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非夢!
各位看官,之前我們講到,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汝南再度爆發黃巾起義,攻打郡縣,打敗官軍。青州黃巾,徐州黃巾再度起義,黃巾餘部的起義,此起彼伏。這個黃巾餘部起義呢,朝廷很頭疼。首先呢,分散,地方軍隊難以對付,如果朝廷發兵呢,目標比較多,不好搞。其次呢,具有流動性,會跑。
太常官名劉焉,向朝廷建議,把一部分州的刺史改為州牧,讓漢室宗親和朝廷重臣擔任,增加地方權力,讓州牧自己招兵,對付這個州的黃巾餘部。這個辦法呢,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但是有風險,州牧實力會上升很多,會造成中央弱,地方強,尾大不掉。劉焉向朝廷出這個主意的目的,並不是想把國家搞好,而是想找一個地方,避亂世之禍。朝廷最終采納了劉焉的建議,是漢靈帝沒有意識到風險,還是被迫行此險招呢?我想都有,這個時候漢靈帝身體也不好了。
東漢益州,大致相當於今天陝西省南部當時叫漢中、四川省和重慶市當時叫巴蜀,這個地方呢,四周都是山,中間是一個盆地,路比較難走,易守難攻。劉焉覺得去益州,可以亂世避禍,搞得好可以有大的發展。益州刺史郤儉在益州大肆搜刮,民怨沸騰。郤儉啊,你搜刮百姓,因為你官是花錢買的,要回本,可以理解,能不能麻煩你改個名字。你名字叫儉,又大肆搜刮錢財,更容易引起老百姓憤怒,你知道嗎?
劉焉向朝廷請求去益州,朝廷就派劉焉去益州,希望他好好管理益州百姓,為朝廷安定一方。劉焉還沒到益州,郤儉就被黃巾軍餘部殺了。賈龍組織軍隊,打敗黃巾軍餘部,迎接劉焉入住益州。劉焉重用賈龍,施行寬容政策,收留反叛的人,穩定了益州的局勢。
漢中太守蘇固,按道理來說,應該聽從益州牧劉焉調遣,但是蘇固不聽話。漢中這個地方很重要,是益州門戶,隻有拿下漢中,益州才能有險可守,偏偏蘇固不聽話。蘇固的意思,估計是想在漢中,自己做一方諸侯,漢中地勢險要嘛。劉焉派張魯進攻蘇固,張魯打敗蘇固,拿下漢中。張魯拿下漢中以後,翅膀硬了,就不聽劉焉的了,自己當家做主多好啊,劉焉拿張魯也沒有辦法。
就這樣,益州形成了,北部漢中張魯,南部巴蜀劉焉兩股勢力。因為劉焉名義上是益州牧,所以一般稱為益州劉焉,實際上他隻能控製益州南部,巴蜀地區。
劉焉亂世避禍的目的,確實達成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安定地方的效果,但是劉焉不會給東漢朝廷兵馬、糧餉。他說北部被張魯占據了,兵馬、糧餉運不出去。益州處於半獨立狀態,朝廷也失去了對益州的控製。
張魯是一個宗教首領,叫做五鬥米道,跟張角的太平道一樣,是利用宗教籠絡、控製一些人,來達到世俗的目的,在漢中作為一方諸侯。
求轉播,求推薦,求擴散。
下一講三國篇第四十六講幽州劉虞,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