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至於梅家大兒,則很可憐了。
以他的名義賣掉了老爸辛辛苦苦替他掙下的這棟樓,到手110萬,事實上並不真正由他支配。
已經虎視眈眈在旁的債主,直接就收了這錢去。一分也不給他留。
當年,梅庭秋可是被幾十個債主逼債(關鍵那些債主雖多,卻不像大兒現在的債主凶狠。他們不會真把梅庭秋往絕路上逼),都從未想過要賣樓來還債啊。
結果大兒不肖,如此輕易就把屬於他的這部分“固定資產”賣掉了。
就算如此,梅家大兒欠下的巨額債務,依然遠未還清。
但賣掉了樓後,債主知道他也沒有“固定資產”可供變賣了,看守他也沒那麼緊了。
梅家大兒趁機跟老婆一起,找二弟借了幾萬塊錢,就遠走高飛,跑到“開放之都”去躲債去了。
至於在新城市新環境下的謀生之道,梅家大兒早就想過了。
其實也不用怎麼想,畢竟他技能有限。
到了“開放之都”,隻能又重操舊業,開起出租車來。
向二弟借的幾萬塊(名義上說得好聽,其實沒得還了),就是用來購買一輛運營的出租車的投資。
以此來混口飯吃。
梅家大兒和他老婆,一共育有二子一女。
女兒讀初中了。小兒子才兩、三歲,還沒錢送去讀幼兒園。
至於大兒子,已經二十出頭。早已無心讀書,出去打工了。
梅家大兒夫妻做那種地下的生意,導致欠下巨額外債,就算是被逼賣掉了110平“一線商業樓”給梁騰,得到108萬,仍然不夠償還欠債。
這對夫妻就非常果斷的,把二子一女統統托付給了他們的弟弟,也就是“梅家二少”。
還向二少“強借”了七萬塊錢,夫妻倆就跑到“開放之都”去躲債了。
拿那七萬塊的本錢,租房住,開出租車謀生。
夫妻倆的二子一女,小兒子和女兒倒也罷了,可以“賴”上梅家二少。你二少有一口飯吃,總不至於讓侄子和侄女餓死吧?
不至於讓侄子侄女凍死街頭吧?
親叔叔總不會無情至此。
但“梅家大少”的大兒子,二十幾歲了。在農村早就是適婚年齡了。
想當年梅家大少16歲就娶妻了。
大兒子要娶親,當叔叔的頂多幫襯你一些。娶老婆需要給女方大額的彩禮,還需要有房有車,還需要購置許多東西需要擺酒……這各種花費,當叔叔的能幫多少?
頂多封幾萬塊的紅包給侄子當賀儀,也就到頂了。
已經正式分了家的,叔叔不可能“送房子”給侄子結婚吧?
雖然叔叔家現在仍有許多房子,但他要留給自己的子女。不可能那麼關照侄子的。
大侄子繼承了“梅家大少”夫妻的基因,“顏值”方麵,倒是非常優秀。
然而如今這世道,女方在男方有錢的時候,跟你講“顏值”;男方沒錢的時候,跟你講“金錢”+“顏值”……
總之,大侄子“家道中落”,宛如一個“縮小版本”的曹雪芹(或者說是曹雪芹的文學形象“賈寶玉”吧),對如今適婚女子的吸引力,已經降至冰點。
“梅家大兒”夫妻,親手毀掉了由爺爺打下來的“江山”,大侄子空有“顏值”,卻連讀書都瞌睡的,又沒房沒車沒固定的高薪收入,甚至,連能夠“改變命運”的捷徑都沒有,女生們沒看得上他的也不奇怪。
按照命運的強大的尿性,估計他這輩子走的,就是一條活生生的“平凡之路”。
“梅家二少”對於大哥夫妻,也非常不滿,乃至氣憤。梅庭秋舉債建房的艱辛,當兒子的都曆曆在目。怎麼大哥就這麼輕易的,幾年間就把父親給他的遺產敗光了呢?
“梅家二少”對於自己這三個侄子侄女,倒也沒有惡感。反而覺得他仨都挺懂事的。
但“梅家二少”自己小家庭的生活壓力也非常大,給予侄子們的援助,隻能維持在極低限度。
梅庭秋的兩個女兒,各自分得60平的“一線鋪麵”(當然名義上女婿各給了幾萬塊錢梅庭秋,算是買的),一直在努力攢錢,打算蓋新房子。
她倆分得的房子,隻有一層很舊很古老的破屋。當年梅庭秋第一次建房時為了省錢,地基隻打了淺淺50公分,便蓋起這第一層房子。
這種房子誰敢往上加蓋。隻有徹底拆了重新鑽樁打基礎,重新蓋過新房子。
梅家大女兒無業,生有二子二女,她負責照顧兒女都夠了。她老公,倒是經營著一個加盟的鋁合金門窗店。日常賺到的錢,扣除夥食費,就是節省下來,準備蓋新房。
梅家小女兒在藥店賣藥,收入微薄。她嫁的老公是個縣城裡重點中學的老師,收入不算太多,但勝在穩定,假期又多。兩夫妻隻生了個兒子。不是不想多要孩子,而是老公屬於“公職”,不敢多要,否則違反了相關規定,直接要被開除掉。
兩公婆努力打“死工”,努力攢錢準備蓋新房。
因此,兩個姐姐能給予“梅家大兒”的支持,相當有限。
本來嘛,“梅家二少”有機會減輕生活壓力的。
他結婚較晚,找對象時,在重點初中當老師的二姐夫,說要幫他介紹一個女同事。
梅家二少也去跟那位重點初中的女老師見了麵。也就是俗稱的“相親”。
結果,女老師挺滿意“梅家二少”的家境,對他還算過得去的外貌條件,也表示了認可。但“梅家二少”對她卻一點都不感冒啊。關鍵還是女老師長得一副“慘不忍睹”的尊容。二少想著如果娶回家當妻子,天天對著這張臉,恐怕連飯都吃不下了……
為了防止日後因為“厭食”而“英年早逝”,二少毅然決然的拒絕跟這女老師談對象。
他後來娶的老婆,是他自己找的。
結婚之前,女方在影樓工作的。結婚後辭了工,就再也不去找工作了。
當時梅家老爺子梅庭秋雖然剛逝世不久,但他家的新房早蓋好了。欠債也還清了。而梅家大少夫妻,正是賺錢賺得風生水起之際,梅家二少自己掏錢經營著一家電腦維修店,也可以稱之為“小老板”。
所以,窮苦人家出身的女老師,感覺嫁給梅家二少就像“嫁入豪門”。
嫁人後不再工作。這不也是“豪門媳婦”的標配待遇嗎?
當時她隻生了一胎女兒。因為是剖的,第二胎男孩,是在未來四年之後才降生的。
女兒降生之後,就檢出“先心病”,花了近3萬塊做了手術。但身體仍弱——當母親的,更有理由不外出工作了。她需要在家全天候照顧女兒。
似乎也說得過去。
從此她就當了家庭主婦。當習慣後,再也無心找工作了。
其實從一開始結婚的時候,就有了兆頭的了,“梅家二少”娶的絕對不會是個節儉的女人。
怎麼說呢?
從二少的那場婚禮就可以看得出端倪來了。當時梅家的人都希望按照這邊傳統,在家裡擺酒大宴親朋。
反正家裡有足夠的地盤,又有足夠的人手。
一般城裡人沒辦法選擇在家裡擺喜酒,而是了酒店訂製,那是由於城裡購買的隻是商品房,哪裡有地方擺呢?
而梅家在鎮上擁有好幾層樓的房子,小有資產,活得完全像個城裡人了。
但骨子裡他家仍保留著當年“村裡”剛分下土地時,農村人的思維及習慣。也就是說,“梅家人”一致認為擺喜酒這東西應該在家裡擺。多麼熱鬨啊。
好吧。說最真實的理由——
在家裡擺酒,可以節省很多錢啊。
梅家親戚朋友多,加上女方據說結婚那天要包個“大巴”來的,來白吃白玩的“生親”也要預定15桌左右。如此一來,梅家二少的婚禮至少預計需要90桌,才搞得定。
這90桌酒席,在自家擺酒,成本撐死了也不過是350塊一桌,90桌總共就是31500塊。去酒店,最便宜的一桌酒也得850塊了,90桌那就是76500塊。(這是“久集鎮”上的酒席行情。家就在“久集鎮”,也不可能跑到彆的什麼地方去訂酒席吧)。
但二少娶的老婆,不僅堅持要在酒店擺婚宴酒席,還堅持要在鎮上檔次最高的4星級的鴻運酒店擺酒。
這就把每桌酒席的價格推高到了1100塊(在後世這種價格當然不算什麼,但在當年就是天價了)。
單單酒席的支出99000塊。
本來嘛,梅家收取擺酒席的紅包,雖然無法回本,但至少可以回一半本錢,等於自己“損失”一半的錢。被二少的老婆這樣一攪和,隻能收回五分之一的酒席錢(親朋們總不會因為你在高檔酒店擺酒,就把吃喜酒的紅包又封厚一些)。
就因為那女人的堅持,辦婚宴酒席,多浪費了7萬多。
梅家二少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後來,梅家鬨出了大少欠下巨額債務,被追債的逼得“苦不堪言”。乾脆變賣掉了屬於他的那部分房地產給梁騰。
大兒兩公婆,就丟下三個子女給“梅家二少”,自己逃往“開放之都”。
“梅家二少”需要養老婆,養身體不好的女兒。因為他的嶽父大人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家裡實在窮困,連每月的“透析”費用,都必須指望女婿了。
這關係著“救命”的費用,“梅家二少”咬咬牙,每月也得固定的給嶽父打600塊錢。
二少現在每年的鋪租收入,也就是3萬塊。這三萬塊每年得打7000左右給嶽父家(後來嶽父家購買了新農合的醫保,醫療費一部分報銷,梅家二少支持嶽家的費用才減了一半)。
剩下兩萬多塊錢,要養老婆女兒,還要養三個侄子侄女。他母親仍健在,也要養活。
因為生意慘淡,二少經營的“電腦維修店”早關門了(按照他老婆的玩笑說法,這維修店幾乎沒啥收入,感覺就是為了找對象騙個老婆,需要比較體麵身份,才開的店)。
如今二少全家隻靠那些租金收入,來維持日常的生活開銷。
過得艱難無比。
還有個頭痛的事屬於大哥的那份“一線樓房”,如今賣掉給了梁騰。當年老爸梅庭秋蓋房時,是把“大兒”和“二少”這兩份家產視為一個“整體”,以此來設計圖紙,再找人一古腦來蓋的4層樓房。
因為鋪麵這一麵,隻有十多米的寬度,導致200多近300平的地皮,縱深就有30米了。
儘管是三麵光的地皮。但房背後緊挨著鄰居家的平房,沒設有通道。日後鄰居家蓋起了樓房之後,這地塊,就隻剩下前麵和側麵這“兩麵光”了。
梅庭秋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曾經試圖跟後麵這家鄰居商量是不是兩家在相接的位置,各縮回15米,留出一條3米的通道。
有這三米巷子,既可以開個“後門”,出入方便。還可以在屋背後“采光”,讓房子蓋好之後,住得更舒服。
鄰居全家人斟酌之後,卻覺得不劃算。
為了屋後的采光,縮回15米,那可是10多米的寬度啊,這縮少15米的麵積,就相當於舍掉了近20平的地皮,用來采光(如果蓋個五層樓,那就總共減少了上百平方的麵積啊)。
梅家地皮近300平米,少掉20個平方不心痛。但鄰居家寬度跟他家差不多,但不到十米的深度,也就是隻有100多平的地皮麵積,少了這近20平,麵積瞬間縮水五分之一。感覺大大的不劃算。
再說了,采光不足是你梅家地塊太深了才會遇到的問題。
像鄰居家十米不到的縱深,挺好設計戶型圖紙的。
完全沒必要在屋後開“通道”,開“後門”。
梅家無奈。隻得在地皮蓋起的樓房中間,開了20幾平方的“大天井”,用來采光。
當然,這“大天井”是從第二層才開始弄。一層因為考慮到要出租,所以全部擔空了。
等到後來梅庭秋不在了。他兩個兒子開始分家,各過各的。
大哥要了110平的那一份,可以在正麵和側麵采光(在鄰居家如今尚未建房的情況下,屋後也可以采光),戶型設計得就相當理想。
而那個在房屋中間開辟的“采光井”,占用的全都是“梅家二少”分到的這130平地皮蓋的樓房。
這份房產,扣除掉采光的20多平之後,真正實用麵積,其實還要比大哥分到的110平略少。
這並非梅庭秋老爺子“神機妙算”,能料到兩兄弟終有一日要分家,所以把沒有“天井”的作一份,給他比較偏愛的大兒。有“天井”的又做一份,給二兒。
那是因為,大兒後來分到的這份房產,側麵都可以開窗采光。屋內設計“采光天井”,自然朝著另外那一份房子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