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昌侯!
推諉的最高境界,就是實話實說。
徐溥深諳這一點,在皇帝麵前找客觀理由那是不行的,就直說,這事我實在是管不了,不如就安排我去賑災,我能給你辦好,但若是問我拆不拆……對不起,我不懂,不敢發表意見。
朱佑樘算是徹底領教了這群大臣的“高明”。
連他這個皇帝都開誠布公了,反而是這些大臣在耍滑,避重就輕就是不跟他談及毓秀亭的事。
李榮深知皇帝的心思,道“若是現在去問詢江南的建昌伯,最快也要四五天才能把消息傳回來,若是這幾天再出事的話……”
說到這裡,他越不敢多言了。
要是再發生地動。
那可就熱鬨了。
但曆史所記錄的,弘治九年,順天府也就這兩次大的地震,下一次……就是到弘治十年,而且就算到弘治十年,那次的地震也並不厲害。
朱佑樘道“此事……再說吧。”
連你們大臣都不想跟朕探討問題,那朕也隻能學你們一樣推諉了。
反正朕要去保李廣,你們能奈何朕不成?
但還是那個令他糾結的問題,這毓秀亭的問題……
“諸位卿家,還有旁的事嗎?”朱佑樘看起來,已經沒心思朝議了。
李東陽繼續道“有關賑災之事……”
“賑災有你們,朕並不擔心,隻等賑災結束之後再一並上報吧。”朱佑樘也實在是聽不下去了,本來心情就不佳,一清早就被祖母責難,現在又被一群大臣敷衍,讓他感覺到自己這個皇帝難當。
本來還指望由張鶴齡出來緩解一下,然後張鶴齡直接……沒來?
朱佑樘難免會想起張延齡在朝的時候,雖然張延齡沒一句正經的,但最後都是能把事給完成,而且有他在的話,朱佑樘會從心底感覺到一種安定。
那是身為能臣應有的素質,就是能為皇帝分憂。
……
……
朝議解散。
眾大臣自我感覺良好,毓秀亭拆或者不拆,到最後也沒談出個正經的答案。
但這恰恰正是他們想要的答案。
非要拆,這種事皇帝肯定心裡不情願,回頭還是要鬨情緒,再者不給李廣繼續“現眼”的機會?這種事要麼由皇帝親自定,要麼去問張延齡和李廣兩個始作俑者,問我們大臣……我們大臣還非要摻和,吃飽了撐的還是怎麼著?
“這麼下去,看起來也不太好。”
劉健在朝議結束之後,是內閣四名大臣中,意見最大的那個。
當文官的居然這麼推諉敷衍,把一件本來很好定的事,弄到懸而未決,文官不是在為朝廷解決問題了,反而是在給朝廷製造問題。
他的話,其實也是直接說給徐溥聽的,要不是你老徐在那攪渾水,彆人也不至於跟著一起攪。
謝遷笑道“得過且過吧。”
這意思是,事情都過了,咱彆去計較已發生的,往前看。
正在此時,又是屠滽帶人過來跟徐溥溝通,同時過來的,還有先前在朝堂上跟主要文臣勢力唱反調的新任工部尚書徐貫。
徐貫也大概是來解釋一下,為何自己要反對拆毓秀亭。
徐溥伸手阻止了幾人把話說下去“各自回去,把賑災的事做好,影響降到最低,比什麼都重要。在這裡說事……太容易出事。”
徐溥很謹慎。
知道皇帝現在忌諱文臣之間的私下溝通,如果還要在宮裡明目張膽做出拉幫結派的事情,那文官真不用想獲得皇帝的信任了。
這正是風口浪尖時,最好大家都保持各自的立場,不要去統一立場,把意見統一了,那皇帝反而會選擇另外的一條路,這就是皇帝駕馭大臣的一種心態。
……
……
朱佑樘回到乾清宮之後,也沒有出去避震。
這次他好像比之前更穩重了,明知昨日的地震比之前更劇烈,或許還有強的餘震發生,但他似已無畏懼之心。
“陛下……”
張皇後出現在乾清宮。
朱佑樘本來不支持妻子到這裡來,他要公私分明,也不希望落一個內宮乾涉政事的名聲,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公私也的確分得很清楚。
張皇後道“陛下可有召見大臣,問清楚毓秀亭之事?”
朱佑樘讓人給張皇後加了一把椅子,輕歎道“沒有,大臣們各懷意見。”
張皇後歎道“毓秀亭的事,到底是因臣妾而起,若非當時臣妾生病,也不至於會如此……不如由妾身來建議陛下,把毓秀亭拆了吧。”
彆人不敢做的事,張皇後不怕。
或者說她也沒什麼可畏懼的,本來就是自家事,夫妻之間商議一下自己後院是否把亭子給拆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家主可以商議,但家仆要商議的話,那就有罪過。
朱佑樘歎道“現在不是拆不拆的問題,是朕沒想明白,為何修了亭子,這地動就沒停?沒修之前,好端端的啊。”
或許朱佑樘這時候真的是把自己當成“唯物主義者”,居然覺得,地動應該跟大明鎮山修亭子的事沒關係。
張皇後道“陛下,延齡不是說了,是因為龍脈的事……”
“這些怎可輕信呢?”
朱佑樘道。
張皇後苦笑道“可若是不信的話,為何墳墓的修建要注重風水呢?這必然是要信的,或者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陛下!”
“唉!”
朱佑樘其實不甘心,或者說是不想被命運左右,覺得自己能登上皇位,是靠自己而不是天命。
但現在……
感覺自己一個當皇帝的,都擋不住命數的事,會產生一種挫敗感。
更讓他覺得懊惱的是,他還因為這個把張延齡發配到江南……
“皇後,你回去吧,朕準備召見李廣,問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此事……還是不急於定了!”
……
……
朱佑樘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現在就直接定下來,會顯得自己很武斷,他其實已經傾向於要把亭子拆了,如果他不想拆的話,也不至於會去問大臣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