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去了一個月,李講回京,不知不覺就又來到了新的一年。
這段時間,朝堂的動蕩漸漸平息下來,人們很快就適應了靖王一黨的瓦解。
得知李講對武道的態度並非是趕儘殺絕,而是以包容的態度允許存續。
無論是一些武道世家,還是一些習武的修士,都暗中長出了口氣,像是卸下了一塊巨石,負擔一下就輕了。
這是一段相對安穩的時光,歲月靜好,所有人都在享受著這段安寧。
直到這一期《長安報》的悄然登陸,效果無異於平地一聲雷,驚動了整個大唐。
這一日,《長安報》正式對外宣布。
以李講為首,文相等人為輔的文字整理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不日便要發行《長安字典》,推行“漢字”。
不久之後,大唐政府所有的官方文書,都將采用漢字作為官方書體。
而大唐使用人口最多的“洛陽話”,也將成為大唐的官方語言,稱之為“普通話”。
相關政策,將在一月後正式實行,全國適用,慢慢普及。
至於普及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
強製所有的官員及教師學習,並應用到工作環境當中。
以世人耳熟能詳的《三字經》、《百家姓》等作品,替換漢字,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以及鼓勵公共場合使用漢字與普通話等等。
這一係列的消息,剛一出現,便引起軒然大波。
“《長安字典》?什麼意思?文王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書體,我們以後都要使用嗎?”
“這不對吧?我們為什麼要花那麼老大的力氣,去適應新的書體?”
“維持當前的情況不好嗎?為什麼要強製推行這書體和語言?”
這一次,即便推行者是李講,依舊引起了許多人的質疑與不滿。
歸根結底,李講這是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且手段太強硬,容不得反抗。
這當即就激起了一些守成思想的人的抵觸心理。
許多人都表示不理解,眼下明明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就要改?
輿論就像是一場烏雲,朝著文王府的上空覆蓋而去。
但是,一些知曉內情的官員卻舉著雙手雙腳讚成。
“文王的目光實在是太長遠了,關於這一點,我早就想說了!”
一位戶部的官員叫苦不迭,
“你們知不知道那種查賬的時候,看到各地七八種不同文字的文書的感覺?就算有才氣相助,依舊感覺頭昏眼花,文字統一,勢在必行!”
“就是,再者說了,漢字是通過我們當前所使用最多的‘唐文’經過刪改變動,演變出的文字,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若說的話,寫的字都不一樣,世人怎麼知道我們大唐乃是一家人?”
“文王的政策什麼時候錯過?不就是讓你們學習一種語言與文字嗎?對於讀書人而言並不難吧?”
“我隻知道,跟著文王走,絕不會出錯,我支持文王的決定!”
“我支持文王的決定!”
……
這一項政策的推行者,畢竟是李講,本人的影響在,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益處普及下去。
雖然,依舊有一些冥頑不靈的聲音,在負隅頑抗。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支持者占多數。
李講深知,每一道政策下去,都相當於一場革新,總會叫一些人不適應。
不過他既然知道這是好的,自然就不會在意那些反對者的意見。
令眾人更加吃驚的是,書同文、言同語,已經足夠震撼。
而這些,竟然隻是李講所策劃好的兩步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地同域!
伴隨著一項項名詞的含義展開之後,就連一些聖人世家都坐不住了,無法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