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兵王之叫我魏和尚!
劉家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村落,有兩百多戶人家,一千多口人。
村子沿著一條山脈的走勢,分布在距離山腳大約兩三裡開外。
環繞村莊的,是大片的農田,菜地和果園。
數百年以來,這裡的人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式的日子。
如果不是鬼子侵華,這種樸實無華的寧靜生活,就將這麼一直延續下去。
前些日子,村裡風傳鬼子打到了豫東,甚至還有人說鬼子兵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中牟的某些地方。
但那畢竟是傳言,究竟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劉家莊的人,大多對此漠不關心,他們心裡想的是,鬼子兵再狠,總要吃飯,也就要有人給他們種地納糧。
劉家莊的土地還算肥沃,一年兩季的麥子產量不錯,交完皇糧佃租後,一家人可以勉強度日。
遇上好年景,還能略有結餘。
如果擔心戰火波及,離開這片土地,就隻能背井離鄉去討飯,還不如留在家裡,去麵對未知的將來。
在他們樸素麻木的心裡,隻要老老實實依著規矩繳納皇糧就行,至於說這糧究竟是交到誰人手裡,那就用不著他們來操心了。
退一步說,就算鬼子兵真如傳言說的那般窮凶極惡,殺人不眨眼,村裡人覺得自己最多也就是在鬼子進村的時候,跑進山溝溝裡躲一陣子,避避風頭就行。
反正那些鬼子兵再狠,也不可能長時間呆在這種窮鄉僻壤。
當然也有個彆膽小的村民動了心思,想離開這裡暫避戰火。
不過他們跟魏大勇的爹娘一般,舍不得即將來臨的夏收。
所有人都一致認為,國軍正在前線拚死抵抗,隻要能夠再撐個一旬,就可以收了地裡的麥子。
到時候,便可賣了糧食,帶著錢逃到鄭縣以南,也不至於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
事發的那天,跟以往的每一天都一樣。
完全沒有絲毫的預兆,也沒有任何來自官方的示警。
當時已是黎明時分。
農村人都是早睡早起。
劉鐵柱和父母兄長一家六口,正圍坐著吃飯,照例是窩窩頭配鹹菜和玉米稀。
父親告訴他們,吃完飯後,所有人要去菜地裡,把地裡的活乾完,過幾天好騰出手來收割麥子。
一頓飯還沒吃完,外麵開始下起了瓢潑大雨。
從屋裡往外望去,天地間白茫茫的一片,雨點在院子的泥地上濺起朵朵水花,很快就形成了小水窪。
雨聲也很大,“嘩嘩嘩”的,很多動靜都被掩蓋在這個聲音裡。
原本一家人以為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說不定剛吃完飯,雨就會停了,因此也沒放在心上。
孰料這雨,卻越下越大……
透過重重雨聲,劉鐵柱似乎聽到外麵有一些動靜,感覺有些不對勁。
他畢竟少年心性,不顧他爹的嗬斥,戴上鬥笠,光著腳丫子趟過院子裡的積水,跑到大門外一看,就見村裡的那些貓啊狗啊,像是瘋了一樣,冒雨紛紛往西南邊疾跑。
還沒等他回過神來,村頭老疙瘩的那頭水牛,撒開四蹄從他麵前狂奔而過。
把水牛看得比自家婆娘還寶貝的老疙瘩,連鬥笠蓑衣都來不及穿戴,手裡抓著半截繩子,邁著他那雙小短腿,拚命在後麵追,邊跑邊喊“彆跑!快停下!”
劉鐵柱還在猶豫著這麼大的雨,要不要上去幫忙,這要是搞得自己一身泥濘,隻怕會挨爹娘一頓臭罵。
就在他躊躇不決之際,就見隔壁三嬸家的那頭老母豬,竟然拱開了豬圈的柵欄,帶著它那一窩十幾隻小豬崽子,緊隨大水牛之後,也衝進雨幕當中,開始了勝利大逃亡。
劉鐵柱看得目瞪口呆,這雞飛狗跳的,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就在這時,遠處似乎有一陣急促的“咣咣咣”的銅鑼聲,穿透過雨幕,傳到劉鐵柱的耳朵裡。
似乎敲鑼的人,看見了極度緊迫的事物。
由於這段時間一直有鬼子兵打到豫東的消息傳來,村裡人經過幾輪商議過後,決定每天派出一人到村外放哨,地點就在離村子不到半裡地的小山坡上。
那裡搭了一間木棚,作為臨時的哨位。
劉鐵柱知道,如果放哨的人看見鬼子兵,就會立即鳴鑼示警。
眼下敲鑼聲驟然響起,莫非是鬼子進村了?
鬼子這是冒雨趕來村裡吃早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