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新調整了射擊諸元之後,一發炮彈剛好落在了石橋之上,一部分衝在前麵的二營官兵瞬間就被炸得七零八落,十幾個士兵慘叫著從橋上掉了下去,那原本十分堅固的條石橋麵也被轟塌了半邊。
與此同時,山田清一命聯隊中僅有的幾挺機槍守住南岸的橋頭,向正在渡河的二營官兵猛烈射擊。
孫萬飛看到自己的部隊出現了傷亡,眼睛都紅了,大吼道“二機炮連呢,二機炮連呢,快,趕緊給老子瞄準對麵的鬼子大炮,轟他娘的……”
他叫了半天,也沒有回應,原來他們剛才衝鋒的太猛了,已經把二機炮連甩在了後麵,。
士兵們都堵在了橋上,無法過河,鬼子的炮火又不斷地覆蓋,讓孫萬飛恨不得肋生雙翅飛過洋河去。
就在這時,趙誌家帶著的數百名官兵發力了,這些家夥繳獲了一門鬼子的和九一式105野炮,擺弄了片刻之後朝著鬼子正在發射的兩門三八式150野戰榴彈炮開了火,雖然沒有打中,但是讓鬼子嚇得可不輕。
山田清一現在收到了前後夾擊,已經是顧頭不顧尾了。
在趙誌家等人摸到了門道之後,終於有一發炮彈直接落在了鬼子的兩門三八式150野戰榴彈炮之間,一門炮直接被掀翻了,四個鬼子猝不及防地被壓在了沉重的炮身之下。
這邊鬼子的火炮沒有了威力,二營的官兵便高喊著“衝啊,殺啊”,向著石橋的南側猛攻。
同時,趙誌家率領著偵察大隊的官兵不住地向南岸壓過來,鬼子的空間越來越小。
看到越來越多的獨立團官兵像是潮水一般湧過來,山田清一大吼一聲“板載,板載,帝國板載,殺改改……”下一刻,他帶著警衛中隊百餘名日軍向趙誌家他們迎了上去。
趙誌家看到鬼子的炮兵雖然戰鬥力一般,但是鬥誌還是挺猛的,看到鬼子炮兵上來了,偵察大隊的士兵們立即展開了戰鬥隊形,每三人一組背靠背成“品”字形,三個人一組相互配合,在局部可以形成以少打多的局麵。
其實,這也是常淩風在獨立團普及三三製戰術中拚刺方麵的應用。
中國軍隊的缺乏重火力掩護,若是以密集隊形衝擊日軍的堅固陣地,必定產生嚴重的傷亡。因此一些指揮員便提出要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的殺傷,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具體來講,就是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
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一個戰鬥小組行動。
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戰鬥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一個總數27人的戰鬥群完全展開可以覆蓋800米寬的戰線。
這種戰術經過演化之後,放在白刃格鬥之中,也是非常的實用。
偵察大隊的這些士兵都是從各個步兵團中選出來的,戰鬥經驗極為豐富,即使是和鬼子步兵拚刺刀也遊刃有餘。
鬼子炮兵雖然勇氣可嘉,但是在拚刺戰術上跟偵察大隊差著一大截呢。
“撒絲改改!”
“板載!”
鬼子炮兵聯隊的警衛中隊向著中國軍隊發動了衝鋒,想要用刺刀一舉擊潰正麵的中國軍隊,打開突破口。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雙方還沒有接觸,偵察大隊中就出現了數十個手持各式各樣短槍的士兵,他們有的拿著盒子炮,還有從鬼子軍官手中繳獲的南部十四式王八盒子。
鬼子的警衛中隊雖然隸屬於野炮兵第5聯隊,但是裝備和訓練都是步兵性質的,他們自以為拚刺能力遠勝過中國士兵。日軍才熱衷於拚刺刀,他們認為拚刺刀是戰鬥意誌與勇氣的較量,而日軍的戰鬥意誌和勇氣要比中國人強得多。
隻要拚刺刀拚贏了麵前這夥中國人,那麼突破口就打開了。
然而,這一切都是鬼子警衛中隊的一廂情願,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麵對的是怎樣的一支部隊。
所以,當鬼子警衛中隊中隊長看到對麵的中國人竟然手持短槍之後有些發懵了,這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