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性很強的電影節。
對奧斯卡的衝獎會很有利的。
那那些好萊塢明星,不得鋪天蓋地地過來啊!
“你說的很有道理。”馬克摸著下巴。
“是吧。”
林浩看了看那邊的活動台,隻道“不過我就是一說,這剩下的東西,就要主席你自行斟酌了。”
給馬克·穆勒留下一個建議之後,林浩就上了活動台,和意大利文化部長一起搞了個“中意電影文化交流論壇”的開啟活動,持續三天,旨在促進兩國的文化互通。
國內這邊領導講了5分鐘,文化部長講了5分鐘,林浩講了3分鐘,然後搞了個剪彩。接著才宣布電影《月球》媒體場要開始了,請大家有序排隊入場。
哎喲,還記得這事呢?
媒體們被剛才的拿著剪刀剪彩的舉動搞得一愣一愣的,內心不由得吐槽。但很快也就釋懷,興高采烈地入場。
聽說這部電影裡隻有林浩一個演員。
而林浩,是個好演員。
“所以肯定不錯,而且他演這個應該就是衝著最佳男主角來的。”
“後者同意,前者倒不一定吧?你看這個導演是新導演呢。”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林這種級彆的演員,導演隻是起輔助作用,現場都是演員說了算的。所以你相信我,肯定能行。”
“好吧,你說服我了。”
話都說到這了,但實際上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宣傳,就,嗯,神神秘秘的,說是怕被劇透。保密當然這很正常,但也有一個弊端,就是挑起大家的好奇心又不能讓大家滿意,就會扣分更多。
但與之相反的,如果真能滿足了
那就會加分更多。
主創們很有信心啊。
燈光暗下的時候,不少人心中都不由自主浮現出這個念頭。
9月4日中午,萬眾矚目的電影《月球》首映。
男主角自帶回歸光環加成,劇情跌宕起伏,商業和藝術兼具,更在貢獻出男主一人分飾兩角的優秀演技後,又從克隆人這個特殊的角度探討了道德、人性、以及其他更複雜的東西。
國內的記者還好說,可國外的記者直接激動了。
他們可最喜歡這種東西了
物質生活富足之後,最喜歡討論這些東西,尤其還帶了點科幻的格。
林浩的演技早已得到行業內普遍認可,但這次的表演,又硬生生被媒體吹得拔高了一截。因為誰能想到,他一人分飾兩角是倆克隆人
這就牛筆了。
因為這種東西,才更考驗細節,畢竟是同一個人嘛。雖然沒有說那種大段的讓人頭皮發麻的鏡頭,但樸實的風格也未嘗不可。
再加上浩渺虛無的基地外景,懸念與藝術表達相結合的電影內容,收放自如的節奏就哪怕從這些上麵來講,《月球》就已經成功了。
在前麵一半,觀眾以為自己在解謎,結果到末尾,才發現前麵的隻是鋪墊。特彆是最後山姆2號對著機器人rty說,我們都是人,讓不少人覺得心裡亂成一團麻。
對人類的定義,在這個人工智能興起的時代,其實很難訴說。所以在這個新時代,結合科幻拍出來這個探討“新人性”的電影,簡直讓這一幫外國人癡迷不已。
愛了愛了!
以至於到最後掌聲雷動,國內那些記者都不好意思自謙了,也不想自謙了
媽的,《蕩寇》之前被這些傻x外國記者罵死了。但現咱們的真·大佬出手,你們還不是得跪著哭著喊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