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尉繚當然知道兵家的意思,此時在大秦指擁兵一方的豪強或軍將,亦為部曲私兵之稱等。比如率領長城軍團的蒙恬就可以被成為兵家,但是那不是學派,隻是一個稱謂而已。
但是樂正提出來的兵家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讓尉繚真正成立一個兵家學派。
這在尉繚看來樂正的想法的確非同一般,原本朝堂上隻有五家學派。
他們分彆是秉持大秦國策的法家,執掌大秦器械建造的墨家,執掌大秦農事的農家,執掌祭祀占卜的陰陽家,以及雖然未曾身居高位但是弟子眾多的儒家。
這五家學派的官員就是大秦目前朝堂的中堅力量,其中法家一家獨大。
樂正和扶蘇已經失去了農家的支持,陰陽家的態度不明,但是可以預見跟農家的態度相差無幾,畢竟焚書的名單中可沒有陰陽家的事。
至於法家,那是樂正和扶蘇將要對抗的學派,肯定是無法得到支持的,能頂住法家的壓力,不讓大計劃成為法家的嫁衣就是好事了。
儒家暫時已經被穩住了,至於墨家樂正還是有些把握的。但也隻是有些把握而已,是否真的能拉攏過來還得看墨家巨子相理勤的答複了。
如今看來樂正算上還未確定的墨家,隻有兩支學派是支持大計劃的,這對於強勢的法家勢力來說委實不夠看。但是朝堂上的諸子學派的確隻有這些了,那些漸漸衰落的學派大部分都留存在民間,一時也是無法聯係上的。
如果大計劃真的可以成功的話,說不定那些民間的學派可以成為一股助力,但是現在指望不上。
既然支持的學派不夠,那就重新創造出來一本新學派,那就是兵家!這就是樂正前來見尉繚的原因,成立兵家學派對抗法家。
法家雖然是在朝堂上最大的勢力,但是在軍事上並不占具優勢。這就是樂正唯一可以爭取到的力量
,而且是必須爭取到的力量。
樂正來自後世新時代,那個時代有一位偉人說的很對“槍杆子裡出政權”,樂正就不信自己連軍隊都帶上了還乾不過一個法家。
“兵家兵家,是了,我兵家的人除了打仗,也是有典籍問世的,樂正的意思是讓我把這些典籍歸納彙總,成為兵家一係,然後成冊發行?”
“當然,兵家的典籍也是大秦最重要的書籍,諸子中的一些學問或許於國無用,但是兵家的典籍卻是軍伍之人最需要的。如果把兵家的典籍成冊發行於軍伍,那絕對是壯我大秦軍事之舉。既然兵家都可以成書發行,那麼遵守三個凡是的墨家和儒家更可以發行,那時候在三方壓力之下,法家又豈能獨大。”
樂正的話讓尉繚滿意的點了點頭,樂正今天帶給他的驚喜太多了。經過了自己有些苛刻的試探,而且還能做出激勵自己的詩,最重要的是樂正的計劃的確有可行之處。
尉繚最擅長的是什麼?是大勢!這種大勢反應在軍事上就是戰略大局,這也是當初秦國最需要的東西。
沒有人部署戰略大局,想打誰打誰,想怎麼打就怎麼打,那唯一的結果就是秦國會不斷的消耗自身的國力,很可能從最初的最強諸侯國一落千丈,最嚴重的是引起六國的合力反擊。
樂正的計策就是在利用這種大勢,在各方勢力都聯合發難的情況下,就算是強勢如法家也有一搏之力。
尉繚對此看的很清楚,也很明白樂正找到自己的原因。不過尉繚也有自己的顧慮,這很可能是其中最大的變數。
“此計雖秒,但是法家不同於其他諸子學派,你可知為何左相李斯如此深得帝心?”
“這”
樂正當然知道李斯很受始皇帝喜愛,不然也不會由一個小人物一步步成長為大秦的三公之一。還有那個趙高,如今也是身居高位,全都是因為始皇帝的個人喜好所致。
但是尉繚說法家不同於其他學派,這倒是樂正從未想過的事,同樣是學派,都是有自己信仰和理念的學派,為何法家就不同?
看到樂正一時也沉默了,尉繚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他希望樂正能回答上來,但是也不希望。如果樂正什麼事情都能看清楚,什麼問題都知道的話,尉繚反而會覺得樂正有問題,畢竟樂正隻是一個十七歲的年輕人而已。自身的閱曆和經驗有限,也沒有名師指點,單憑天造英才的話也不可能全知全能。
但是尉繚也希望樂正能回答上來,畢竟尉繚也想看看樂正的極限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