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
張鶴齡不明白,這件事跟李廣有何關聯。
張延齡自然沒去說,有關朱佑樘想讓李廣給他算前程的事,現在他跟李廣的矛盾還沒有擺在明麵上,但隨著自己地位的提升,李廣已經成為心腹大患。
……
……
翌日清晨。
奉天殿外,朝議尚未開始。
眾大臣正在商議事情,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西北軍政問題,涉及到了偏頭關和宣府周邊的軍情告急。
“聽聞,昨日裡萬壽宴之後,陛下問及張家外戚有關宣大兵馬調度之事,張家外戚直言對此不懂。”馬文升帶來一個很勁爆的消息。
此時在這一撮人中,除了內閣四人之外,隻有馬文升和周經二人。
等於是一個六人的小會議。
劉健臉色呈現出怪異的笑容道“他也有不懂的時候?”
徐溥道“他說不懂,很可能是不想惹禍上身,即便他讀過一些兵書,但在殿前獻策,也無異於紙上談兵,有了功勞不歸屬於他,出了偏差則會歸咎之,他這是明白自己的處境,所以不會亂給軍策建言。”
剩下五個人都打量著徐溥。
似乎徐溥比誰都了解張延齡。
說得頭頭是道。
不過想想也是,西北軍政問題涉及到的人情事太多,曆史遺留問題更多。
不是隨便查個案子、搞個曬鹽法就能解決問題的,想把草原徹底平定,連當年明太宗都沒完成,更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大明一般是不會主動招惹草原異族的,除非異族犯境。
在北方問題上,朝廷一向主張固守,在此前提之下,所涉及到的重點就是錢糧物資的調運。
誰言出兵,誰就是跟大明對外夷的國策作對,必然也沒好下場。
“如今又能如何?宣大兩處之間,被兵馬襲擾眾多,百姓多有被劫掠,若是堅壁清野……隻會助漲外夷氣焰。”周經一臉為難。
作為戶部尚書,他可不主張在九邊中路,也就是宣府到大同一線搞堅壁清野,那可是大明朝自己的國土範圍之內,長城關南。
被敵人殺到家門口,還要把所有的兵員和人口都收到城塞內,跟外夷打堅壁清野的戰術,想想都會讓人覺得窩囊。
“外夷襲邊又不是一天兩天,難道真要重開互市不成?”
幾個人商討來商討去,仍舊是沒好的建議。
關口還是能守得住的。
偏頭關等關隘,根本不愁被外夷攻破,但問題是除了關隘之外,大明的兵馬就沒法出城。
等於說,大明所謂的雄兵,隻能立在城頭上,看著敵人在自己的國土範圍內肆虐,誰都不敢輕言出擊,而之前貿然出擊已經吃了敗仗。
韃靼犯境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攻取這些關隘,就是為了劫掠。
官兵遇到了強盜,出去打打不過,守在城裡任由強盜胡來?
這局麵……
簡直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