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聊齋寫小說!
“回大人話,此子乃郭北縣考生顧鳴。”
有個監考官去號舍外看了一眼,便走回來稟報。
“郭北縣,顧鳴……等等,莫不是沈大人曾提起過的那個顧秀才?”
“寫西廂記的那個秀才?”
鄭瑞文點了點頭“應該就是他了,沈兄曾在本官麵前提起過此子,還贈了一本書給本官看,也就是汪大人剛才所說的西廂記。”
“難怪這小子不肯去國子監讀書,敢情是胸有成竹。”
“鄭大人,此事當稟明皇上,畢竟天顯瑞祥乃是一大奇事與幸事,如不報的話,說不定皇上反倒還會怪罪我等。”
“嗯,不如幾位大人也一起聯合上個折子。”
“沒問題!”
一眾人在外議論紛紛,號舍內,顧鳴卻已經擱筆伸懶腰了。
這時候大多數考生還在抓耳撓腮,筆都沒動,他卻已經完成了第一天的考試內容。
至於天上湧現的祥雲,他根本不知。
“鄭大人,要不要去看看此子寫的什麼文章?”
“罷了,這不符合考場規矩。本官相信,屆時憑文章一定可以找出他的卷子,屆時各位大人再來慢慢欣賞也不晚。”
“對對對,不必急在一時,讓彆的考生知道了背地裡還以為我等不公正。”
日落前,不管試卷有沒有完成,已經有專人進入棚子收卷,封存。
按照科考一向的規則,考生相關的信息皆要貼上封條,以防主考官徇私舞弊。
有時候甚至還要重新謄卷,免得筆跡泄露個人信息。
一夜無話。
第二場主要考核論、詔、誥、表等等內容。
這些,顧鳴已經做足了功課,依然還是洋洋灑灑,僅用半天時間便完成答卷。
“天啊,祥雲又出現了……”
附近一個監考官員一臉呆癡,喃喃自語。
於是乎,幾位考官又相繼湧過來,免不了又是一通感歎。
第三日考策,內容是給考生一個現實案例,讓考生結合時政答辯,包括自己的見解、如何解決等等內容。
也就是說,相當於是從一個官員的角度去解決的案例。
這也是鄉試最為關鍵的考核內容,說白了,就是看考生能否學以致用,而不僅限於理論。
到了中午時分,鄭瑞文等人不約而同走到顧鳴所在的號舍之外。
因為前兩日差不多也是這個時間出現的五彩祥雲。
結果等了許久,祥雲卻沒有出現。
“咦?難不成此子發揮失常?”
“這也能理解,文章做的再好,但對時政不通的話,這份答卷可就有點難了。”
“嗯,汪大人說的有道理。”
的確也是這樣,不少名聞天下的文豪能寫出傳世的錦繡文章,但卻不一定能考中舉人或進士。
畢竟科考乃是朝廷選拔官員最重要的方式,會做文章並不代表會做官。
號舍內,顧鳴卻在盤腿靜坐,一個字都沒寫。
並不是寫不出來,而是他心裡明白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不能前功儘棄,必須要細細斟酌。
最終挑了兩篇《古文精選集》裡的文章為基本,再綜合前世今生的人生理念,結合當前時政開始下筆書寫。
標題為朝問。
朝,不是朝代的朝,而是朝陽的朝。
構思成熟了,寫起來倒也快,半個來時辰便告大功告成。
“各位大人,五彩祥雲又出現了……”
外麵,有個同考官員似乎比考生還要激動,驚喜地指向號舍上方。
“果然出現了!”
“太好了,這是本朝之福,本朝之福啊!”
鄭瑞文激動之下竟然隱隱浸淚,衝著皇城方向連揖了幾個禮。
他一帶頭,另外幾個官員也紛紛轉身,一臉肅穆地衝著皇城方向的天空揖禮。
不知不覺,太陽西沉。
這也意味著此次鄉試正式結束。
接下來,一眾考生還得在餘杭府住上半個月左右,等待放榜之日。
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這是倍加煎熬的半個月。
可謂是度日如年。
當然也有無所謂的,此類人大致分為三種
一心態好,這次不中下次再來過。
二本來就不抱任何希望的,隻是前來湊個熱鬨,碰個運氣,考不上才正常,考上才不正常。
三自信滿滿的,抱著一種我都不中,還有誰能中?
顧鳴屬於……第四種。
雖說他誌在必得,也頗有自信,但凡事就怕萬一。
再加上能否中舉還涉及到係統人物等級提升,故而看似輕鬆,實則上內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小壓力。
馬勻與許加應二人皆屬於第一種,也就是心態較好的那一類。
畢竟二人好歹已有秀才的功名,再加上家世良好,能考中固然最好不過,算是錦上添花,實在考不中也不強求。
總之就是一種“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