原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產絲地區直到北宋長江下遊蠶桑事業有了很大的展幾乎有過黃河流域的趨勢但黃河流域到底還保持著一定的水平。然而北宋以後這種情況即生劇變。因為金朝在破遼滅宋後使女真人大量內遷廣占土地。這些人不嫻於農桑因而儘量伐取桑棗作為薪柴出賣。這在當時是一種普遍情形朝廷派人到各地巡察、禁止也無濟於事。這不僅直接影響了黃河流域的蠶桑事業的繼續展致使金朝統治者因絲、絹來源匱乏而驚慌而且也破壞了黃河流域的植被後果自然是嚴重的1。類似這樣的事例在曆史上並不是絕無僅有的。從這些方麵來看兩宋以後黃河流域在經濟展上的地位逐漸被長江流域所代替除了彆的原因之外黃河流域結束了第二個安流時期而開始了第二個河患時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1參見史念海《河山集》二集第36o—362頁三聯書店1981年5月第1版;《河山集》第253—279頁三聯書店1963年9月第1版。
(二)沙漠變遷對曆史的影響。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現在有大片的沙漠存在。治沙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然而在曆史時期這些被沙丘覆蓋的土地並非原來都是這樣。例如在今內蒙古和寧夏兩自治區之間的烏蘭布和沙漠原是西漢朔方郡轄地。那時它是一個繁榮富庶的農墾區而現在卻是一片茫茫的流沙橫亙在陰山南麓直到賀蘭山下。這些流沙掩埋了古代的河道、湖泊、城池、村落、墓群唯其如此它也就展示了這一地區曾經存在過的一段繁榮富庶的曆史。關於烏蘭布和流沙起源的問題從自然原因來著是黃河改道所致;從人為的作用來看是農墾的廢置造成表土破壞覆沙飛揚終於使這一地區變成了猖狂肆虐的大沙漠2。又如西遼河下遊平原第四紀時期積沙很厚到更新世晚期氣候乾燥產生很多壟崗沙丘全新世以來氣候變得相當濕潤沙丘為灌木、草叢所固定展為草原環境。曆史時期它曾是一片好牧場。到遼代由於在臨潢府(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建置上都乃擄掠人口在這裡開墾草地為農田掀起下部浮沙破壞草原植被。到了金代這裡就變成一片瘠薄之地很難進行生產活動。還有在今陝北無定河流域及榆林以北更新世晚期這裡也曾育過沙丘全新世初期氣候變得濕潤植物繁茂把流沙固定起來而且在低地形成許多淺湖、沼澤。進入曆史時期以來人們開墾了這裡的黑爐土和沼澤土砍刈草本灌木以作燃料覆蓋層和植被遭到破壞沙丘經大風吹揚造成連綿不斷的沙荒地1。沙漠的變遷對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展和曆史的進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僅就這兩點而論恐怕不能否認地理條件的變化對中國曆史上經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轉移所起的推動作用。長時期裡人們在說明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曆史原因時提出過一些很有價值的見解;但地理條件的變化作為一個重要的曆史原因似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有可能誇大其他方麵的原因從而產生片麵的認識。片麵的認識不能科學地說明曆史。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正是為了避免這種片麵性。至於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地位的變化其具體表現若何?譬如生產部門及產品的變化人口分布的消長行政區劃的分合糧食產量的升降水利係統的興廢等等以及學校、書院的展印刷術的推廣從進士直到宰相各級人才的來源城市的展和城市生活的豐富等等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問世1本書不再一一論列。當然在中國曆史上地理條件的變化之影響到曆史展進程也還表現在其他方麵。例如由於地理條件的突然變化有的民族因此一度遭到破敗有的民族甚至因此崩潰不振由此引起一係列民族之間關係的變化。《通典·邊防典·突厥上》記貞觀初年薛延陀、回紇等“相率叛之”;頡利與突利之間產生“怨憾”;兼之“頻年大雪六畜多死國中大餒。頡利用度不給複重斂諸部由是下不堪命內外叛之。”2這段話指出隋末唐初異常強大的突厥汗國在貞觀初年遭到覆滅的重要原因。陳寅恪根據《通典》和其他有關史料認為“北突厥或東突厥之敗亡除與唐為敵外其主因一為境內之2參見侯仁之《烏蘭布和沙漠的考古現和地理環境的變遷》見《曆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第95—12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1參見周廷儒《古地理學》第339—34o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1參見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第5頁—第22頁1983年12月第1版。2見《通典·邊防典》一三。
天災及亂政二為其他鄰接部族回紇、薛延陀之興起兩端”。他還根據《唐會要·回紇》條所記“連年饑疫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3以及其他有關史料認為自唐肅宗以後雄大起來的回紇至唐文宗時“天災、黨亂擾其內黠戛斯崛起侵其外於是崩潰不振矣”。類似的史實還見於《新唐書·吐蕃傳》所記彝泰讚普執政時“國中地震裂水泉湧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饑疫死者相枕藉”繼因唐武宗會昌年間“國人以讚普立非是皆叛去”終於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奉表歸唐”4。所以陳寅恪又認為“吐蕃之破敗由於天災及內亂”5。象這種由於地理條件生異常或驟變而影響到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或民族與民族之間關係、地區與地區之間關係變化的現象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少見也是應當予以重視的。
這裡應當著重指出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是在辯證的展中不斷開辟前進的道路的。一方麵是自然力作用於人另一方麵是人力也會反作用於自然。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中人並不是消極的。正如恩格斯(friedri1s182o—1895)說的“隨著對自然規律的知識的迅增加人對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1。人的生產活動就是對自然的利用。這種生產活動總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自然其後果固然有破壞自然界生態平衡的方麵如上文所舉的那樣;但是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變自然條件仍然是人們生產活動的主導方麵。如人們把野生動物馴養成家畜和家禽把野生植物培育成新的農作物;人們從遊牧生活展為定居生活;鄉村的形成與城市的興建及其數量的不斷增加;農田的開辟;礦山的采掘;道路的修築運河的開鑿橋梁的架設等等都從不同的方麵、在不同的程度上改變著地理環境。舍此則無從談論人類的曆史更無從談論曆史的進步。關於這一點中國曆史為全世界的曆史了極其豐富的資料。
普列漢諾夫(1856—1918)指出“地理環境不但對於原始部落有著很大的影響就是對於所謂開化民族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地理環境對於社會人類的影響是一種可變的量”隨著生產力的展“增加了人類控製自然的權力因而使人類對於周圍的地理環境生了一種新的關係。現在英國人對於這種地理環境的反應自然同凱撒時代移居英國的部落對於這種環境的反應完全不同。”1我們在上文曾經指出普列漢諾夫在地理環境和社會曆史之關係的論點上的錯誤但是他在這裡所說的則是正確的。隨著曆史的進步人類改變地理環境的能力將日益增強。中國曆史特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曆史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對地理條件與社會展之關係的認識是一個曆史過程。在這個認識過程中中國近代以來的學者的貢獻是應當特彆受到重視的;而對於中國古代學者尤其是中國古代史學家在這方麵的認識和撰述也應當受到重視這對我們研究曆史和撰寫曆史書籍都是會有啟的。
3見《唐會要》卷九八。
4見《新唐書》卷二一六。
5參見《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13o—13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新1版。1《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457頁。
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第32、33頁張仲實譯三聯書店1961年7月第1版。第三章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第一節作為直接生產者的人直接生產者在社會生產力中的重要地位生產活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人類有了生產活動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曆史。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曆史活動即一切曆史的一種基本條件因此任何曆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範圍並給予應有的重視。1999ooo41o155o1tgno155gn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論點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人類的“第一個曆史活動”是“一切曆史活動的基本條件”在人類對自身曆史的認識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係統地表述他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時又著重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對於這一偉大現的理論意義恩格斯作了這樣的概括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的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這一很明顯的事實在曆史上應有的權威此時終於被承認了2999ooo41o1561。
這些話是恩格斯在1877年講的。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人類曆史的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關係和各種趨向產生的根源。人類的生產活動表現為人和自然的關係即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這就是社會生產力。按照斯大林的說法生產力“所表現的是人們對於那些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自然對象和力量的關係”3。這種能力或關係一方麵具有曆史繼承性因此“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曆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產物。”4人們隻能根據自己所處的條件(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和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來創造出新的生產力。另一方麵它又具有不斷變動性。正如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一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所以生產力的增長“是不斷變動的”1“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動、最革命的因素”2。生產力所具有的這種特性使它成為人們的一切社會關係變革的動力並最終成為人類社會展的動力。列寧在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義者。他們用唯物主義觀點觀察世界和人類看出自然界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2頁。
3《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42頁。4《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21頁。1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o9頁。
2斯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44頁。中一切現象都有物質原因作基礎同樣人類社會的展也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展所決定的。3999ooo41o1572曆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理論之一就是科學地闡明了生產力的這種重大作用。因此我們研究和撰寫曆史無疑應當對社會生產力問題予以特彆的重視。社會生產力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勞動過程的所有這三個要素過程的主體即勞動勞動的要索即作為勞動作用對象的勞動材料和勞動借以作用的勞動資料共同組成一個中性結果——產品。”4“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5馬克思說的“勞動本身”指的是勞動力的物質表現;他說的“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指的是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這可以說生產力包含了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斯大林說“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社會的生產力。”1這也是從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兩個方麵對生產力所作的概括。這裡我們不來闡述生產力二因素說和生產力三因素說的各自論點及其所展開的爭論;我們所要著重闡述的是勞動力即直接生產者在生產力中所處的地位。
勞動力即直接生產者作為生產力的一個因素具有不同於其他因素的鮮明的特點即這一要素包括了人的活動和精神活動2。馬克思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3勞動力所具有的這種體力和智力的結合使其成為生產力中的能動因素。這種能動因素的作用不僅表現在人可以製造和不斷改進生產工具而且還表現在甚至大多數被看作自然產物的東西如植物和動物它們現在被人類利用並處於重新生產的形式也是經過許多世代、在人的控製下、借助人的勞動不斷使它們的形式和實體生變化的結果4。因此馬克思把人即勞動力或直接生產者稱作“活的主體的勞動能力”1。列寧也不止一次地把勞動者稱為“主要生產力”或“全人類的要的生產力”2。所有這些都說明直接生產者在生產力中所占有的特殊的重要作用。當然這種作用並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隻有在跟生產力的其他因素的相互聯係、相互促進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這正如斯大林所說的那樣這裡很明顯生產工具的展和改善是由參加生產的人來實現的而不是與人無關的所以生產工具變化和展了生產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也隨著變化和展人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以及運用生產工具的本領也隨著變化和展。34《經濟學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七卷第6o頁。5《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2o2頁。
1《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42頁。2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o7頁。3《資本論》第二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19o頁、第555頁。4參見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七卷第58頁。1《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六卷。2參見《列寧全集》第三二卷第222頁、列寧選集》第三卷第843頁。
999ooo41o1592這就是說生產力中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我們隻是在這個意義上並且隻能在這個意義上來強調直接生產者在生產力中能動作用。
直接生產者在生產力中所處的這種特殊的地位和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求任何科學的曆史研究和曆史撰述必須對它們的存在和展給予曆史的說明。
直接生產者的技術性特點中國曆史上的直接生產者有農民、牧民、漁民、鹽民、礦冶勞動者、林業勞動者有各種手工業勞動者還有車船等運輸業勞動者及其他直接生產者。這些直接生產者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有技術性和社會性的兩個方麵。生產者跟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技術狀況、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的傳統都屬於技術性方麵是屬於社會生產力問題的直接生產者的身份即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是屬於社會生產關係問題的。從具體的情況說直接生產者的技術性方麵和社會性方麵的特點是密切結合的隻是為了論述上的方便才分開來說。在這裡也隻對直接生產者的技術性特點作一些論述。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裡農民占直接生產者中的主要地位。他們的特點也比較顯著。這就是(一)直接生產者束縛於土地(二)男耕女織小農業跟家庭手工業的結合(三)生產技術的世代傳習。
直接生產者束縛於土地這是農民跟奴隸和公社成員的重要區彆。奴隸的生產勞動主要聽從主人的隨時支配公社成員的生產勞動也不能固定在一塊土地上。隻有農民的生產勞動是在一塊固定的土地上進行。相對他說這會使農民感到較多的生產興趣也使他們熟悉勞動對象使他們在正常情況下對自己的生活比較安心。因此封建統治者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秩序推行以“地著為本”的政策防止農民脫離土地以保證封建國家的糧源和兵源但也因此限製了農民的眼界使他們很難得到展生產的條件也不關心政局的變遷和朝代的興替。
男耕女織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結合是一種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組織形式。在這裡農業生產是主體家庭手工業除紡織外還有農具和生活用具的製造房屋的修繕等等。孟子有一段話可能是反映了這種生產形式的最早記載。他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999ooo41o161o孟子所描寫的農家圖景反映了這種經濟生活的穩定性也反映了它的很大的局限性。它的最好的景況也不過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在社會生產力方麵不可能有多大的展。封建統治利用了這種經濟組織的穩定性並以法令來鞏固它。秦始皇刻石“男樂其疇女修其業”就是以法令肯定了這種男耕女織的組織形式。刻石又有這樣的規定“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猳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2這也無非是鞏固這種個體家庭生產單位的措施。後來的封建皇朝的稅法多以糧和布帛兼收即是男耕女織生產形式在國家法令上的反映也是對男耕女織生產形式的強化。孟子所說的孝悌是父家長製小農經濟在道德思想上的反映也是與男耕女織的生產形式密切聯係的。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篇《朱陳村》描寫以男耕女織為基礎的農村景象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餘裡桑麻青芬氳。機梭聲劄劄牛驢走紛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1tgno161gn業頭白不出門。生為陳村民死為陳村塵。田中老與幼相見何欣欣。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親疏居有族少長遊有群。黃雞與白酒歡會不隔旬。生者不遠彆嫁聚先近鄰。死者不遠葬墳墓多繞村。既安生與死不苦形與神。所以多壽考往往見玄孫。1999ooo41o162o詩中描寫了這個山村在自然經濟環境中恬靜、安適的情趣也反映了它安於現狀的保守思想。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的乾擾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的自然生產結構使農民可以吃飽穿暖在鹽鐵之外不必外求。但這種狹小的生產規模在封建製度的社會條件下很難擴大再生產。它在家庭內部之性彆的分工阻礙了社會的分工。它的自給自足的性質阻礙了交換經濟的開展。這是一種很穩定的生產結構也是一種很頑固的生產結構。它在農業地區擔任了生產主力軍的角色也扮演了阻礙生產展的角色。
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民以一塊固定的土地為生命線的時候必然是世代相傳的。這對於菜農、果農、藥農等需要較多的技術性作業的農民應該更是這樣。這種祖孫相傳的生產經驗可能有相當可貴的因素但由於習慣上的保密對於社會生產力的展很難起到多大的作用而技術本身在遭遇戰火或家庭變故的時候也可能失傳。
在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地區裡手工業勞動者的身上也打上了類似農民的這些特點的烙印。手工業者也有束縛於土地的特點有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和生產技術世代傳習的特點。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很長的時期裡極大數量的手工業勞動者不能依靠自己在專業技術上的收入來解決生活上的需要和各種封建負擔因而不能不兼營農業這也就出現了在一定程度上束縛於土地的情況。據記載北魏京都“入工技巧十餘萬家各給耕牛給口授田”1。唐的丁匠出租調2。元代“民匠限地一頃”並負有繳納“丁地稅糧”的義務3。明代龍江船廠有廠田“則查審各匠丁力多寡”“量分承佃”4。在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上手工業勞動者與農民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農業生產在生產活動中所占地位有主次的不同而農民的手工業生產是為滿足家人在生活上的需要手工業勞動者的手工業生產則是為了滿足官府和市場的需要。由於手工業勞動者與農民之間的這種差異土地對於他們也就有不完全相同的意義。官府分配給手工業勞動者以少量的土地其意義不在於使他們束縛於土地而保證皇家的2《史記·秦始皇本紀》。
1《魏書》卷一一o《食貨誌》。
2《通典·食貨誌》。
3《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
4李昭祥《龍江船廠誌》。
根源和兵源而在於保證手工業勞動者作為各種手工業的特定戶口固定在一定的土地上。
關於手工業生產技術的世代傳習文字的記載較早。《左傳·定公四年》記周初分魯公以六族有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這十三個族都是手工業家族也就意味著當時手工業技術的世代傳習。《周禮·考工記》記有築氏、桃氏、鳧氏等都可理解為手工業家族。後來《唐六典》卷三記“工商皆為家專其業以求利”《元史·刑法誌》記“諸匠戶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黹繡其輒敢拘刷者禁之”。《明會典》卷一記“凡匠役事故揭冊查戶下應補親丁驗送上工。”這都是官方以法令來保護手工業技術的世代傳習。有時為了技術的世代傳習官府還要乾涉到某些手工業者家屬的婚姻使民間技術的傳習成為頑固的傳統。元稹《織女詞》“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1可見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還有所謂“祖傳秘方”的存在。這種傳習主要由於手工業市場的狹小手工業勞動者為了防止技術競爭而采取的自衛措施手工業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證了工藝水平。但這種世代傳習顯然是妨礙社會生產力的展的。
以上所說農民和手工業勞動的特點是就其在封建社會的典型狀態說的。隨著曆史展這些特點會逐漸生變化。在不同地區之間因自然條件的不同有的農民還兼營畜牧業有的兼營采集和漁獵情況是相當複雜的都需要作具體研究。牧民在直接勞動者中所占的數量僅次於農民而活動地區相當廣大。對於牧民的研究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做的工作還很有限。對於其他勞動者特彆是鹽業勞動者、礦冶勞動者都應該進行研究以豐富我們社會生產史的研究內容。
人口問題曆史上直接生產者的社會性特點和技術性特點都對社會生產力的展有影響。他們的人口現象包括素質、數量、分布、部門構成、民族構成和階級構成也都可能對生產力展有影響。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曾經有過一種流行的看法以人口的多少衡量社會經濟的盛衰這是不能說明複雜曆史現象的。曆代政治家、曆史家在談論人口問題時也並不是這樣簡單地看問題的。
春秋晚期孔子到衛國去看見衛國的景象感歎地說“庶矣哉!”他的學生問“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說“富之。”1這是說人多了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條件但還要想法讓他們富起來並不是說人多了就富了。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他看到秦國地多人少土地荒蕪而無人耕種就招誘三晉之民入秦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這是他把人口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的展直接聯係起來的作法但同時他又認為三晉地少人多勞動力過剩也會出現另外的一些問題。《商君書·徠民篇》詳細地說明了他的這種看法。孟子大致是與商鞅同時的人。有一次梁惠王問他“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說“不1《元稹集》卷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