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相公!
古來行軍打仗,難免各立山頭,特彆是幾位猛將聚在一處,各自都憋著一股子勁兒,難免明爭暗鬥,誰也不願服誰。
可是現在的情況,已經不是他們較勁的時候,再不想辦法撤回大唐境內,彆說是一般的兵丁,就是皇帝李世民的生命,都已經危在旦夕。故而長孫無忌一開口,眾人也就都點頭,紛紛借出自己麾下的精兵,合計萬餘人,交給長孫無忌調配。
長孫無忌又跟紀顏借走了工部的一眾兵將,指揮著兵丁們就地取材,砍伐周遭山頭的樹木,填入沼澤之中,硬要鋪出一條路來。
這工程無比浩大,幾十裡的沼澤可不是一兩棵樹就能填滿,即便是大唐的兵丁拚儘全力,也足足花了七天時間才開出一條道來,這期間寒冬降臨,凍死的人員馬匹不計其數。
原本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未能攻入平壤城,可摧毀地方軍事力量,掠奪高句麗諸多人口和牲畜,算起來也算是有些功績,損失也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可如今嚴冬降臨,凍死兵馬,就叫大唐的損失瞬間擴大了許多,令李世民精神愈發萎靡。
北國的寒冬,不是中原人所能想象,一旦天地冰封,穿著棉襖都可能被凍死。高句麗的老百姓一到冬天,便是接連幾個月不出門,窩在家裡與嚴寒抵抗,才顯出這冬天的厲害。
大唐的軍隊是四月份出征,正是風和日麗,豔陽高照的時候,穿著甲胄都滿身大汗,很多軍士恨不得光著膀子;如今這般天氣,就不是他們所能預料到的。即便工部想儘了一切辦法,一時半會兒間也變不出幾萬件足以禦寒的棉衣來。
紀顏他們倒是還好,始終有些武藝在身,刀槍不入做不到,寒暑不侵倒還可以,這便也出了一份力,領著手下眾人給長孫無忌幫忙,多虧了一眾奇人異士,才保證了那條道路儘早鋪成,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十月二十一日,大軍總算是順利通過了潼關,彼時李世民的病情已經傳回後方,驚動了太子李治親自來接駕,眼瞧著步攆上的父皇半睡半醒,疲憊模樣,李治也是忍不住哭出聲來,快步上前陪在李世民的身邊。
李世民不愧是一代英豪,聽聞李治的哭喊就強撐著睜開了眼睛,斥道“堂堂太子,哭奔而來,叫人瞧見,成何體統?朕沒事,承新豐候吉言,朕這把老骨頭,應該還能再撐些日子!”
李治遭了父親的訓斥,一瞬間卻露出了笑容,才知道父皇還能訓斥自己,自然身子沒有大礙,倒不像朝臣們暗中流傳的那般,已經病危將死。
紀顏在一旁瞧著,卻是十分無奈,才是最後這一段時間,李世民身上的惡瘡的確十分嚴重,導致他幾次陷入高燒昏迷,隻是張太醫服侍得好,才撐到今日。這其中,還有紀顏的莫大功勞。
為著保住李世民的性命,紀顏用現有的鐵器造了一套蒸餾設備出來,雖然粗糙,但勉強能用,這才靠著這套蒸餾器,從黃酒中提取了相對較純的酒精出來,日日以熱酒清洗創麵,才勉強遏製了惡瘡擴大,也阻止了感染的進一步發生。
再加上天寒地凍,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寒冷對李世民的病痛,有極大的緩解作用。等到大軍渡過潼關的時候,李世民其實已經從重病中恢複,處於療養階段,最凶險的時候已經過去,李治自然會覺得文官們小題大做。
這些事情,除了李世民本人,隻有張太醫和紀顏知道,為著穩定軍心,並不曾泄露給任何人曉得。文官們認為李世民病危的那個晚上,紀顏和張太醫正忙著給他清理創口,彼時他已經陷入昏迷,說是病危,其實也不為過。
無論如何,攻伐高句麗的戰爭算是順利收場,大唐沒有討到多少便宜,高句麗和不曾落得什麼好處,細究起來,其實大唐還是占了上風,皆因為天時不正,又遇上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帥才楊萬春,這才未儘全功。
李世民的雄心壯誌被這一場戰爭挫傷,已經曉得自己不可能徹底征服高句麗,畢竟這樣的親征可一不可再二,持續大規模的戰爭遲早會動搖國本,隋朝的滅亡也與隋煬帝多次掀起兵禍有關,李世民自己吸取教訓,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大軍浩浩蕩蕩回到了幽州,滿朝文武齊聚在一處,盤算高句麗之戰的得失。
李世民此時身體已經大好,恢複了往日的威風,端坐在龍榻之上,歎道“朕此番親征高句麗,未儘全功,眾將官都已經拚儘全力,軍士們亦悍不畏死,一切皆因朕考慮不周,用兵不善,罪在朕,不在列位臣工。”
此言一出,眾人齊齊拜倒,才聽長孫無忌道“陛下雖為將高句麗亡國滅種,可確實動搖了其國本,高句麗延綿六百餘載的國祚,如今算是走到了頭,便是陛下之功,何罪之有?”
這一來,就是將李世民親征的得失定下了論調,彆的大臣再怎麼議論,也隻能順著長孫無忌的方向去說。始終李世民是大唐實質上的開國皇帝,大唐如今的疆域大半都是他打下來,若是他被高句麗一個小國所擊退,就會對大唐的聲威造成莫大的損失。
借口就像是腳底下的沙,有心去找,總能找到許多。眾人議論著因果得失,不知怎麼地就說到了靺羯人的背叛上,有此延伸,就有戍邊的武官參奏道“啟奏陛下!數日前,薛延陀真珠大可汗曾有異動,遭我大軍鎮壓,周遭小國頻頻背叛,陛下不可不防!”
這話就叫李世民神情一凝,道“真珠可汗能活到現在,已經是我大唐天恩浩蕩,薛延陀不過是突厥殘部,手下敗將罷了!著兵部查明此事,細細報來,一旦落實真珠可汗背叛,朕就要叫他知道背叛者的下場!”
怒吼回蕩在宮殿中,紀顏低頭一歎氣,心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來又有一場兵禍,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