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臣還有涉及到北方軍事調動的事項,想在朝議之後,單獨跟陛下奏報,同時也請兵部馬尚書一同商討。”
張延齡又提出了一件事。
劉璋道“北方軍事調動,與你何乾?”
張延齡隻是笑而不語。
但徐溥等人沒有出來爭,他們知道,張延齡這是以北方軍政事務,來代指江贛、湖廣等地的軍事調動,其實就是要做兩手準備,隨時防備寧王鋌而走險直接起兵。
可是,如今寧王朱覲鈞病情嚴重,真有膽量就此起兵?
連護衛都沒有,準備能充分?
朱佑樘點點頭,道“之前寧王突然提請,要恢複護衛,朕就覺得蹊蹺,好像當時朝中議論此事時,還有人為寧藩說話……”
與張延齡一直在回避直接說寧王就是主謀不同。
皇帝似乎並不介意把寧王逼反。
直接把之前寧王朱覲鈞提請要恢複寧王府護衛的事拿出來說,當時在場的文臣就有替寧王說話的。
當時張延齡並不在朝堂,並未參與到涉及寧藩恢複護衛的朝議。
而且在暗地裡皇帝問張延齡的意見,張延齡就直接說了不能恢複,這其實也是皇帝信任張延齡的地方,明擺著張延齡是站在朝廷的立場上想問題。
誰都未料,才不過一個月,寧王就會牽扯進李士實的案子中,反型畢露。
皇帝其實也是在提醒這些文官,彆以為朕不知道你們中一些人,收了寧王的好處,替寧王說話。
朱佑樘冷聲道“朕就下旨,傳寧王到京師來,讓他當著文武大臣的麵解釋,諸位卿家可有何意見?”
皇帝說出了一個看起來很極端的方法。
直接要把朱覲鈞叫到京師。
聽起來是釜底抽薪。
但可能會直接把寧王逼反。
徐溥有些擔憂道“陛下,如此會不會……太過於魯莽?”
張延齡道“既然陛下都已做出決定,我等臣子當讚同才是,難道還怕地方上一個連護衛都沒有的藩王,膽敢謀逆不成?”
在此事上,張延齡卻又好像跟皇帝站在同一立場上。
很多人在打量著張延齡。
他們中有的人,還是有點遠見卓識的,他們自然會想到,若是寧王要謀逆,會打什麼旗號?
自然是清君側。
明太祖當年分封時,就定下藩王有清君側權限,《皇明祖訓》中明言“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現在朝中的佞臣,除了他張延齡有旁人?
寧王若是打著要清張延齡的旗號起兵,那時不管皇帝多支持張延齡,怕是都要把張延齡殺了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
沒辦法。
自古以來的規矩,有人敢打清君側的旗號,清誰皇帝殺誰,就是為了不給逆臣正當篡位理由。
你張延齡如此機智,不會連這點都想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