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美國,深深感到了其中的嘲諷。
要知道這事他可是之前就去了解了,因為這種文藝界大牌影星出演電影,出來以後肯定是一堆報道。所以他提前查了原案件,寫了報道喝了頭口湯,就深知真實案件裡送去檢測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
為什麼這麼改動?
或許2020年,大家都能看出美國對韓國的內核,大資本家對韓國的控製,以及背後隱藏的真相,但是現在的人不知道。
有不少人一直警惕著,這股滲透。
所以克勞德不自覺就想到了很多。
而且美國一開始就出現在了電影的設定裡了,特彆妙的一個本身來自美國的abk,還有什麼比這種設定更明顯的?據說是為了林浩專門改的,但現在想起來簡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渾身起雞皮疙瘩的那種。
前半段隱隱透露出來,韓國是不要走美國那條路的,包括最後來自美國的鑒定報道砸碎了一切。
可最後,還是走上了美國化的道路。
從一個非常普通的畫麵
十七年後的今天,樸鬥滿轉行了,他的屋子裡沒有傳統韓國的風情而全是現代化。
甚至於早餐時,他吃的麵包和牛奶。
這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的早餐,可不是如此。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還是來了。
奉俊昊對於西方文化入侵的不滿,其實一直都在他的電影裡。無論是這一部《殺人回憶》,還是《漢江怪物》,甚至《雪國列車》也都有這樣的精神內核。
就更彆說之後的《寄生蟲》了。
韓國反美和崇美的情緒,一直在民間暗流洶湧。
而導演其中自己的觀點點綴升華之後,仍是不忘回到電影主題多年以後樸鬥滿再次路過那個發現第一具屍體的地方,卻意外從小女孩口中知道,凶手曾經來過。
他是一個怎樣凶殘的人?
“你看見他的臉了嗎?他長什麼樣?”
“嗯隻是一個普通的人。”
茫然,驚愕與無語,這最後竟然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因為這個“普通的人”可能是很多人,可能就是看不出來的人,是那個時代扭曲下人性扭曲的產物。
有人說,在那個時代,野蠻暴力無法依靠,科學文明無法依靠,似乎一切都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部表達後現代主義思維的傑作。
這一點,非常驚人。
電影完,全場沉默,然後喧囂
“啪啪啪!”
甚至有不少人起立鼓掌。
林浩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他還是知道,是沉浸在自我世界裡的第六代,確實是很難把故事講好,把意思表達,還最後兼顧著電影很多方麵。
又或許真的是限製比較多?
不知道,大家可能真的很難承認韓國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拍出來的一些電影也不錯。
但他又覺得好就完事了,電影嘛。
那就是電影。
不會再多了唄,彆覺得多了不起。
隻是在彆人的眼裡,可不隻是這一切了伊拉克戰爭是世界如火如荼的熱點,克勞德自覺已經抓住新的痛點,全新的報道即將湧出。
如此精彩的電影,加上其中的隱喻
勢必點燃戛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