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壟斷金融的另一個主要方麵是改革幣製。
由於曆史的原因國民政府成立時貨幣流通極其混亂除銀兩、銀元、銅幣外還有中外銀行、錢莊行的形形色色的紙幣。為此1928年召開的全國經濟會議和全國財政會議均決議“廢兩改元”以統一幣製。1933年3月在上海進行試工作。4月5日和6日財政部出布告和訓令規定從4月6日起一律實行廢兩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還規定以規元7錢1分5厘折合銀幣1元。
廢兩改元以後銀本位製雖正式確定但國民政府仍無力使輔幣和銅元的鑄造、紙幣的行和流通取得統一。全國除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行外還有3o家銀行和銀行機構行鈔票(總額達3億元)。而1934年5月美國實行購買白銀法案又使國際銀價大漲中國存銀大量外流造成中國通貨緊縮。為此國民政府決定廢止銀本位實行紙幣製實行法幣改革。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財政部改革幣製布告》宣布“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行之鈔票定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布告規定其他行銀行原有流通市麵的鈔票逐漸以中央鈔票換回凡手中持有的銀幣或生銀應到指定銀行兌換。法幣政策的實施使國民政府統一了全國貨幣並壟斷了紙幣行權聚斂了民族資本銀錢業的白銀存底削弱了地方軍閥的經濟實力完成了對全國金融業的壟斷使國家壟斷資本得以形成。
國民政府在完成其對金融壟斷的同時對其他經濟領域也實施統製。
早在1928年國民政府就提出國營事業“乃政府今後努力建設之主要目標方將確定步驟以求實行”1。1931年5月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實業建設程序案》宣布“除集中國家資本國民經濟而外猶須於確實有利條件之下借助外資以從事建設”1。同年11月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一切國民經濟事業均須在本黨民生主義節製資本原則之下以法律為之保障”2。明確表示國民黨要把全國經濟置於它的控製之下。為此在建設委員會之外又成立了一個全國經濟委員會籌備處。
1933年1o月全國經濟委員會擴大組織統製一切國營企業及管理全國經濟建設。具體是負責關於國家經濟建設或展計劃的設計、審定、監督、實施以及核定經費。由於委員會是由內政、財政、鐵道、交通、實業、教育各部部長及有關經濟建設的各中央機關負責人組成因此它成了國民政府控製全國經濟的最高行政機構。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伊始就布《統製棉業告國人書》決定設立棉業統製委員會對棉業實施統製“其目的固在集中權力統籌兼顧自今以往對於棉業應有設施凡國家權責所及由該委員會製成方案當予實踐履行”3。1934年它又對蠶絲進行統製。
1935年4月蔣介石起所謂“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要“儘人力辟地利均供求暢流通以謀國民經濟之健康展”4。如何來實現?就是將“一切人、財、物力都要在中央政府整個國策與全盤計劃之下嚴密地統製起來”1。此後國民黨通過一係列決議對國民經濟實行全盤控製。
針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斷擴張國民政府為把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緊密結合起來1935年4月1日將國防設計委員會改名為資源委員會直隸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職責是關於資源(包括人的資源和物的資源)的調查研究、資源的開和資源的動員。目的是加中國重工業建設。在工作中資源委員會還規定了以下幾項原則“甲、為國防所必需應該由國家特彆經營的事業由國家經營。乙、在國防上或經濟上有統籌之必要的事業由國家經營。丙、特種產品在國際上近乎獨占可以左右國際市場的事1《經濟問題資料彙編》第1分冊台灣華文書局印行第17頁。
1《經濟問題資料彙編》第1分冊台灣華文書局印行第39o頁。
2《經濟問題資料彙編》第2分冊台灣華文書局印行第1o頁。
3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編《中國國民黨曆史教學參考資料》第2冊第583頁。4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1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版第1o15、1oo6頁。1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1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版第1o16頁。業由國家經營。丁、規模宏大需要特殊設備和大批人才私人沒有力量辦或雖有力量辦而由於經濟上無把握不願意去辦的事業由國家經營。戊、精密製品為自給上所必需技術甚感困難人才甚感缺乏目前無利可圖的事業由國家經營提倡。己、私人經營的事業出品數量不夠供應國內需要為使供需適應國家可同時經營。庚、私人願意辦而力有不及的事業經國家審查後酌量予以物質上的協助。辛、所有私人經營的事業國家應該予以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協助。”21936年資源委員會正式開始興辦工礦企業壟斷了鎢、銻、錫的出口權。除資源委員會外國民政府其他一些部會也辦了一些企業並取得了鐵路、公路、航空和郵電等部門的壟斷與獨占地位(估計交通運輸業資產為235oo萬元)。工礦企業主要還屬民族資本。國民政府所辦的工礦企業大部分是兵工廠、造船廠、飛機修理廠等其資產估計2o6oo萬元僅占全國工礦業總資產1376oo萬元的15左右。12錢昌照《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始末》載《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1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3o頁。第三節從金融壟斷展到國家產業壟斷抗日戰爭爆後國民政府為動員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展生產以適應戰爭需要先後頒布過多種戰時經濟方案作為戰時經濟設施的依據。1938年3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非常時期經濟方案》提出推行農業以增生產展工礦以應供需籌辦工墾以安難民展交通便利運輸分彆地區調劑金融管理貿易以裕外彙厲行節約以省物力。將使地儘其利物儘其用貨暢其流一切事業充分揮其效能以應戰時之需要。為實施方案撤銷了實業部、建設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經濟部專司其職。對1937年12月公布的《非常時期農礦工商管理條例》作了修正明確規定對棉、絲、金銀、鋼鐵、糧食、交通器材、電工器材、藥品等47種戰時物資加強管製。
1941年3月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決定調整財政收支係統將全國田賦統一於中央整理以為實施建國大綱及國民黨土地政策之基本並決定今後要努力推行糧食管理與各種人民生活必需主要物品之公賣及統製經濟政策。會議通過的《積極動員人力物力財力確立戰時經濟體係案》決定統一步驟於最短期限調整各級經濟機構一定要把金融及稅務機關、合作機關、運輸機關、緝私機關、鹽糧機關及倉儲機關等建設成為實行全麵經濟統製的據。“對於人民經濟活動以生產過程以及最後消費應作有體係之計劃並逐漸加強使能全盤控製以配合軍事之運用。”“對於金融貿易運輸生產等關鍵事業以擴大國營聯合民營加強聯係等手段使成為整個經濟抗戰集體。”11941年12月28日國民黨第五屆第九次中央全會再次強調對經濟活動要樹立全盤計劃加強經濟管製。
在加強經濟統製的措施下國民政府想方設法增加稅收攤派公債控製外彙和黃金買賣以積累資本和籌措軍費。
1939年9月8日國民政府公布《戰時健全中央金融機構辦法》。根據法令把原來隻辦理有限具體業務的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大銀行組成的“四行聯合辦事處”擴大為中、中、交、農四行聯合辦事總處(簡稱“四聯總處”)蔣介石自任總處理事會主席。主席可以“總攬一切事務”“在非常時期內對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四銀行可為便宜之措施並代行其職權”。從而蔣介石可以直接操縱金融機關為其服務。
“四聯總處”的任務是設計和布局全國金融網負責法幣行的調度與行準備的審核對各行局存款、儲蓄、放款及投資進行指導和考核並負責聯合貼放的管理各地彙兌的調度特種儲蓄的推行戰時物資的調劑以及後方農貸的推進等等。這樣“四聯總處”實際成為國民政府最高金融決策1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經濟展史》第2冊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版第613—614頁。機構是國家壟斷資本的總指揮部。由於“四行二局”的分支機構遍布國民黨統治區據統計到1945年8月已達2281所占同期國統區全部金融機構2981所的765。這為“四聯總處”集中大量存款創造了條件。到1945年吸收的存款數已占國統區全部銀行存款數的98銀行貸款占9o6國家金融壟斷資本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1942年7月國民政府實施貨幣《統一行辦法》規定所有法幣行業務統由中央銀行集中辦理。中國、交通、農民三行所有已印未之法幣移交中央銀行行。至於各地銀行所印的額紙幣也由中央銀行接收不得繼續行。從此中央銀行獨占全國紙幣的行權。由於抗戰期間軍費支出增加國民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中央銀行乃以增法幣來維持財政故戰時貨幣行額不斷增加其後由於物價不斷上漲促成貨幣行額增加的度更快到1945年8月行額已比1937年6月增加了約395倍。
在加強經濟統製的名義下國民政府在194o年設立行政院經濟會議1942年4月改組為國家總動員會議成為管製全國物資的最高決策機構。在此前後國民政府先後公布了《非常時期農礦工商管理條例》、《非常時期評定物價及取締投機操縱辦法》、《非常時期取締日用重要物品囤積居奇辦法》等法令宣布戰時法幣行數量1行量行指數1937年6月141億元1oo12月164億元1161938年12月231億元1641939年12月429億元3o4194o年12月787億元5581941年12月1514億元1o741942年12月3436億元24371943年12月7538億元53461944年12月18946億元134371945年8月5569o億元3949612月1o3193億元73187對人民生活必需品及重要原料實施管製。當時經濟部負責管製的日用必需品有棉花、棉紗、棉布、煤焦、食油、紙張等類;管製的工業器材有工業機器、鋼鐵、水泥、燒堿、漂白粉、鹽酸、染料、助染劑、鞣劑、銅等;另一類是國家統購統銷的出口礦產品包括鎢、銻、錫、汞、鉍、鉬等。財政部負責管1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473頁。
製的有1942年實行專賣的商品鹽、糖、煙草、火柴、茶葉、酒等項以及屬於政府統購統銷的出口外銷物品包括桐油、生絲、羊毛、豬鬃、茶葉、藥材等。隨著戰時物資專賣與統購統銷政策的實施在對外貿易中國家壟斷資本居於支配地位。據估計1938—1941年資源委員會和貿易委員會出口的礦產品和農產品已占本期出口總值的752。餘為商人出口主要為藥材、皮革、煙葉及雜品。
國民政府在加強金融壟斷和商業獨占的同時還竭力對工業進行全麵的統製。
1937年1o月蔣介石布訓令於軍事委員會下設工礦、農業、貿易三個調整委員會。工礦調整委員會的任務是展國營廠礦同時對於原有或新設立的民營廠礦采用接管或加入政府股份辦法把廠礦轉為政府經營或官商合營。為加強管理在軍事委員會下設第三部、第四部、第六部第三部管理國防工業第四部管理民用工業和糧食、貿易第六部管理交通運輸業。
1938年初政府改組將原實業部、建設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和軍委第三、四部並入新設的經濟部。該部所屬工礦調整處(原工礦調整委員會)主管民營廠礦農本局主管糧食資源委員會主辦國營廠礦職掌創辦及管理基本工業;開及管理經營重要礦業;創辦及管理經營動力事業;辦理政府指定之其他事業。從此資源委員會從一個籌劃經濟動員兼事工礦業建設的機關變成為純粹國營工業建設機關。
1o月國民政府又以適應非常時期的需要為理由把戰時必需的工礦業、製造軍用品的各工業和電氣業收歸政府辦理或由政府投資合辦其他為生活日用所必需者經濟部亦可直接經營之。
1939年1月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宣布“實行統製經濟調節物資之生產與消費”統製政策才全麵確立。1942年3月公布《國家總動員法》規定對於總動員物資加以征購、存儲對其生產和販運加以管理、節製、禁止對日用品交易、價格、數量加以管製以為強化統製經濟的張本。
抗戰開始時資源委員會原屬25家企業中有9個結束或停辦5個遷往內地。根據統製經濟的要求資源委員會的事業在抗戰期間獲得了很大展。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資源委員會所屬企事業已達131個單位。勝利後裁並部分企業又由軍政部等移交資源委員會一些企業到年底共有125個單位。其中資源委員會獨資經營者7o個參加經營並主辦者38個參加經營但不主辦者17個;又其中生產性企業11o個礦產管理、貿易及服務事業15個。就經費來資源委員會的經費來源有三政府預算撥款、銀行貸款、外彙款到1945年共計約合戰前法幣183億元。其投資方向幾乎2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458頁。
集中在重工業部門。隨著資源委員會所屬企業6續增加及各廠礦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產品產量也迅增加其情況如下表所示戰時後方部分主要產品產量及資源委員會所占比重11939年1945年產品名稱單位總產量資委會產量資委會產品占總產量總產量資委會產量資委會產品占總產量電量千度914947o45771967oo7o136357原油千加侖5595591oo72336723361oo煤千噸55oo192355238625119生鐵噸6273o——48495225564651鋼噸12oo——182341o2o656o儘管資源委員會所屬企業隻占後方工廠總數的25但從上表看許多重要工業品隻有它能生產。如再加上其他政府部門辦的工礦企業則在抗日戰爭期間官僚資本所屬工礦產品產量所占比例更大。在產值上公營企業也是在不斷增長。這從國家壟斷資本和民族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的比例和公營工礦產品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來。
抗戰前和戰時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的比較1單位萬元年度總資本數官僚資本占總額民族資本占總額193525o8443o19812oo22o64688oo194116ooooo8ooooo5ooo8ooooo5ooo19421939ooo134925169585897743o42根據下述材料推算這些產品總產值中公營所占比重1938年為2121945年已增長到516過了民族資本。官僚資本已在工礦企業達到壟斷的程度。國民政府經濟部編製的1942年《後方工業概況統計》中曾在水電、冶煉、機械、電器、化學等基本工業領域公營已占絕對優勢在紡織、建材方麵與民營相當。此外國民政府仍獨占著交通運輸業直接控製了國統區全部的鐵路、公路、水運和空運。至此國家壟斷資本已從金融壟斷展到對整個工業生產的壟斷——國家產業壟斷。
1938—1945年後方公營主要工礦產品產值估計11據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497、542頁數據推算。1陳真《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3輯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419頁。1據吳太昌《抗戰時期國民黨國家資本主義在工礦業的壟斷地位及其與民營資本比較》推算《中國經濟(產值按1933年不變價格估計)
1938年1945年總產值(萬元)公營所占比重總產值(萬元)公營所占比重煤235o1498261925o1生鐵27o5932476478鋼922221829615有色金屬457633617239571石油及其製品11oo15631oooo電力73654319673589酒精732466389342代用油——1456o酸4—71429堿13—8o1o水泥86—1691479機器電器567167528916586棉紗51o249o143972棉布131991156733麵粉34o—4633oo2火柴6o511o2364紙17116614o4o在農村國民政府經濟部依據《非常時期農礦工商管理條例》可對私人所有但因戰亂一時荒蕪的土地強製使用或征用的規定從農民手中奪走大片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
1941年4月2日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各省田賦暫歸中央接管以便統籌而資整理案》提出“戰時財政利在統籌中央地方原為一體分之則力而策進為難合之則力厚而成效易舉。故為調整國地收支並平衡土地擔負起見亟應仍將各省田賦收歸中央整頓征收”。並決定將田賦“改征實物”1。其稅額以1941年度省縣正附稅總額每元折穀2市鬥為標準雜糧區、麥區征收等價的雜糧和麥棉田則收棉花。通過“征實”1941年度共征得糧食2293萬多石過當年各省預算的2o倍。到第二個年度田賦征實激增1倍以每元改折穀4市鬥或麥28市鬥。1942年國民政府又將田賦征實與糧食征購同時進行征購的數量標準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曆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第688—689頁。
和田賦征購數量相同。儘管各省征購方式、名稱不同有的叫“派購”有的稱“公購餘糧”但實質相同即政府以大大低於市場價收進被征者吃虧很大。征購付款辦法是以所征額的三成付現金七成給糧食庫券。實際上絕大多數省份隻用不能流通的“糧食庫券”或“法幣儲蓄券”來支付因而征購形同沒收。所以有人稱這種征購隻不過“是一種披著商業行為外衣的征實”2。
1943年7月國民政府又把糧食“征購”改為糧食“征借”。“征借”
之糧不付現金全部給“糧食庫券”後來連庫券也不給了“借糧”實與“搶糧”無異。
國民政府通過“征實”、“征購”、“征借”掠奪了大批糧食。據統計自實行田賦征實到抗戰結束在這4個年度裡實收穀麥達245億石各年平均在6ooo萬石以上1。政府的“三征”名為向田主征收實際上地主把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促使佃農的租率逐年上漲大大加重了農民負擔。四川省有的地區農民為了應付“三征”不得不傾其所有連自己必需的糧食亦不能保留。國民參政員劉明揚等曾“抗戰以來最黑暗者莫如農村最受壓迫者莫如農民。”
2楊蔭溥《民國財政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19頁。1楊蔭溥《民國財政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19頁。第四節戰後官僚資本迅膨脹抗戰結束後因接收日偽資產官僚資本迅膨脹起來其壟斷地位愈益強化。這一時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膨脹時期。
日本剛投降國民政府就宣布將日本在華的所有“公私事業資產及一切權益一律接收由中國政府管理或經營”密令6軍部在負責接收日軍投降的同時負責監督接收日偽公私財產。1945年8月31日行政院頒布《行政院各部會署局派遣收複區接收人員辦法》。1o月在行政院設立收複區全國業接收委員會並於其下分區設立敵偽產業處理局管理敵偽產業的接收和處理事務。據此將原淪陷區分成蘇浙皖區、粵桂閩區、河北平津區、山東青島區、武漢區、河南區、東北區、台灣區等8個接收區。整個接收工作到1946年底除東北外基本完成。
經初步估計國民政府接收的工廠礦場、商業、房地產和家具、倉庫碼頭、金銀外幣、鐵路、車船、飛機、各種物資(不包括國防用品和其他軍用品)的資產折合成戰前法幣達323252萬元1。這裡還不包括接收大員貪汙、隱匿以及揮霍浪費掉的資財。
在接收中國民政府的“四行二局”接收了日偽的一切金融機構及其掠奪來的財產。據財政部統計偽中央儲備銀行庫存黃金553492兩、白銀7639323兩、銀元371783枚、美金55ooooo元;偽中國聯合銀行庫存黃金17oooo兩、美金1o2o146o元以及26544英鎊全被中央銀行接收2。同時國民政府又按偽幣實際購買力的14或31o來兌換法幣無形中又掠奪了應屬於人民所有的12oo—13oo億元法幣約折2億美元。自此官僚資本在金融界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強。據統計到1946年官僚資本控製的銀行388家分支機構2o85處集中的存款數達542111億元占全國各類銀行存款數的916;放款597196億元占全國各類銀行放款數的944。3國民政府還接收了被日本掠奪的大片土地其中華北墾業公司、軍糧城農場、華北農業試驗場和東北盤山農場的土地就有15o萬餘畝。
對敵偽工礦企業的接收主要是經濟部負責。據統計當時國民政府接收敵偽工廠礦場共9345個單位(資產折戰前法幣116o76萬元)4。在處理過程中還原主的比重極大部分敵偽廠礦企業被直接移轉給官僚資本。據經濟部長王雲五的報告敵偽工礦資產有835是轉給官僚資本但實際上要達到9o左右而敵偽交通運輸業資產(共218784萬元)則全部為官僚資本所得。在經濟部接收的工礦企業中有292家重工業廠礦轉為資源委1簡銳《國民黨官僚資本展的概述》《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2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1頁。3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635頁。
4簡銳《國民黨官僚資本展的概述》《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員會管轄其資產總值為11478億元(折合成戰前法幣為24216萬元合美金3826億元)1。對敵偽工礦業資產的接收使官僚資本在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資產大大膨脹。
接收敵偽的資產在戰後官僚資本資產中的比重2單元戰前法幣萬元接收敵偽資產戰後官僚資本資產額接收敵偽資產額占官僚資本資產額工礦業1o446816953162交通運輸業21878433858765其中鐵路1892142o827891公路151145997125航運83753488224空運38571755郵電5696282812o合計3232525o811864應該抗戰勝利後官僚資本因接收了巨額的敵偽產業再加上2o717億美元的美援資產得到高度膨脹。但它並沒有揮生產力的作用而是處於癱瘓狀態。
1簡銳《國民黨官僚資本展的概述》《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2簡銳《國民黨官僚資本展的概述》《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五節官僚資本的崩潰抗戰勝利後不久蔣介石為重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對中國的全麵統治動大規模內戰。國家壟斷資本進入崩潰階段。
為準備戰爭1946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和美國政府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和其他一係列協定逐漸把中國變成為美國獨占的殖民地。
與此同時國民黨又動內戰造成軍費激增當年軍費支出占全年總支出的5961948年1—7月上升到685過抗日戰爭時期的軍費開支從而出現財政危機。這個時期的財政收支情況如下表1945—1948年財政收支情況1單位法幣億元年份總收入總支出赤字赤字占總支出1945年12413892348o8511o66964711946年2876988757479o46978o262o1947年14o6438343393895293295126751948年1—7月22o9o5475655471o874345656126631948年9—12月8731o1ooo元(金圓券)
395o8ooooo元(金圓券)
3o77699ooo元(金圓券)
779為彌補巨額財政赤字籌措軍費國民政府再次大借內外債造成債台高築的局麵。1947年度欠內債1858o多萬美元外債8575o多萬美元;1948年度欠內債為1759o萬美元欠外債866oo多萬美元。據國民政府財政部檔案資料1948年8月底財政部統計當時尚欠有各種內外債的數額1是1張公權《中國通貨膨脹史》文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o1頁。16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頁。戰前所借戰時所借戰後所借共計內債美元28496oo元22587943791元1o2171772元33o9oo8o991元英鎊28151266鎊28151266鎊法幣1523171325元19634662627o元211586375877o元關金券12177637919元12177637919元外債美元1o4ooooo元54668433264元8473381o36元659818143元英鎊34664485鎊14427649168鎊49o92134168鎊加元33523418o91元3352341891元法幣74oooo元74oooo元國民政府在財政赤字、負債累累的情況下為挽救危機除大量增加捐稅便濫紙幣導致通貨惡性膨脹。隨著內戰的擴大和赤字激增法幣的行量如同脫韁的野馬急劇增加2行量增加量1937年6月141億元1945年8月5569o億元比1937年6月約增396倍1945年12月1o3193億元比1945年8月增o85倍1946年12月372612億元比1945年12月增261倍1947年12月3318858億元比1946年12月增791倍1948年8月19日6o464278億元比1947年12月增172倍8月21日6636946o億元比8月19日增98從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法幣行量增加了11918倍。1948年8月19日的行量為1937年6月的428825倍。從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19日行量平均每月以2o79的度增長。由於法幣行量以天文數字激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國民政府乃在1948年8月19日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宣布實行所謂“幣製改革”。在其所附的《人民所有金錢外幣處理辦法》中規定自本辦法公布之日起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貨券在中華民國境內禁止流通買賣或持有。並強製人民於9月3o日以前向中央銀行或其委托銀行兌換金圓券。這是以四大家族為的官僚資產階級對國統區人民的一次大洗劫。據統計此次共搜刮到民間的黃金1667163盎司白銀8881373盎司銀元23564o68枚美元49851876元港幣86o9745o元菲幣7859o7比索外幣存款1o697755美元。總值約17961萬美元126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頁。1張公權《中國通貨膨脹史》文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o8頁。約占國內金、銀、外幣存量的2o弱。
同時政府又以限價和取締囤積為借口大肆搜括私人企業的物資將大批私人存貨沒收。
據粗略估計國民政府垮台之時官僚資本的資產至少在2oo億美元左右。
自1947年2月國民政府實行緊急措施方案後即出現資金逃流海外現象。隨著軍事上的慘敗逃資更加劇。據1949年3月25日聯合社報道國民政府的金銀外彙準備275億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過13約o73億美元的準備已運台灣餘均存國外。據美國華盛頓州議員沙瓦治稱中國官場要人在美國存款有1o至2o億美元2。上海解放前夕蔣介石兩次下令用輪船從上海運走國庫黃金2775358兩、銀元152o萬枚、美元1537萬元、珠寶以及大量外彙總價值約5億美元。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官僚資本予以沒收。被接管企業大致有金融方麵有國民黨政府國家銀行係統和省市地方銀行係統的銀行24oo多家。
工礦企業方麵有控製全國資源和重工業生產的資源委員會以及其他國營、公營和大官僚經營的企業共2858個內電廠138個采煤、采油企業12o個鐵錳礦15個有色金屬礦83個煉鋼廠19個金屬加工廠5o5個化學加工廠1o7個造紙廠48個紡織廠241個食品企業844個。交通運輸方麵有鐵路218萬多公裡機車4ooo多台客車約4ooo輛貨車約46萬輛鐵路車輛和船舶修造廠約3o個各種船舶約2o多萬噸。原中國、中央兩航空公司被劫持到香港的12架飛機由於職工起義回歸祖國。
商業方麵有複興、富華、中國茶葉、中國石油、中國鹽業、中國蠶絲、中國植物油料、孚中、中國進出口、金山、利泰、揚子建業、長江、中美實業等1o多家壟斷性的貿易公司。
據有關部門事後按固定資產原值估算沒收的官僚資本財產約為人民幣15o億元左右。國民黨的官僚資本轉到人民手中成為新中國國有經濟的一部分。
2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688頁。
1宋春、於文萊《中國國民黨台灣四十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o年版第4頁。第六章民族資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可分為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三種形態。近些年來史學界對“民族資本”這個詞的含義頗有爭議。《辭海》解釋民族資本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獨立國家中民族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一般為中資本”。嚴格地“民族資本”一詞是含義不明的。本文所稱民族資本是采習慣用語它不是相對外國資本而言而是相對於官僚資本而言即通常所稱民辦、商辦、華商等資本主義企業。
第一節第一次世界大戰至192o年民族資本的進一步展在中國的近代化產業中民族資本產生最晚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的壓力和官僚資本的排擠它是這三種資本形態中最軟弱的一種。民族資本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前有了初步展。在這期間民族工業資本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337高於官僚資本略低於外國在華資本。在1895—1913年民族資本的展是同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同步進行的兩者互相促進、互為因果。但自1911年起民族資本的展即進入低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以後的第二年才見改觀。當然我們不應低估辛亥革命產生的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後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中國民族資本又有了進一步的展。大戰爆後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展的外部條件生了變化這一外部因素通過民族資本內部強烈的展要求而起作用。先在對外貿易方麵進口減少出口增加相應地改變了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入不斷增長的現象大大減輕了洋貨對國貨的壓力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輕紡工業的展。其次整個大戰期間及戰後一二年間製造品價格上漲程度始終是大大過原料價格的漲勢而工資又遠遠落後於物價的上漲勞動力價格低廉工業產品利潤豐厚大大刺激了資本家的投資熱情為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展創造了空前未遇的良機。再次這時期的官僚資本企業受軍閥戰爭、政局變動的影響起伏不定多數工業企業陷於停滯。北洋政府官僚資本的狀況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資本的展。還有大戰期間特彆是大戰之後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鬥爭浪潮的興起給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展以有力的支持。另外還有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和國內市場的擴大等長期性的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2o年間是中國民族資本進一步展時期被稱作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仍保持兩位數的年增長率為119o高於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的增長率。但所謂“黃金時代”實際是指高利潤而不是高投資。事實上它的展度已不如前一階段。
工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展這已是公認的結論但尚無精確的統計。因依據不同統計結果亦異。許滌新、吳承明主編的《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對紡織、麵粉、繅絲、卷煙、火柴、電力、水泥、機械采煤、礦冶等行業的展度作了計算結果各行業情況很不一致除特殊情況外占比重較大之行業一般平均年增長率為12—13。這個增長率比之初步展時期並不更高但範圍已擴大了。
1912—192o年民族資本工業展度1行業1912192o展度(19121oo)
平均年增長率()
棉紡織業華商紗廠紗錠數(枚)5o95641598o74(1922年)
3136121華商紗廠布機數(台)26166675(1921年)
255211o機製麵粉業華商廠日產能力(包)
6647o(1913年)
2o395o3o68174華商廠產量(萬包)
1966(1913年)
8316(1921年)
423o198行業1912192o展度(19121oo)
平均年增長率()
繅絲業上海、廣東、無錫絲車數台8o14o11265414o64o廠絲出口量(即產量、擔)5915777855131635卷煙業華商廠資本額(萬元)138168o12194367火柴業華商廠資本額(萬元)
3611913年7462o661o9電力業華商廠電容量(千瓦)12o13296o22464119水泥業啟新廠產量(噸)594o51o974118478o機械采煤業華商礦產量(噸)416558327975778732946種礦冶產品生產指數(19131oo)
763165121641o11919—1921年平均。
1引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859頁。
下麵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各個工業行業的展情況。
1棉紡織工業。
棉紡織業是民族資本最主要的近代工業部門。在一戰前幾年棉紡織工業很不景氣1914年紗錠數減少了幾千枚1915年以後才逐漸增加。由於棉紡織工業的機器設備依賴進口從訂購、安裝到開工需要一定時間所以棉紡織工業的展主要是在戰後一直延續到1922年。從設廠情況來看1914—1922年9年間由民族資本開設的紗廠為5o家其中1919年以前開設的紗廠僅14家但192o—1922年3年間卻開設了紗廠36家。從設備來看紗錠1913年為5o萬餘枚192o年為84萬餘枚1921年迅增長為近124萬枚1922年近16o萬枚為1913年的317平均年增長率為121。布機1913年為2316台1919年為4o1o台1921年迅增至6675台為1913年的288平均年增長率為11。若從1914年大戰開始算起紗錠增長率為156布機增長率為144增長度之快可謂空前。從新投資本來看據測算1912—1918年為1289萬元平均每年為184萬餘元1919—1922年猛增為7956萬元平均每年為2311萬餘元整個時期新投資共達9245萬元。
這一時期新設的5o家民族資本棉紡織廠雖大多數廠家仍集中在上海和江浙一帶(計上海19家無錫4家武進3家江浙其他地區6家)但已向北方和華中展(計天津6家青島1家華北其他地區5家;武漢4家華中其他地區2家)。棉紡織廠由上海、江浙一帶向華北和華中地區擴展是一個進步。
這期間各紗廠普遍獲得厚利主要原因是洋紗進口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國內紗布價格上漲而棉花價格和工人工資卻上漲很少高利潤驅動高投資這是192o—1922年民族資本家紛紛投資棉紡織業出現設廠的根本原因。這時期民族棉紡織業的展已初步形成幾個資本集團如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上海等地創辦的申新集團1922年申新約有紗錠135萬枚布機16oo多台資本總值達1591萬元後來又擴充為9個紗廠成為棉紡織工業中最大的資本集團;張謇創辦的南通大生紗廠集團;周學熙創辦的華新紡織公司於1918—1922年先後開設四個廠有紗錠1o萬餘枚資本836萬元成為北方的一大棉紡織資本集團;華中的裕大華紡織集團和郭樂、郭順兄弟在上海創辦的永安紡織集團等。
2麵粉工業。
麵粉業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獲得迅展的民族資本工業。麵粉業獲得迅展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大戰期間國外軍需麵粉大增價格高漲我國由麵粉入國變為出國同時國內需求也大為增加;二是麵粉與麥的比價差距拉大粉價上漲而麥價下降生產麵粉廠家獲利豐厚。麵粉工業就是在戰時銷路廣、價格高和盈利多的刺激下迅展起來的。
1914—192o年共開設機器麵粉廠86家設立資本近2ooo萬元每日生產能力18萬多包。資本和生產能力都過1896年至1913年所設廠的2倍。到192o年全國實存麵粉廠123家資本275o萬元日生產能力266萬多包。麵粉廠的規模也由大戰前平均每廠日生產能力1ooo餘包增為2ooo餘包並有5家日產能力5ooo包以上的大廠。全國123家麵粉廠有61家集中在上海、無錫、漢口、濟南、天津、哈爾濱六大城市日生產能力近18萬包占全國日生產能力的67。設廠地區也由上海、江蘇一帶向北方麥產區和消費區轉移哈爾濱和東北地區192o年實存麵粉廠53家日生產能力746萬餘包濟南和山東實存8家日生產能力近2萬包天津和河北實存1o家日生產能力21萬餘包河南實存4家日生產能力786o包。
這時期在華商機器麵粉業中也形成了幾個資本集團。主要有茂新、福新麵粉廠阜豐麵粉公司和哈爾濱雙合盛製粉廠。其中榮氏兄弟創辦的無錫茂新麵粉廠和上海福新麵粉廠展最快。一戰期間茂新、福新不斷擴充增至12個廠到192o年共有鋼磨27o台日生產能力745萬包與申新紗廠係統同為榮家資本集團榮氏兄弟被稱為“麵粉大王”。
3繅絲工業。
繅絲是民族資本經營最早的近代工業。進入二十世紀後中國蠶絲在國際市場上受日本生絲的排擠地位急劇下降繅絲業處於不振狀態。一戰時期由於各種纖維原料與軍需有關國際絲價上漲受戰時國際絲價刺激中國絲廠生產略有增加由1912年的59萬擔增至1919年的9萬擔(192o年又驟減為56萬擔)。我們以1919—1921年三年平均數計之為77855擔與1912年相比較年平均增長率為35。1這時期全國有絲廠約3oo餘家主要集中在上海、廣東、無錫三個地區江蘇蘇州、鎮江和浙江杭州、蕭山、湖州、紹興以及四川等省也有部分絲廠共有絲車約119萬餘台。由於資料缺乏加之有些記載未必可靠難有精確統計。廠絲出口集中在廣州、上海兩地。由於繅絲廠絲車設備落後效率差加上蠶種退化繭不豐滿影響繅絲質量出口困難出口量減少。這個時期唯一有展的是無錫的繅絲工業192o年無錫有繅絲廠14家共有絲車5114台。無錫農村家家養蠶繅絲廠就近收繭降低了成本又推動了當地桑蠶業的展。
4火柴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民族火柴工業已有一定展但經曆了曲折的展道路。一戰期間洋火柴進口數量銳減這主要是占進口量7o—8o的日本火柴受抵製日貨運動的影響被迫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從而為民族火柴工業的振興了機緣。市場和利潤促使老廠擴大或增設分廠新廠不斷開設前已停閉歇業的廠家也東山再起。據統計1914—192o年新開設的火柴廠有65家資本額共約385萬元到192o年華商火柴廠累計129家1參見黃逸峰等著《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江蘇古籍出版社199o年版第193頁。資本額共約746萬元。
這期間開設的火柴廠一般規模不大投資不多但利潤頗豐。在展中國民族火柴工業方麵特彆值得提出的是劉鴻生。他於192o年在蘇州創辦鴻生火柴廠資本2o萬元。他一開始就在廠內設電機、磨磷機和旋轉理梗機等新式設備自製梗枝並高薪聘請化學專家任工程師改進配方提高產品質量。不久他買進了曆史最久、規模較大的燮昌廠。再後他又與資本最大的榮昌廠和中華廠合並組織大中華火柴公司被譽為中國“火柴大王”。
5卷煙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中國的卷煙市場已為英美煙公司所壟斷。華商所設機器製煙廠先後不過2o家資本累計1378萬元1。一戰以後情況有所改變新廠增設不少但無係統材料。省一記載謂192o年卷煙廠資本額達168o4萬元比戰前增加一倍以上。2一戰期間展最突出的是簡照南、簡玉階開辦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原名南洋煙草公司19o5年成立於香港生產雙喜、飛馬牌卷煙。1916年在上海設廠並於廣州、北京、漢口等地設分公司在內地各省設代銷處。南洋兄弟煙草公司1918年增資為5oo萬元1919年再增資為15oo萬元成為當時民族資本最大的有限公司。該公司的銷售額由1912年的43萬餘港元增至192o年的25oo萬港元增長5o多倍。同期公司盈利由52萬港元增至48o餘萬港元猛增9o多倍。
192o年在上海成立華成煙草公司資本12o萬元以生產美麗牌香煙出名成為僅次於南洋的一家大廠。
這一時期其他一些輕工業如織染、針織、毛紡織、碾米、榨油、蛋粉、罐頭、造紙、印刷、玻璃、製革、肥皂等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6機器修造工業。
重工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基礎極其薄弱。但在一戰期間的特殊條件下部分民族資本的重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的展。
一戰時期民族資本機器修造工業的展是比較顯著的。華商機器修造廠集中在上海由1913年的91家增為192o年的222家。其中機床廠戰前也製造過機床但大都是供自用。戰後進口機床減少而需求增加國產機床乃以商品形式在市場出現一度行銷於東南亞。1913年上海僅有1家機床廠192o年展到8家但僅限於生產型和簡單的機床。內燃機廠由1913年的16家展到192o年的44家主要是仿造2o匹馬力以內的火油、柴油引擎用於碾米、軋花、榨油等農產品加工。紡織、針織、印染、繅絲機器修造廠展較快由1913年16家展為62家。但這些廠主要做紡織機、布機、繅車的配件以及腳踏鐵木機、手搖襪機等。船舶廠由1913年1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2輯1962年版第912頁。
2見《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第88o頁。
的14家增加到192o年的28家主要是修理船舶和製造火輪。總之這時期開設的機器廠基本上仍是型廠。據192o年對114個廠的統計平均每家隻有機床59台工人25人。11913—192o年上海機器工業的設廠和分業情況21913年192o年機床製造18內燃機及農產品加工機器修造1644紡織印染繅絲機器製造1332針織機器製造33o印刷機器製造716船舶修理和火輪製造1428其他3764合計91222當時大的工廠而經營又比較成功的是嚴裕棠於19o2年創立的上海大隆機器廠。192o年遷到上海大連路新建廠址有機床1oo餘台工徒3oo餘人能自造車床、刨床和織布機等。上海以外武漢的機器工業也有展重要的有周恒順機器廠製造火輪和各種農產品加工機器以及礦用機器產品銷售西南各埠。192o年開設的山東濰縣華豐機器廠製造鐵木織布機暢銷華北後來成為華北一大機器廠。
7電力工業。
隨著工業、交通和城市的展對電力的需求增加從而促進了電力工業的展。從1912年到192o年華商電廠由33家增加到7o餘家電容量由12萬餘千瓦增加到29萬餘千瓦8年間增加了146倍平均年增長率為119。但都屬火力電的廠平均每個廠設備容量不過4oo千瓦而且比較集中在沿海各省還比不上外資電廠的增長度。其中較大者僅上海華商電氣公司一家。另外一些城市還設有規模更的電廠總數約5o家每家資本不過1—1o萬元電容量無確切記載。
這時我國尚無電機製造工業電機和電動機全賴進口隻有一些電機修理廠。我國第一家電器廠1917年在上海創辦以製造華生電扇出名並於1919年試製成型電動機和變壓器這是中國民族電機工業的起步。8化學工業。
我國的化學工業起步較晚。這時期民族化學工業最重要的是範旭東創辦的塘沽久大精鹽廠和永利製堿公司。範旭東誌在實業救國1914年創辦久大1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機器工業》上冊1979年版第3o4頁。2《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第883頁。
精鹽廠1915年末投產年產量最高達6噸多。範旭東創辦久大廠的目的在以鹽製堿。1917年範旭東開始籌劃永利堿廠資本4o萬。1919年永利堿廠破土動工慘淡經營到1924年才正式投產。
9水泥工業。
周學熙於19o6年創辦的啟新洋灰公司是一戰期間碩果僅存的一家華資水泥廠。一戰期間水泥銷路大增。由於水泥暢銷該公司營業極為達水泥產量由1912年的59萬餘噸增加到192o年的近11萬噸增長了85。設備利用率1912年占566到192o年提高為1o45。從1917年起銷售量過當年產量。啟新洋灰公司曆年都有盈餘1914—192o年共獲盈餘5o9萬元。該公司資本原為1oo萬元1921年增為88o萬元。1啟新是這時期經營頗為成功的一個大企業並成為這時期展起來的周學熙資本集團的中堅企業。
1o礦冶業。
一戰期間純華商煤礦的產量增長較快1912年為417萬噸1914年為826萬噸192o年為328萬噸平均年增長率為294。1912年華商煤礦產量占全國機械采煤產量的811914年占1o4192o年占232增長迅。這時期新開的民營煤礦主要有河北井陘正豐煤礦、河北邯鄲峰峰煤礦、河北臨榆柳江煤礦、河南焦作中原煤礦、山西陽泉廣懋煤礦等等。這時期民營鐵礦僅有河北龍關和安徽當塗2處。
一戰時期鋼鐵價格猛漲引起冶煉業的勃興。1917年和興公司設鐵廠於上海浦東資本5o萬元設12噸煉鐵爐1座獲利頗豐後增資至1oo萬元增設35噸煉鐵爐1座和煉鋼爐2座年出鋼3萬噸。1917年山西保晉公司開辦陽泉鐵廠資本7o萬元設2o噸煉鐵爐1座。揚子機器公司192o年設煉鐵廠於漢口建1oo噸煉鐵爐1座後經營失敗。同年龍煙鐵礦公司在北京石景山建煉鐵廠建25o噸煉鐵爐1座計劃年出鐵9萬噸但因資金不足未開爐即歇業。戰後鋼鐵價格下跌經營困難許多廠一度停頓。這一時期各種礦產品的采掘和冶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按煤、鐵砂、生鐵、銻、錫、汞6種產品平均計算的生產量指數在1912—192o年的九年間約增加一倍平均年增長率為9。1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推算估計中國民族工業資本1913年為2o515萬元192o年增至45o7o萬元七年來增加了近12倍。
運輸業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推算估計中國民族運輸業資本19131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等《啟新洋灰公司史料》1963年版第139頁。1轉引自《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第199頁。
年為8226萬元192o年為129o7萬元七年共增長了57。交通運輸業分鐵路、航運、公路三項。
清廷和北洋政府對民辦鐵路事業采取打擊政策。這期間唯一的民辦鐵路建設是雲南個(舊)碧(色寨)石(屏)鐵路。1913年破土動工1921年個碧段通車但西通至石屏已是1935年了。個碧石鐵路是為運個舊錫礦與法資滇越鐵路接軌而造全長19o公裡是窄軌鐵路。
這一時期華商輪船公司頗有展。據不完整統計1914—192o年開設的華商輪船公司共14家資本2o8o萬元平均每家資本148萬餘元較前一時期平均每家資本8o萬元規模有很大擴大。但這些輪船公司擁有的船隻噸位沒有統計。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統計測算1914年有船1118隻4o944噸;192o年1477隻11o447噸從1914—192o年增加船359隻噸位695o3噸即船隻增長32噸位增長17o。這期間展起來的華商輪船公司中較具規模的有(1)虞洽卿於19o9年起組織寧紹輪船公司經營上海至寧波航線;1914年在上海又創辦三北輪埠公司初僅有一隻輪船航行於上海、寧波間。嗣後增添輪船航行長江線並有海輪北航煙台、天津、營口、海參崴等地南行福州、汕頭、廣州、香港等地遠至日本、新加坡、越南西貢、緬甸仰光等地。三北公司成為僅次於招商局的最大的華商輪船公司。1918年虞洽卿又買進英商的鴻安輪船公司。寧紹、三北、鴻安的資本總額達4oo萬元。虞洽卿除任荷蘭銀行買辦開辦銀行和交易所外也成為航業巨子。(2)張本政、張本才合股於19o5年在煙台創辦政記輪船公司後來營業達增添輪船多隻增辟航線航行於沿海各大商埠並兼營長江航線。192o年改為無限公司增資為1ooo萬元成為額定資本最大的華商輪船公司。(3)李鏡軒、鄭效三等於1917年創設北方航業公司資本3o萬元總公司設天津經營北洋、南洋航線。(4)1917年王崇甫創設岷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總公司設在四川萬縣另在重慶、宜昌設分公司。(5)中國郵船公司和中華航業公司資本巨大均屬華僑投資情況不詳。我國的公路運輸業在本時期尚處於初創階段。1917年創辦的張庫汽車運輸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公路運輸公司經營張家口至庫倫(今烏蘭巴托)的運輸業務。但公路運輸業後來沒有什麼展到1922年僅有公路1185公裡主要行駛軍公用車。
銀行業私營銀行在這時期有了迅的展。辛亥革命前全國有銀行15家私營者屈指可數。但從1912至192o年全國共開設銀行133家大都屬私營。其間停歇者也多至192o年實存97家。全國銀行的資本額也由1912年的2712萬元增至192o年的8782萬元增加22倍平均年增長率為158較民族工業的增長要快得多。這裡所的私營銀行主要的有“北四行”、“南三行”等銀行集團。
“北四行”指鹽業、金城、大6、中南四個銀行。除中南總行設在上海外其他三行的總行均設在天津故稱“北四行”。由吳鼎昌任總經理的鹽業銀行成立於1915年資本額5oo萬元。金城銀行成立於1917年資本額2oo萬元由周作民任總經理。大6銀行成立於1919年資本額1oo萬元錢新之任董事長。中南銀行是南洋華僑黃奕柱創辦的資本額5oo萬元1921年開業由胡筆江任總經理。1923年四行組織聯合準備庫行中南鈔票。“南三行”指浙江興業銀行、浙江銀行(後分出了官股商股改稱浙江實業銀行)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因三行的總行後都設在上海故稱“南三行”。南三行並無聯合組織但業務往來密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成立於1915年創辦人陳光甫自任總經理。他的經營方針是“人爭近利我圖遠功人嫌細微我寧繁瑣”。陳光甫善於經營展迅成為最大的私營銀行之一。
除“北四行”、“南三行”外上海還有被稱為“寧波幫”的中國通商銀行和四明銀行;天津還有被稱為“安徽幫”的中孚銀行和中國實業銀行(內有官股)。四川的聚興誠銀行也創立於這一時期。隨著銀行的展銀行業的同業組織也在各地相繼出現。這一時期中國銀行業雖有很大展但它在金融市場上的力量還遠不能和外商銀行相抗衡。
商業民族資本工業、運輸業和銀行業的高展給民族資本商業帶來了一時的繁榮興盛。這一時期市場上國內生產的商品(土貨)和進口商品(洋貨)的交易量都是持續增長的。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估算192o年市場交易的商品值是6936億元這是下限上限是9246億元即192o年市場交易的商品值約為7o—9o億元1。其中民族商業資本估值1913年為1662億元192o年為23億元2。
棉布商業這一時期各地棉布商戶數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貿易中心城市上海為例1913年棉布商估計有二三百家1919年棉布商業會員戶數展為514家192o年倒閉不少1921年實存451家。其中棉布批商數已過零售店數。上海的棉布零售店在一戰期間迅展起來。據統計192o年有142家。上海最大的棉布零售店協大祥成立於1912年資本12萬兩在一戰期間營業蒸蒸日上連年盈餘到1922年的十年半時間共獲純利1658萬餘兩為原始資本的138倍3。192o年前後漢口有棉布批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第996—998頁。
2《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第1o37、1o43、1o65、1o74頁。
3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市棉布商業》1979年版第56、135頁。商3o餘戶零售店188戶。西安1918年有棉布商16o戶。廣州1914年估計有棉布批零商192戶。4五金商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鋼鐵五金緊缺價格猛漲五金商業普遍繁榮。上海的五金字號一般盈餘都以1o萬計多的達幾十萬。1918年與1914年比較上海整個五金行業年營業額由1o62萬兩增至5o76萬兩資金由不到3oo萬兩增至3349萬兩。1918年一戰結束後進口迅回升。到192o年市場趨於飽和有少數閉歇者多數仍因戰時盈利而持續展起來。百貨商業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綜合型百貨公司在國內的出現和展是這一時期民族資本商業展變化的重要標誌之一。甲午戰爭後進口洋百貨大幅度增長。洋針、毛線、毛巾、手帕、鐘表、肥皂、香水脂粉七類商品的進口值由1894年的144萬關兩增至1919年的1197萬關兩增長73倍。一戰期間進口洋百貨曾一度減少而國內搪瓷品、鋁製品、橡膠製品、民用電器、罐頭食品等輕工業於此時創建擴大了百貨商業的貨源有利於百貨商業的展。這時期百貨商業史上一件大事是先施、永安等新型百貨公司的創建。馬應彪集資25萬港元於19oo年在香港創設先施公司。1914年和1917年又先後在廣州、上海開設先施公司。上海先施公司是5層樓的大商場經營商品1萬多種還附設酒樓、娛樂場等。1919年起港、穗、滬三地先施公司實行合並由香港總公司統一調度資本共7oo萬港元。郭樂、郭泉兄弟於19o7年在香港開設永安公司。1913年開始籌建上海永安公司資本2oo萬港元1918年開業。每天營業額達1萬餘元開業翌年營業額為455萬元過了先施公司。先施、永安以及以後續開的新新、大新四大百貨公司集中在上海南京路上蔚為大觀。
商業行業多達一二百個難能一一介紹。
總觀1912—192o年中國資本主義展的水平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推算估計1894年資本總額為113億多元其中外國在華資本為21億多元本國資本為92億多元。本國資本中官僚資本為4757萬元占5民族資本為87592萬元占95。1911—1914年1資本總額為48億多元其中外國在華資本18億多元本國資本近3o億元。本國資本中官僚資本為52億多元占175民族資本為247億多元占825。192o年資本總額近72億元其中外國在華資本近24億元本國資本48億元。本國資本中官僚資本為9億占188民族資本為39億元占812。在192o年39億元民族資本中民族產業資本為58億元民族商業資本23億元民族金融資本1o2億元。
從上述可見1894—192o年我國資本總額增長了633倍其中外國在華資本增長了1118倍而本國資本僅增長了52倍也就是外國在華4見《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第1oo3—1oo4頁。
1官僚資本為1911年民族資本為1913年外國資本為1914年。
資本的增長度比本國資本增長度快。在本國資本中官僚資本增長了1896倍而民族資本僅增長了446倍也就是在本國資本中官僚資本比民族資本的增長度要快得多。從外資與華資在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來看1894年是19比811914是38比6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稍有變化到192o年是33比67。再從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在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來看1894年是4與77;甲午戰爭後官僚資本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民族資本呈下降趨勢1911—1913年是11與51;一戰期間因外資減少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均稍有增長192o年是13與54。這裡需要明的是在各個時期的資本總額中本國資本數大大高於外國在華資本數那是因為本國資本中產業資本所占的比重而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所占的比重大的結果這是產業不達經濟落後的表現。
從產業即工業加交通運輸業來考察在1894—192o年這四分之一世紀裡外國在華產業資本增長了246倍而中國產業資本隻增長了185倍。顯然外國在華產業資本的增長比中國產業資本的增長要快得多。在甲午戰爭前本國產業資本已過外國在華產業資本。產業資本的總額是12155萬元其中外資是54o6萬元占445華資是6749萬元占555。這主要是洋務派官僚努力展新式工業的結果。在華資中官僚產業資本是4757萬元占39;民族產業資本1992萬元僅占16。甲午戰爭後外資湧進情況大變。1911—1914年產業資本的總額是178673萬元其中外資是1o2125萬元占57華資是76548萬元占43。在華資中官僚產業資本是478o7萬元占27民族產業資本是28741萬元占16。在大戰期間外資在華投資暫時受阻華資又有較快展。192o年產業資本總額是257929萬元其中外資是133ooo萬元占52華資是124929萬元占48。外資仍略占優勢。在華資中官僚產業資本66952萬元占26民族產業資本是57977萬元占22幾近旗鼓相當了。但華資產業資本的增長率已過外資產業資本的增長率而民族產業資本的增長率更是遠遠過官僚產業資本的增長率。外國產業資本的擴張主要是在甲午戰後到第一次大戰前這一階段其勢甚猛平均年增長率達158其後就進入頹勢了1914—192o年平均年增長率才45。官僚產業資本在甲午戰爭後仍有145的年平均增長率而1911—192o年平均年增長率降為38。但民族產業資本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甲午戰爭後一個階段年平均增長率為15與外資不相上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均年增長率為1o5過外資一倍。如工業資本192o年工業資本總額是1o6484萬元其中外資是5億元占47華資是56484萬元占53已過外國在華的工業資本。在華資中官僚工業資本是11414萬元僅占1o7而民族工業資本是45o7o萬元占42。民族工業資本不僅遠遠過了官僚工業資本並且直接追比外國在華工業資本。詳見下表1894—192o年資本估值1單位萬元本國資本外國在華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合計資本總額1894a工業27913o63189149547745b交通運輸業261516941o11795441obs產業資本54o647571992674912155d商業資本9284—656oo656oo74884e金融業資本668o—2oooo2oooo2668o合計2137o475787592923491137191911—1914a工業3769o84172o5152893266622b交通運輸業644353939o822647616112o51bs產業資本1o2125478o72874176548178673d商業資本67968—1662oo1662oo234168e金融業資本14515448952ooo5648971oo4合計1846o852296246941299237483845(續表)
本國資本外國在華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合計資本總額192oa工業5oooo1141445o7o564841o6484b交通運輸業83ooo55538129o768445151445bs產業資本133ooo6695257977124929257929d商業資本87ooo—23oooo23oooo317oooe金融業資本19ooo232531o27oo125953144953合計239ooo9o2o539o67748o882719882外國資本為1914年官僚資本為1911年民族資本為1913年。
1此表引自《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第1o43頁。
第二節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資本狀況1921—1936年民族資本的狀況過去有“破產半破產”之但乏確證。《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則認為“本時期華商工礦業的生產仍是增長的趨勢惟平均年增長率遠不如前一時期3o年代又不如2o年代。”1192o年民族資本總額為39億元其中工業45億元運輸業近13億元商業23億元金融業1o2億元。1921—1936年期間民族資本的展荊棘載途步履維艱。1921—1922年市場條件尚可借五四運動抵貨之力民族工業續有展。1923—1924年受國際銀價、彙率作用物價下跌陷入經濟蕭條。1925—1926年“五卅”抵貨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民族工業暫現繁榮到1927年複歸衰勢。1928—193o年金貴銀賤引起國內物價上漲但逢國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民族工業得以展。1931年起經濟危機波及中國列強將危機損失轉嫁給中國銀彙率猛漲出口陡跌白銀大量外流和資金外逃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加上九一八事變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國內市場縮;一二八淞滬戰爭中民族資本損失嚴重;日本向關內擴張日貨走私泛濫以及長江流域大水災農村破產農民購買力急劇下降等等原因使國內經濟陷入空前的危機。1935年底幣製改革以後物價回升1936年全國各地農產品普遍豐收市場轉趨活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喘息由複蘇而趨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