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麵無表情地抬起頭,看向東邊,那是世安侯府的方向,許久的不語。
“李講啊,真是不世之才,生子當如李世南!”
靖王緩緩開口,卻是忍不住長歎一聲。
他算無遺策,睿智通達,自然看到了科舉的前景。
這是光明無限的康莊大道,是一種遠比“察舉”要優越的選官方式。
靖王敢肯定,唐帝聽聞之後,必然心動,不可能無動於衷。
因為《科舉法》一旦實施,當今的朝堂,必然會減去許多來自世家的掣肘。
換作他是皇帝,也肯定不會反對,這對皇室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
可正是因為看到了《科舉法》的潛力,所以靖王這樣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心情才會如此沉重。
“以此子老謀深算的性子,若無萬全的把握,不可能願意將這麼好一部法律搬上桌麵。”靖王寒聲道。
“王叔,難道沒辦法了嗎?”三皇子臉色蒼白。
“無論如何,都要儘全力阻攔!”
靖王俊逸的臉終於有些扭曲了。
他森然道:“將此事通知海先生!他是眾聖世家的代言人,他會明白其中的利弊!”
————
“原來這就是你的計劃。”
世安侯府,李言量將《科舉法》的原文放下,神情複雜,到現在眼中的震撼還沒消退。
靖王醉心權術,所以從官場、皇室等方麵出發,看待“科舉”。
而他身為聖人,自然是從文道的方麵看待“科舉”。
他敢肯定,這部法律若是能夠通過,李講必然將在法家聖道上有所建樹。
或許,有機會直接凝聚出法典之力!
要知道,法典,那可是隻有一門心思,專修法家聖道的讀書人。
而且還得是法家聖人,才有可能掌握的力量!
大唐當代,目前為止,在如此年紀便掌握法典之力的,連用“屈指可數”來形容都說多了。
因為隻有一人做到了,他是千百年來的獨一份。
“是誰,我認識嗎?”李講很吃驚。
他編訂推行了《義務教育法》,都沒能得到法典之力。
很難想象,年輕一輩居然有人做到了。
“你當然認識,他是你哥。”李言量失笑道。
竟然是李翀?!
李講更加震驚了,他雖然知道李翀曾是大唐第一天驕,卻很少有機會見他全力出手,不曾了解其深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