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陽!
自古以來,中原大地一直是人傑地靈,繁榮昌盛之地。
古籍記載,中原有“五嶽五鎮”十座大山鎮壓氣運,流轉不息,福澤萬民,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
“五嶽五鎮”為中原名山,各有千秋,其“五嶽”在天下百姓心中地位要更勝一籌,凡遊覽過“五嶽”之人,無不讚歎香火鼎盛,景色醉人,更有“五嶽歸來不看山”的說法。
莫說“五嶽”在百姓心中地位尊崇,就連朝廷也是不敢怠慢分毫,每年撥餉銀修繕廟宇,增添宮閣,每朝每任皇帝更要祭拜,敬畏天地,唯恐漏了“國運”,折了國祚。
“五嶽”各有特點,“東嶽之雄、西嶽之險、中嶽之峻、北嶽之幽、南嶽之秀”此乃天下共識,更不要說鎮守中原大部分氣運,實乃重中之重,不得怠慢分毫。
“五鎮”雖與之齊名,可相比較而言卻多有不及,若不是當年人皇軒轅分封之時有“五鎮”一說,恐怕很難將其與五嶽並列。
“五鎮”雖比不得“五嶽”,但畢竟是人皇軒轅冊封,地理位置以及環境也稱得上福地,香火也勉強說得過去,但萬事總有一個特例,這個特例便是“南鎮稷山”。
“南鎮稷山”山不高,水不清,沒有半分人傑地靈的模樣,如果不是被封為“五鎮”之一,恐怕這座不起眼的稷山都沒有人知道。
稷山的曆史如果往人皇時代追溯,實為“七十二福地”之一,仙家眼紅之地。
如今的稷山不知何原因,除了打獵砍柴的,百姓踏青都不願意來,著實讓人瞅著可憐。
山中深處有一座小湖,因常有豺狼虎豹出沒,鮮為人知,湖畔生長著一片茂密的竹林,微風拂來,沙沙作響,竹林中坐落著一座精致竹樓,此番景色應得上“世外桃源”四字。
籬笆院中,一位滿頭白發,胡子邋遢的老頭佝僂著身子看著石桌上的棋盤沉思著,一動不動,如石化般。
“吱呀”一聲響,竹樓房門打開,一位青年緩步走了出來,青年身材修長,相貌清秀,目光如炬,看到院中老頭,微微一笑,來到近前行禮道“山神爺爺這是一直未曾離開?”
被稱作“山神爺爺”的老者聞言緩緩將身子靠在竹椅上,目光卻未離開棋盤,伸手輕捋長須。
“小娃子還不知爺爺性子?”
青年一笑,快步來到“山神爺爺”對麵坐下,伸手就要捏子下棋,看樣子是想幫忙破了這困擾“山神爺爺”許久的困局,哪曾想白子剛起,手便不聽使喚的又將其物歸原處。
“你爺爺我下了兩千年的棋,這點局麵還需要你個小娃子幫忙,要是讓人知道了,豈不笑話本神?”
山神爺爺一臉怪罪表情,青年也不當回事,笑著聳了聳肩。
眼前這位青年口中的山神爺爺是“五鎮稷山”山神,神位在身的“稷山正神”,彆管“五嶽”在百姓乃至帝王心中多麼的尊崇,就神位而言,被冷落的“稷山”與“五嶽”正經的平起平坐。
山神爺爺好棋道,奈何棋藝著實有限,青年滿打滿算跟師傅學了不足五年的棋藝,亮出一道“困局”便讓其苦思冥想半年未能破,兩千年的棋藝修行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青年名叫陳陽,半年前設下“困局”後閉關,今日剛剛出關,原本想著跟山神爺爺對弈一番,今日一看是不能如願了。
山神爺爺看著棋盤,看似尋常的隨口一問。
“小娃子當真要去那廬江?”
陳陽盯著棋盤,輕輕嗯了一聲。
山神爺爺抬眉,目光瞥了一眼青年,點了點頭道“你師父一輩子爭強好勝,‘青玄劍仙’四字倒是名頭不小,可最終不也成了一抹黃土?好在臨死之際算是想開了,遺願僅希望你一生逍遙快活。”
師父陳師吉性子孤僻驕傲,修行數百年,雖闖出了偌大名頭,卻沒有交幾個真心朋友,唯有
稷山山神早年間幫過師父,師父感恩,一直以晚輩自居,自十八年前收了陳陽為徒之後便隱居稷山,直至仙逝。
“原本我該勸你莫往廬江,徒添心障,但事後一想,去一趟也好,了卻心結方能真正的逍遙快活。”
“謝謝山神爺爺。”陳陽真心感謝道。
“何時下山?”
“明日就走!”
稷山正神點了點頭,突有所悟,興奮的捏子而下,口中卻鄭重道“師吉毀在一個‘貪’字上,小娃子莫要學你師父,記住凡事量力而行,出門在外,低低頭不丟人,實在有解不開的局,彆跟爺爺我一樣死腦筋,稷山永遠在這裡,這裡永遠是你的家,再大的風雨也撼不動稷山。”
陳陽看著山神爺爺破了局,雙目濕潤。
“小子跟山神爺爺啥時候客氣過?”
稷山正神站起身來,舒舒服服的伸了個懶腰,伸手揉了揉陳陽的腦袋,心中感慨一轉眼的功夫,當年的小娃子已經變成俊俏後生了。
“老夫這輩子一窮二白,也沒啥貴重禮物送給你,這平安符好好帶在身上。”
稷山正神將一件市麵極普通係著紅繩的平安符戴在了陳陽脖子上。
陳陽看著脖子上的平安符,感激萬分。
堂堂“五鎮稷山正神”親自製作的平安符,僅是尋常之物,其意義也足以讓當世仙道神道中人不敢小覷陳陽半分。
山神爺爺走後,陳陽走向另外一間竹舍,原本是師父陳師吉的房間,三年前師父去世後,竹舍便成了祭拜恩師之地,正廳中央擺放著恩師靈位。
師父陳師吉乃一介散修,前一百年碌碌無為,遊曆天下時到極北之地,悟得一套通玄劍法“青微玄光劍”,閉關五十年後挑戰各派劍仙高手,僅用十年便名傳天下,被讚譽為“青玄劍仙”,躋身世間一流劍仙之列,其後縱橫數百年,威名赫赫。
然而十八年前師父偶遇一上古洞府,探尋之時洞府崩潰,師父遭遇機關算計,雖僥幸逃脫卻受了難以治愈的重傷,不久後遇到了孤苦無依的兩歲孩童陳陽,見其可憐收為弟子,讓其繼承衣缽。
十餘年師父不過苟延殘喘,若無山神爺爺相助早就駕鶴西去,陳陽天賦極高,十餘年來儘得師父真傳,陳師吉仙去之時已是心滿意足。
陳陽鄭重叩首。
“師父,明日徒兒就下山了。”
???????????????????????????
五月二十七,宜遠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