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對了,就能有一種勝利的感覺,然後趕快繼續往下推理;錯了,那就看看主創們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驚喜。
很有樂趣的。
當然,這必須是好的推理電影。
像是那種爛片,最後挖一大堆坑不填,或者就最後三分鐘乾脆來個“外星人降臨”“精神病”“做噩夢”之類的結尾,那絕對是氣死。
但林浩的電影,應該不用質疑這個。
隨著一張紙條和一盤磁帶的出現,安德森已經確定,自己剛才的猜測正確,以及,好戲開場。
安德森,一家小網站的記者,你可以理解這家網站基本上就是靠恐怖片起家的。所以對於這個主創團隊,他是很熟悉,也信心滿滿。
但開場的時候他是有些失望的
哈,密室?失憶?又是這種模式。
不過變成了兩人,加一個破案的東西麼?僅此而已?
抱歉,看來林浩不再出手做編劇,這個導演和副編劇整不出來什麼好東西。安德森便在紙上大概寫下了一個詞
“重複。”
在他看來,雖然說打著全新係列的旗號,卻依舊是在林浩的《活埋》設定下麵誕生的一個東西。那下一部該抄什麼?《逃出絕命鎮》麼,看來《電鋸驚魂》係列隻有兩部。
e,他倒是忘了,密室和失憶這種設定,並不是《活埋》首創的,而且《活埋》最大的賣點還是那種壓迫感。
好在,當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他叉掉了那個詞——多線故事,帶他們認識了神秘的拚圖殺人狂,恐怖的監視者,主角們的背後故事
個個都信息量十足,隨便分析分析,都有很多的可能性。
特彆是阿曼達扮演的阿曼達,把事情推向一個美式電影裡常有的方向
“其實你有毒癮,對不對?”
阿曼達嗚咽著點頭。
“所以他才找上你嗎?”
警探又道“你覺得感激嗎?”
“他,他幫助了我。”
現場頓時一片嘩然。
yes!終於找對了,伴隨著警探和調查員們相互確認的目光,安德森確定自己在開頭之後,再一次找準了方向。
這不就是最明顯的提示宗教!tsd!不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哈,線索總算是抓住了,還不錯,但也就那樣,比較難分析罷了。
《電鋸驚魂》關注的,其實不是密室也不是失憶的部分,更多時候是心理的博弈兩個絕境中被迫要互相幫助的人,卻又被威脅者殺掉對方。
但偏偏又不是人性光輝那種,甚至在這部電影裡,林浩還有那麼些混蛋。合作,欺騙,電影已經進行了大半,按照給出的信息來看,甚至隻有差不多20分鐘。
要結尾了,應該會有個刺激性的高潮。
“細節嚴謹,要素很多,也有很刺激性的鏡頭,但如果以林浩以往的標準來看,隻是中庸之作,或者咱們寬容一點,及格”安德森正寫著,高潮果然如約而至。
賽普催促戈登殺掉亞當,而打了一個電話,結果戈登妻子和他爭鬥。
槍響,電話中斷。
戈登將手機也拋在了一邊,結果很快戈登妻子得救,賽普逃跑。再打回來,戈登卻因為將手機丟出去且腳被鎖住,無法拿到手機。
來電狂響,家人終於擊破了他的理智。
“啊!”
沒人會責怪這聲尖叫,因為戈登開始拿起鋸子鋸腿,然後掙紮著爬過去,拿起槍。
“嘭!”
亞當撲街,戈登哭泣。
可惜沒有人告訴他,監視器前麵已經沒有人,她的妻子已經得救,此刻開槍時間也過了沒什麼意義。
看到這裡,不少人都覺得差不多結束了,也在惋惜悲劇,並且以為會在戈登的哭泣中結束。可安德森畢竟是專業的,一看手表,結束還有十分鐘,怎麼都有個後續——應該是沒打死?反殺什麼的?敬茶救援
無非也就這些了。
他也沒有特彆在意。
是,如果到這裡,那隻會是一部尋常一點的驚悚片。
然而安德森不知道的是,就是這電影的最後加上片尾的這短短十分鐘,直接讓整部電鋸驚魂,成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