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女士,湘湘小姐。
任苒看到這條信息裡的這兩個稱呼,不禁失聲輕笑。
在去公司之前,任苒好好整理了一下原主顧甜的原生家庭信息。
顧湘湘比顧甜小十八歲。
也就是說,顧湘湘是在顧甜讀大學那一年出生的。
顧甜的原生家庭,財務狀況並不是很差,在城市中算是中等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但是顧甜自打有記憶起,就覺得自己在這個家,並不是一個受疼愛的孩子。
顧甜的父親顧勇有兩個兄弟和兩個姐姐,家裡姊妹五個,顧勇最小。
兩兄兩姐都是非常有子女運的人,家裡都是兒女雙全。
在顧勇結婚的時候,顧甜的幾位伯伯姑姑借著酒勁對新娘阮翠芝大開不雅的玩笑,主要是一些直白到沒禮貌、會讓未經人事的新娘新郎感到極度不適的生育指導。
顧甜也是長大後,偶爾聽其他的兄弟姐妹說的隻言片語,她不知道她的父母當時是怎樣的心情,但顧甜想,如果當事人是她自己,她可能會惱羞成怒毀了自己的婚禮。
在那個不知道尊重為何物、且個人邊界感幾乎沒有的那個年代,親人之間開玩笑,可以很沒分寸,而且,被開玩笑的人不準生氣,否則就是“玩不起”。
雖然伯伯姑姑們“手把手”地教給顧勇夫婦如何才能兒女雙全的秘籍,但天不遂人願,顧勇夫婦竟然成為顧氏家族裡唯一一個隻有女兒沒有兒子的家庭。
至少,到顧甜十八歲那年為止,情況沒有變化。
所以,在漫長的十八年中,原本顧家最受寵、霸占最多資源的顧勇,常常覺得在眾位哥哥姐姐麵前抬不起頭。
哥哥姐姐們的生育指導,到顧甜六歲上小學那年為止,也漸漸平息了。
因為有些事,說說也是要分時段的。
有些時段,說出來是其樂融融氛圍融洽;有些時段,說出來則是不識時務給人傷口撒鹽。
顧甜到了六歲時,家裡的伯伯姑姑們都很識趣地閉嘴了。
他們心裡可能都在認同一個觀點
顧勇夫婦大概這輩子是不可能有兒女雙全的命了。
意識到哥哥姐姐們對自己的“同情”、“理解”和“小心”,讓顧勇更加怒不可遏。
這關乎到他可憐的自尊心
難道我不能生兒子嗎?
難道我不是男人嗎?
難道我是個不能生兒子的男人嗎?
這三個相似而又有本質區彆的問題久久縈繞在顧勇心頭,成為他酒後肆意辱罵顧甜母女倆的最好的借口。
“都是你們的錯!!!”
顧勇無數次咆哮。
從懂事起,小顧甜唯一的願望,就是能遠離這個家,去一個很遠很遠很遠的地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