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呂父很偶爾的投資了“魔都”的房地產,在未來短短數年間,單單是房地產的升值部分,就超出了他工作幾十年積累的財富。
而且不止超了一倍兩倍,超了幾十倍之多。
等到呂父真正辦理完退休手續之後,他手頭的固定資產(主要還是那棟樓),已經在幾年間暴漲了好多倍價格。
再說了,他那是一線的鋪麵樓啊,房價暴漲,不僅僅心裡暗爽而已,他還每個月都有不菲的鋪租及房租收入哩。
短短幾年時間,呂父就漲了2次租金了。但仍然沒有嚇退租戶。
單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魔都”的房地產業發展迅猛。
可惜,經濟方麵的可喜形勢,卻改變不了兒子在婚姻方麵的窘境。
兒子出來工作差不多有17個年頭了吧。24歲三本民辦大學畢業,一開始時有點心高氣傲,自己做生意也不願打公家工。
就因為仗著有個在工商部門當負責人的老爸,兒子利用這人脈資源也頗有收獲。
他在讀本地的大學期間,就曾經幫一所鄉鎮的小學組建過“電腦室”,成功推銷掉了60台二手電腦。
那個小學的校長跟呂父相熟,一口氣進了60台電腦,校長也得了不少“提成”。二手電腦外觀看起來很新,而價格卻相當便宜。這使得其中的“利潤”非常可觀。
做成那一單生意,呂浩子也是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從此,他就自認為自己屬於商業上的奇才。對做生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可惜,像這種單單靠“人脈”來找客源的生意,其實挺難長期維持。
24歲大學畢業後,呂浩子自己單乾,足足做了八年的生意。
這8年間,他換了幾個生意項目。
比如,跑到老家的“深山老林”中投資“機製炭”項目。
所謂“機製炭”,就是那種用機器壓製而成的、尺寸標準統一的炭。
這種“機製炭”,比起普通農家小工作坊燒出來的木炭,“賣相”是它最大的優勢。
其次,普通的木炭燒起來,有時候會出煙,而“機製炭”卻基本上能做到無煙。
普通木炭有煙,那是因為農家伐取林木,來直接煉製成炭,然後出售。直接砍伐的樹木,肯定有“樹結”,農家不可能把“樹結”剔除掉,再燒成炭。那得耗費多大的人工啊。但就因為有“樹結”存在,這些炭在用來引火之際,燒到“樹結”位置時,就會燒出很多煙。
隻不過,普通農家燒製的木炭,售價相對便宜,也不愁賣不掉。
“機製炭”呢,它有一個用機器壓製、裁切的環節,因此不需要太完整的木料“加工”。
就用一些邊邊角角的碎木頭,都可以通過大型的機械設備,壓製成一塊塊標準尺寸的木塊。然後再把這些“木塊”送入特製的土製“炭窯”內,燒製成炭。
因為機器壓製而成,也不必擔心壓製的木塊會鬆散。
由於一切都是機器設備完成,土製“炭窯”一次煉製的“機製炭”數量,又極為可觀。出來的炭屬於“無煙炭”,還用紙箱一箱箱打包好,模樣看起來都挺上檔次的。
“機製炭”的定價,自然遠高於普通木炭。
但這也沒啥,普通的木炭一般就是賣給還在“燒煤”的普通人家,用作“煤爐”引火之用。而“機製炭”呢,則是專門供應給擺“燒烤夜市”的個體戶使用。有時候普通人家的年輕人想吃“燒烤”了,也會購買這些“機製炭”。
呂浩子從事這種“機製炭”批發生意,投入挺大的。
首先,一台壓製標準尺寸木塊的“機械設備”,就得小20萬。還有建設燒炭的“大型土窯”,一建好幾個,每個都要錢。
還得配備足夠的人手。人工錢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至於請“紙箱廠”幫印刷“裝炭”的紙箱,也算作成本投入。
一開始還沒有開拓足夠的客源,就投入了諸多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
“工人”請的都是老家那邊的親戚朋友,要人有人,要技術卻沒技術,一開始,“炭窯”的火力掌握得不恰到好處,不是燒得過火,就是沒燒到火候。
也不記得浪費了多少窯“機製木塊”了,才逐漸的掌握的技巧,燒出合格的“機製木炭”來。
然而,這種“機製炭”的生產,說老實話,屬於比較的高汙染的產業。在環保部門的那一關,是挺難通過的。
呂浩子要辦廠,隻能選擇把廠址設到“深山老林”之中,彆說市區,就連圩鎮都遠離。
饒是如此,環保部門也不可能不知道有你這大汙染廠子的。為啥它們消息靈通?主要還是農村裡就是多犯“紅眼病”的人,會悄悄進行舉報。
不過呢,既然你呂老板已經“識趣”的把廠子搬到了深山老林中,又有個在區裡當工商部門負責人的老爹,當地的環保部門的人員,對他這“機製炭廠”,當然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呂浩子也會做人。每次環保部門的人向他“通報”村裡某某某又舉報你的廠了……之類消息,呂老板就得“識趣”的拿錢,來“感謝”環保部門的哥們。
這種事時有發生。累積起來,花費也是不小。
放說回來,假如呂浩子的“機製炭”銷量好的話,這一切花銷,都可以算入“成本”中,巨大的利潤完全可以衝抵。還有可觀的贏利。
然而,呂浩子並沒有什麼固定的銷量渠道。
這種“機製炭”都是夜市中的“燒烤攤檔”用的多。
而像呂父的人脈影響所及,基本上都不賣“機製炭”的。這等於白白浪費了父輩幾十年積累下來的人脈。用不上啊。
呂浩子的“機製炭廠”,比起同行人士,毫無優勢可言。
照樣是在爭搶那原本就基本固定的市場份額。
弄到最後,生產“機製炭”的小廠太多了,大家要生存,隻能打起“價格戰”。這等於開啟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糟糕先例。
銷路越窄越降價,越降價,市場競爭越激烈。
搞到最後,“機製炭”的售價,都壓到幾乎是“成本價”拋售了。
而這個過程中,呂浩子請的幾十號的人工,不管生意好壞,月月都得支付工資。畢竟都是親戚朋友來著,呂浩子要臉啊,豈能賴掉人家的辛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