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相公!
黃昏時分,太極殿中,燈火搖曳,緊閉的門窗和厚厚的幔帳,將寒風隔絕在外。
與尋常時候不同,今夜的太極殿顯得十分冷清,不單沒有為國操勞的內臣,也沒有太多服侍的宮人,甚至沒有議論說話的聲音,隻有李世民端坐龍榻之上,太子和長孫無忌分坐兩旁,三人齊齊看向垂首跪坐的長襄,心中各有打算。
歎一口氣,李世民這就打破沉默,輕聲道“吐蕃大相今晨來報,他們讚普執意要迎娶帝女,不惜一切代價。紀顏那小子,還是欠些火候。”
他這話不像是說給長襄聽的,眼睛卻一直看著長襄,就聽她柔聲道“啟稟父皇,這原本是既定之事,女兒也早已做好了準備,不知女兒該何時啟程,去往吐蕃?”
這麼乖巧,這麼懂事的女兒,就叫李世民眼眶一紅,道“長襄……你真不改主意了麼?”
長襄溫和點頭,道“能為父皇分憂,乃是女兒的榮幸,無論身在何處,長襄永遠是父皇的女兒!”
這一番話就叫李世民歎氣,卻讓太子李承乾喜上眉梢,讚道“妹妹為家國天下,舍小我而得大我,真不愧是大唐公主的典範,天下女子的楷模!”
“住口!”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同時開口嗬斥,嚇得李承乾差點翻倒過去,就不知道為什麼父親和舅舅會嗬斥自己,一時間既委屈,又害怕,低著頭不敢說話。
這就是他未曾把握到和親之事的內核,滿以為妹妹出嫁就能保證大唐和吐蕃萬世友好,等自己當了皇帝就能坐享太平,這才一味歡喜,口不擇言。
要是他說點家常話,扯兩句舍不得妹妹之類的,李世民雖然打心底裡不信,卻也不至於嗬斥他,便是“大唐公主的典範”這一句,隱含著公主都要去和親的意思,深深刺痛了李世民,才叫他忍不住要罵醒這個傻兒子。長孫無忌也是這般考慮,為著保護外甥,不讓他再亂說話。
長襄對這幾個人的往來毫不感興趣,隻靜靜坐在原地,心中什麼都沒有想,似乎思維已經從身軀中離開,留在原地的不過是一個名叫“長襄”的軀殼罷了。
這半個多月來,李世民比祿東讚都急著得到吐蕃讚普的消息,就希望祿東讚被紀顏說動之後,鬆讚乾布能做出些許讓步。故而這段時間他都默許紀顏往宮裡送各種天南海北的稀奇物事,名以上是獻給自己,其實都是送去了長襄宮裡,就為討她的歡心。
然而長襄與芷然不同,原本不是俗物所能打動的,又是很有氣節,一應拒絕了紀顏的心意,就一心一意等著下嫁吐蕃,再不存著分毫雜念,這段時間都是心無旁騖的狀態,也是通過拒絕思考來逃避眼前的許多紛擾。
這就叫李世民心疼,愈發不舍得她下嫁。然而今天一早,祿東讚請求私底下拜見,說是吐蕃的回文已到,請李世民儘快準備出嫁公主,就叫他徹底失去了希望,不得不接受現實,這才宣召了長襄來,叫她的哥哥和舅舅陪著,一家人最後再見一麵。
長孫無忌瞧著長襄,心中百感交集,眼前這個侄女,原是最像她妹妹長孫皇後的,從感情上說,他也舍不得將她嫁去苦寒之地。然而公主再怎麼高貴,始終要嫁給臣子,太子卻總有一天,會登上皇帝的尊位,才叫他不得不選擇,為了侄子犧牲侄女,一切都視為太子的將來鋪路。
心想著,長孫無忌才緩緩開口,道“吐蕃那邊,按著魏征的刁難,已經做好了諸多準備,量他們不敢怠慢大唐公主。隻是始終兩國不同,到了那邊若有不便之處,你一定要跟陛下,跟舅舅說,記住,無論在哪裡,你都是陛下的女兒,是我的侄女,更是大唐的公主。”
這話就體貼許多,長襄也溫柔回道“多謝舅舅關心,長襄謹記在心。啟稟父皇,女兒還有一事相求,請父皇務必恩準!”
李世民一愣,就是這女兒從來不向自己求取什麼,這會兒這麼說,隻怕還有心願,就抱著愧疚和不舍,深深道“無論什麼要求,我都答應你!”
長襄聞言,深深一拜,道“女兒求父皇,和親之事,不宜昭告天下,不宜大張旗鼓,不宜驚動百姓,不宜……不宜叫新豐候知道!求父皇恩準,然女兒悄悄嫁去吐蕃就是,就當……就當女兒不存在吧!”
李世民渾身一震,這就顫抖著站起身來,踉蹌著走到長襄麵前,蹲下身去,捧起她的臉,看著她的眼睛,喟然歎道“你這又是何苦?”
李承乾聞言接口,順著他爹的話說道“就是!妹妹乃是大唐公主,出嫁自要轟轟烈烈,尋常百姓嫁娶還有個吹拉彈唱,又怎能讓你悄悄就嫁出去了?依我看,準備它半個月,叫禮部和太常寺——舅舅你拉我乾什麼?”
長孫無忌何止是拉李承乾,這會兒恨不得把他嘴給縫上,就是他沒說一句,李世民的身子就多一分顫抖,要是再不拉住他,恐怕他就要被親爹一腳踹翻在當場。
李世民隻當什麼都沒聽見,就看著長襄心中一陣悲憫,知道她這些要求,不是為了她自己,而是為了她的父皇,為了他李世民!
上天為什麼要給自己這麼懂事的女兒,又為什麼要殘忍將她奪走?
不昭告天下,百姓就不會知道公主和親,民間就不會議論李世民向番邦屈服,出賣自己的女兒。曆來和親,和親公主都能得萬世美名,皇帝卻不得不背負些議論,長襄這麼要求,就是舍棄自己的名聲,保全李世民的名聲,到了這個時候,她還要為父親考慮,就真不是一般的忠孝節義了。
此舉還有另外一個目的,李世民也心知肚明,就是為了瞞住紀顏,免得他衝動做出傻事,始終那小子不同尋常,一旦發起瘋來,就要有損皇室的體麵。
於是,長襄將告彆的機會也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