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來皇帝其實是推崇出兵的。
總在說弘治中興,讓朱佑樘覺得自己是中興的皇帝,但中興了半天,遇到一場外夷入侵,就隻能看著賊寇在自家院子裡肆虐,算哪門子的中興?
所以李東陽所探討的重點,並不是不對外用兵,而是要穩定邊防,意思是要壓緩出兵之事。
這是對症下藥。
張延齡笑道“李閣老所言,聽起來還是很中聽的,但問題是,韃靼入侵已有近月,關防關隘被損毀已有多處,下一步就可能涉及到關隘的穩定,此時不出兵,難道等秋糧成熟之後,再跟韃靼人交兵?或者說,諸位有認為,韃靼會在秋糧成熟之前,輕言撤兵的?”
經過張延齡的提醒,在場其實很多人好像是醍醐灌頂。
韃靼人來搶的主要物資是什麼?
當然是糧食。
搶銀子回去有個屁用?
還是吃飯最重要,有了糧食才能增加人口,才能保證出征時無後顧之憂。
眼下正是即將入秋的時候,糧食再有一兩個月就要成熟,此時韃靼人肯定不想就此撤走,定是要等把這批秋糧給收割了之後,再撤回去,以達到戰爭利益的最大化。
徐溥問道“建昌伯,你是什麼意思?”
張延齡好奇道“徐閣老問我是什麼意思,那又是什麼意思?不對啊,難道諸位其實早前已經有過商議,想到了對策,但又礙於對策太過於荒誕離奇,不想經由自己的嘴說出來,而來問我是什麼意思?”
徐溥一怔。
他沒想到,張延齡居然會這麼旁敲側擊去暗示他。
徐溥為什麼要問張延齡什麼意思?
之前出兵的話,是借由張延齡的口說出來的,如今他想把堅壁清野,將城外之外的田地全都給損毀,再借由張延齡的嘴說出來。
但張延齡這次可不會趁他心意。
對張延齡來說,出兵的建議我可以替你們出,責任可以由我來擔,但讓我提出堅壁清野……
門都沒有。
打仗這種事,勝負難料,戰場上得勝,那主戰派還是有功勞的。
但若是提議堅壁清野,簡直是自廢武功,這其實也跟他主戰的思想相違背,我一邊提議主戰,還一邊提議堅壁清野,那跟自己打自己臉沒什麼區彆。
對不起。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張延齡繼續對朱佑樘進言道“陛下,最近幾年,三邊總製的人選一直未能定下,臣提請,馬上決定其人選,並由其在三邊之地確定出擊之路線,以戰西路。”
“而東路則派遣有經驗的將帥,也做出擊,此乃雙管齊下!”
你們不提議如何去出兵,還在討論是否出兵的問題,我已經在探討具體戰略戰術。
徐溥道“建昌伯,聽你的意思,你好像對出兵之事很有心得?莫不是,你想自領差事,親自督戰對韃靼一戰?”
話音落。
大殿內瞬間鴉雀無聲。
徐溥這意思是……
讓張延齡去領兵?
很多人都在暗暗皺眉,老徐啊老徐,你是怎麼想的?就算我們跟你一樣都恨這小子擾亂朝堂,但你也不能亂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