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裡,暗藏了線索。
原版饒曉誌導演的一個問題就是,他的水平不是那麼足以支撐起一個豐滿的故事,鏡頭也差了點,演員還不錯。但你要就用這種水平去戛納
那還是去一種關注單元吧。
所以林浩劇本上,就是改了不少的。
第一是多線敘述
原版主要就是兩條線交織出來的,而要說完整性
隻有任素汐那一條比較完整。
因此除了完善保安線,警察這邊,林浩是有補全一條線的,又額外埋了一條線的。
這三條完整的線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一環套一環,但彼此之間也有著聯係。所以最後才呈現出來邏輯嚴謹,讓人物的行為,不再隻歸於巧合。
巧合真的是劇情電影的大忌。
第一次“真巧,在這遇見你?”
第二次“可惡,居然碰巧我出來郊遊就看見他偷吃!”
第三次“天啊,這麼巧,我居然偶然在地鐵上聽醫生談論得知,他患了癌症!”
喂,不是吧?
不是說不能有,但絕對不能多。
而林浩當初編劇的難度,就是在於三條線之間相互印證,讓人物的行為邏輯可以正常得到解釋。
至於埋下的肇紅霞這條線呢
這條線探究的意味就強了很多,也解釋了一些比較劇情之外的時代背景——她這條線,貫穿整個電影,更多帶了一些社會問題的諷刺,人性,還有灰暗地帶。
林浩寫的時候就非常非常小心。
但這一條線,可能是全片最重要的一條故事的懸念就在她身上了。
因為她做的被敬茶一開始就抓住審問的人,她的背景一開始就交代,而她的行為是不可控的她做出的每一步,都在影響著這三條線。
然後第二個修改的,就是情感的事情了——《無名之輩》是部黑色喜劇,裡麵也有感人的畫麵,不多不少。
“哥哥!”
“又咋了嘛!”
屏幕上袁泉皺了一下眉,隔著門喊道“那算了,你走嘛!”
台下的眾人都沉默。
這一段,就算是劇中最多的感情豐沛的部分了。
林浩拍之前,其實非常怕一件事情
就是拍出來的效果,不自然。
因為“起承轉合”這幾個字吧,所以你很容易就知道導演在什麼時候,該上價值,上感情了。
但這件事情太可怕了。
不是說不好,但是就少了點意外
比如《流浪地球》裡,我們都知道快到結尾的時候,吳京撞過去,肯定要死的。所以結尾處漫長鋪墊之後,就到了高潮
這已經算處理的自然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導演已經告訴了你這一段是該哭的點。
就,他不太想這樣。
林浩自己做電影,自己做編劇,超級害怕這一點。他寧願讓寧浩把這些東西藏在鏡頭裡,藏在背景裡,藏在模糊的光影中,也不願意讓觀眾感覺他們被導演摁在了屏幕前
快看啊,他就要死了!
多感人!
你給我哭!
不行,堅決不允許。
第三是視聽語言的改進,第四是環境的鋪陳,第五是故事節奏
總之這部電影拍這麼久,剪這麼難,是有原因的,可以說這算是原版的一個升級吧。
至於大膽的嘗試是否讓大家買賬
林浩回過神。
那就從現場的第一批觀眾,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