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一迭聲應了,轉身去了後廚。
很快,老板娘用木托盤端來一份蔥燒豆腐,一份青菜,還有兩碗米飯。
嚴格來說,蔥薑蒜在佛門戒律裡,也屬於葷菜,不得食用,不過魏大勇和真遠連肉都偷偷的吃,也就不在乎這輕微的破戒了。
倒是那兩碗飯令人無語。
很小的兩個瓷碗,裡麵盛著的飯鬆鬆垮垮,魏大勇目測自己最多兩口就能吃完,若是要吃飽的話,十碗八碗都不夠看。
魏大勇忍不住問道“店家,你這飯……”
老板娘立即接道“一碗一個銅板,你們吃幾碗就收幾個銅板。”
魏大勇忍無可忍“鵝米豆腐!你看看你們這碗,一碗飯就夠吃兩口,有你們這樣做買賣的嗎?”
老板娘一臉的委屈“小師傅你有所不知,前些日子黃河決堤,非但整個豫東顆粒無收,還有大量的災民湧入鄭縣,現如今本地物價騰貴,大米小麥的價格更是翻著跟頭直線上升。不瞞你說,今兒個你還能一個銅板吃到一碗飯,再過幾日,隻怕要賣到10個銅板一碗飯,也未可知。”
原來由於豫東災情的嚴重性,這幾日鄭縣的糧食一天一個價,恐慌情緒急劇蔓延。
手頭有點餘錢的人家,都一股腦兒往家裡囤積糧食,糧商也開始囤貨惜售,推波助瀾,更加劇了糧食價格的飆漲。
連帶著這些開飯館的,也一改原來米飯敞開供應的舊例,變成了小碗供應,並按每碗計費。
魏大勇聽店家這麼一說,想想也是這個理,大災過後哪有糧價不漲的道理?
無奈之下,隻能是捏著鼻子忍著,心說這頓飯下來,沒有50個銅板恐怕打不住。
旁邊那桌食客,聽得魏大勇與店家爭執的言語,就往這方麵轉移話題。
內中一人說道“說來也是可憐,這些日子從豫東過來的災民,少說也有數萬人……”
他的朋友嗤之以鼻“數萬人?那僅僅是滯留在鄭縣的人數,如果算上流入新密、登封等周邊縣市的災民,這個數字絕對超過10萬人。”
另一個人聽到這個數字,連連搖頭“信誠,若可,你們二人都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此次洪災,涉及四省數十個縣市,聽說死了幾十萬人,災民人數怕不有幾百萬?據此推測,流入鄭縣--新密--登封這條線路的難民,少說也有幾十萬。我估摸著,流落鄭縣的災民人數,已經接近10萬人。”
這個人說得頭頭是道,最先開口的那人附和道“望升兄言之有理。我昨日在鄭縣城裡城外,看見災民人滿為患,與本地人發生諸多齷齪,更有那些宵小之輩,趁亂混水摸魚,真可謂亂象叢生。”
被稱為望升兄的那人,麵露憂色“若可賢弟所說的亂象,今時看來令人側目,但這僅僅隻是混亂的開始。假以時日,這種亂象會加劇十倍以上。”
表字“若可”的那人追問“何以見得?”
“目前多數災民身上,多多少少還有些隨身的錢財,能夠買一些吃食裹腹,而市民對於乞討者也心存惻隱,不時給予接濟。等災民的這些錢花完,並且市民的善念也被高企的物價消磨殆儘之際,隻怕鄭縣城內,到處都是一片烏煙瘴氣。”
聽了鄰桌的交談,魏大勇感到事態的確嚴重,如若處置不當,衣食無著的災民將會變成隨時爆炸的火藥桶。
可以預見的是,饑寒起盜心,為數不少的災民為了生存,可能會在城裡偷竊搶劫,甚至在城外嘯聚山林落草為寇。
豫中地區的局麵,將會因此變得動蕩不安。
鄰桌那個一直不怎麼說話,字“信誠”的人,突然插嘴說道“我看你們的消息不夠靈通。空明寺已然派出一位高僧,前來鄭縣開設法會,一來為死者超度,二來向社會各界募捐。聽說他們在空明寺舉辦佛會的同時,派出數十位大師,分赴整個豫省未受災的縣市,多方籌集善款,目的就在於用來救濟災民。”
另兩人奇道“這事我們卻不曾聽說。但不知來鄭縣的這位大師,是空明寺的哪位高僧?”
“空明寺西院長老,法號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