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和記憶。
其實,在苻登與姚萇的對戰之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在羌氐族群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
的差距和矛盾,這兩個民族是屬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之間,會因為個體部落上的
利益而對彼此敵對的兩個政權相互依附,所以說羌氐族群在大的曆史目標麵前,其部族利益
是一樣的,都是以儘快的完成漢化為己任,所以說,在秦帝國瓦解之後,無論是前秦政權能
繼續保有關中地區,還是後秦政權能夠完全占據關中之地。它必然是要代表羌氐族群的根本
利益的,繼續帶領羌氐族群完成漢化。
由此我們也能看到,在十六國時期,曾經屬於中原文化核心地域的關中地區,羌氐族群
的人數與關中地區的漢族先民人數應該是大致相當的,或者說略少於漢族人群,這與當時關
東地區的鮮卑慕容部部眾與漢族先民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甚至說,在按時間順序接連出現
的兩個政權的命名都是如此的相似,這絕對不可能是一個曆史的巧合,更應該是這樣的,在
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羌氐族群和鮮卑慕容部都要有一個由自己族群建立的國家,
來支撐他
們的族群完成本民族的漢化過程。那麼,占據關中地區,由羌氐族群建立的前秦政權和後秦
政權與占據關東地區,由鮮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政權和後燕政權也就應運而生了。關中地區
和關東地區出現的前後兩個政權引領者本族群的部眾先後進入到了十六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
繼續融合期與基本完成融合期。
說完羌氐族群和鮮卑慕容部前後建立的這四個政權,再加上十六國前期,由匈奴人在關
中地區建立的漢趙帝國,和其附屬民族羯人在關東地區建立的後趙帝國,還有最後統一北方
地區鮮卑拓跋部,我們由此可見,十六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遊牧民族的主角其實就是的,匈
奴族群,羌氐族群,以及鮮卑族群這三個大民族。
其中,匈奴族群因為在漢朝時期就與中原王朝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與和平。匈奴族
群要先於其他兩個族群,更深的接觸到中原文化,所以匈奴族群最先在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
,開始消亡。而羌氐族群自秦漢時期便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開始定居生活,並與漢族先民
的關係最為融洽,所以,在十六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中,羌氐族群的消亡,是沒有匈奴族群
迅速的,隻能排在在匈奴族群之後的,但也要先於崛起更晚的鮮卑族群。而鮮卑族群則因為
部族興盛時代出現較晚,借著中原地區其他遊牧民族圍繞漢化展開的戰爭出現的混戰局麵而
進入中原地區,其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自然在這三個族群中最為淺薄。但是,鮮卑族群也
正因為漢化得最晚,遊牧民族的性質最為凸顯,所以能夠成功的抵禦住新崛起於北方蒙古草
原的遊牧民族柔然的南下,並且在統一北方地區的過程中,以最快速度完成漢化,鮮卑族群
也就成為了這三個族群中最後完成漢化的遊牧民族的族群。
隨著南北朝時代的到來,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在短短幾十年內再次陷入東西分裂
的亡國之局,而作為十六國時期以來的民族大融合的血腥融合期也就進入到了第四階段,就
是最終完成融合期,庶族地主階級也即將登上曆史舞台,民族大融合的血腥融合期也就在隋
王朝的一統天下之際,悄然的落下了帷幕。
當然,我們所說的這個過程,隻是十六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簡要情況。曾經臣服於匈奴
的一些遊牧民族的部族一直活躍到了十六國時期的末期,但是之前我們也說過了,這些遊牧
民族的小部族,已經不能和匈奴的主體民族有什麼瓜葛了,也就是他們曾經臣服於匈奴部族
,才被我們的當時的漢族先民稱之為匈奴某某部,羌氐族群,同樣也是如此,他們所建立的
一些小國也是存活到了十六國時期的末期,跟隨著鮮卑族群一起完成了漢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