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是你錯了呢?萬一我是真的呢?你一直告訴你自己何為真相,但你到底相信什麼,你感覺到了什麼?”
“罪惡感。”
到如今,男人終於承認“我感覺到罪惡感,梅爾。”
“不管我做了什麼,不管我多絕望,不管我多困惑,罪惡感一直在,一直提醒我事實真相”
“什麼真相”
“是我讓你懷疑現實的。”
“你把這個想法植入我的意識了?”
“噝!”
這一段的對話信息量太大。
艾倫佩吉不由渾身一顫,雞皮疙瘩刺啦啦全起來了,全身發麻。
她沒有拿到完整劇本,所以兩人嘴裡透露出的真相和之前版本在這裡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幾乎是下意識地,她問出一句“她在說什麼”
然後她就聽見,林浩道“我之所以知道cetion(奠基)可行,是因為我在她身上做過第一次實驗”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
原來,柯布把一個“這個世界不是真的”的念頭植入了梅爾的意識,而為什麼這麼做
林浩覺得是柯布因為孩子。
柯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一類男主角,他有著明顯的性格缺陷,比如自負、易怒,但貫穿整部電影的也有對他孩子的愛,兩人的對話中也反複提到這一點。
所以梅爾沉浸在美夢中,而柯布還關心著現實中的孩子。所以他選擇植入這個念頭,才能讓兩人通過死亡回到現實——當時,他和梅爾當時臥在鐵軌上,柯布道
“你在等待一輛火車”
“一輛能帶你遠走的車”
“你知道你想讓火車帶你去哪”
“你不確定”
“但沒有關係”
“那告訴我為什麼!”
梅爾大聲道“因為你會和我在一起!”
至此,所有的線索一一連上。
柯布植入的想法,讓梅爾和他回到了現實,可“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想法也留在了梅爾的腦海裡,最終釀成跳樓悲劇,可以說這就是柯布愧疚的來源——他一直在欺瞞,但實際上梅爾的死是他造成的。
回到第四層。
柯布同意留下來陪著梅爾,梅爾同意交出費舍爾。總之一番折騰後,費舍爾和阿麗瑞德妮回到了第三層,富二代看到了遺囑,痛哭流涕地相信了。
接著,大家實時了同步kick。
三層醫院被炸毀,二層電梯爆炸,一層汽車墜入水中,眾人回到一層,隻有柯布和第三層死去的齋藤留在了第四層。這才有了電影版本中,一開始年邁的兩人相見。
記憶覺醒,開槍回到現實。
任務成功,齋藤解除了柯布的通緝令,他順利回到了家,見到了一雙兒女
電影版,是以那個轉動的陀螺為結束。
但實際上回到十月的加拿大卡爾加裡,殺青結束卻是不同的畫麵當直升飛機轟隆隆從頭頂降落,諾蘭看著最後的畫麵
“ok,我想我們完成了。”
“噢噢噢!”
眾人歡呼雀躍,諾蘭也帶著笑意看著人群中的男主角。
一開始,諾蘭是猶豫要不要選擇這樣一位如此主動爭取機會的演員,哪怕林浩還比較合適。
結果拍著拍著,他就發現這個年輕中國演員很有意思。既不像米國演技派那樣以“激烈的情緒”為表現,也不像歐洲文藝派那樣“內斂又沉重”,還夾雜著一絲“文藝的憂傷”。
後期後者反而更難相處。
這些歐洲演員們他們有自己的看法,所以老是拍攝的時候和導演對剛。
而林浩則是剛好
他的表演是得到歐洲三大中的兩大認可的,所以你可以在他的表演裡看到極為豐富的成分。從內斂到張揚,從激烈到平淡,更難得的是這位男主角從來不會搶戲。
但他也不會像米國的演員那樣,在不恰當的適合散發出耀眼光芒,激烈情緒,來個什麼“碾壓全場”之類。
反倒他很擅長留白。
而且他在得知這部作品裡發揮會受限後,也沒有沮喪。相反,林浩幾乎是完全貼切地演到了極限。
這很難得。
可能是因為這貨就一直和多數演員的發展道路相反——文藝片出道,成名之後瘋狂出演商業片,各種票房大賣,然後偶爾才會刷刷獎項,但似乎也都是商業屬性並重的。
藝術和商業,在林浩眼裡似乎同樣重要。
這一點,諾蘭也深深認可。
也許可以還有下次合作
他想。
不過接下來暫時不行,他還有《蝙蝠俠》第三部。雖然有些累了,但諾蘭還是想給這個係列一個好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