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的電影時代!
6月1日,消息已然發酵。
“林浩這兩年的火爆程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不同於其他演員在影壇十數年沉澱和積累,從1999年10月才上映第一部電影的他,就已經在剛剛過去的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影帝。”
“這樣力壓眾多已經成名演員的成績,不禁讓人們心生疑問,到底林浩是個什麼來頭?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地成功呢?”
“其實拋開現有的光環,林浩背後的成長經曆也與多數人相仿”
——《南方周末》張雪。
《百花深處》在戛納上斬獲兩項大獎,對於華語電影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也注定會影響很多後來者。所以等到第一波新聞媒體的狂歡進行一陣後,官方也出來誇了。
熱度可不止這些。
後來,報紙上的專訪,還有資深電影從業者們也出來評論了。也是誇,不過更多的是更細節和更深處的秘密,當然還有針對《百花深處》的更多東西。
林浩多會玩啊。
先把《百花深處》搞個提前點映,邀請這些人來提前觀看。既給他們造就了滿滿的優越感,又給他們直接地震撼,再加上獎項的加持
誇啊,不過人家誇得就厲害多了。
好比小白文寫一些“xx虎軀一震,周身散發出王八之氣,那一乾敵人是納頭便拜,認作大哥。”之類的比較直白。
這些文人雅士的,上來就是“我為什麼會想誇一誇林浩,不僅僅是因為我看了他電影裡的表演,而是其實我之前在評價他的另一部獲獎電影的時候就有提到的他是能演的範圍,遠超一般人想象。”
看看,就這一句,點出了
我提前看了電影,我之前就有看好他,我的思想範圍和你們不一樣。這種話要放現在絕對一幫人再下麵回你有什麼可豪橫的?
但現在人家就吃權威這一套。
你有個名頭,語氣越是牛皮,人家越是相信。總之這一輪下來,《百花深處》被吹得不僅僅是表麵上的“哦拿獎了很厲害”,而是讓普通人心裡都被科普了“原來是這麼這麼厲害”。
這些人的作用啊,就跟後來的“xx帶你五分鐘看《百花深處》”一樣,隻不過這種沒劇透的故作高深,更顯逼格和神秘。
在這些人的吹捧和獎項加持下,國內目前林浩在文藝圈的地位已經瘋狂飆升,人人都想搭上他的車——你就看《站台》有林浩拿評委會大獎,這次沒了林浩就拿了個安慰獎,所以對比就出來了。
隻是這時候把,他們找不到人。
戛納電影節結束後,林浩並沒有在漫天的報道和誇讚中回國,而是選擇待在了法國一陣子。
不是彆的,《百花深處》談賣片的事情,那是壓倒了這個時候才賣出了最好的價格——談錢的時候你懶得搞,收錢總要來吧?
獎已經到了手,錢也要快到啊。
而且基本上乘著這一波熱度,大家就直接要上上檔,也是各種事情一段一段的。所以他其實這幾天也沒心思看什麼滿屏幕的戛納影帝什麼的,先忙這個。
反倒是曾黎那邊火急火燎地跑回去
她現在行情正好,6月6日《百花深處》要上,林浩把她推給何炯上《快樂大本營》做一波宣傳。
趁熱打鐵,還要搞事情。
她們要截胡資源了——以前是以為陳導要把曾黎的電影初印象設定為一個勢力的女人,結果現在她演的更多像是個幻想。所以自然立刻調整方向,順便有些資源就要改,或者
《穿越時空的愛戀》,王晶花其實眼饞的是女主。
總之人家馬不停蹄地就走了。
畢竟回到國內,陳導不需要也不會蹭這波熱度,林浩在國外采訪不到,她可以隨便蹭。就跟就跟《臥虎藏龍》的時候,隻有林浩一個人在國內差不多。
你就看她一下飛機,上來圍追堵截的媒體一看誒?林浩沒在,陳導也沒在,兩個拿獎的都沒回來?
但也不能白來啊。
於是十分鐘後,記者們又開始把曾黎圍得人山人海——要記住,那些能有錢且有資格去國外采訪戛納的媒體始終是少數。國內一堆沒那麼多沒經費去的媒體,也等著呢!
視線再回到巴黎。
自然不是林浩劇組沒走。
賈章柯沒走,林浩拿獎了他更進一步忽悠比諾什接戲,到時候會和一起回去;陳導沒走,他和法國那邊關於《致命溫柔》的上映已經基本上好了。
還有人,額,金宇彬沒走。
林浩得獎了他們沒有高興,賓館房間裡的他們反倒是一臉鬱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