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章 不想打灰的羅斯村民不是好戰士_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 130章 不想打灰的羅斯村民不是好戰士

130章 不想打灰的羅斯村民不是好戰士(1 / 1)

開春之後,熊頭村的村民就被集合起來,到河汊口工作。

村落的位置,在第聶伯河下遊的東岸,一處支流邊。幾條小河在這裡彙聚,讓這條支流的水量一下膨脹起來。

這些河流,之前也都沒有固定的名字,因為這裡就沒有常駐的居民點。河水彙聚之後,在低窪的土地上四處橫流,形成了巨大的淺灘和沼澤,實際上不太適合居住,當地人也沒有改造的能力,因此一直丟在那裡。

在最大的這條支流,和其中一條小河彙聚的地方,有一座稍高的小山包,山包上麵的土壤也很肥沃,而且乾燥了很多,理論上倒是可以定居了。但這裡過於荒蕪,所以還是沒什麼人會過來。

這個地方,距離東北方向最近的鎮子波爾塔瓦,也有上百公裡的距離。至於周圍地區,其他在曆史上有點名氣的城市,如今都遠沒有誕生——東北的哈爾科夫已經算曆史悠久的重鎮了,但是依然得到17世紀中後期才出現,還有二百多年呢。東南方向,頓巴斯礦區的一係列城市,乾脆得到19世紀後期才成型。

如今,這片大地,就真的隻是一片地廣人稀的無主之地。得往北走到庫爾斯克,才能找到距離最近的成建製羅斯人國家,但那邊的波雅爾們,都懶得跑到這邊來征糧。而自從庫爾斯克公國被蒙古大軍摧毀之後,這鬼地方就連名義上,都徹底沒人管了。

當然,這塊無主之地也不是完全空白,上麵還散布著各種無主之人。

順著村口的大河往西南方向,大半天的時間,就能進入第聶伯河。向北方上遊航行三天,河西岸就是切爾卡瑟;向南方下遊航行一天多,河東岸就是紮波羅熱。這些地方,以往都是著名的匪窩。不管是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還是金帳的汗王,都根本管不住這些人。

幾十年前,波爾塔瓦的修道院派人來這裡勘察過。一名叫尼克洛夫的修道士率領幾名隨從,發現了這座小山包,認為這裡地方不錯,就向修道院打報告,認為在下次輪耕的時候,可以派一些修道院屬民過來,到這裡耕作。

然而,信送走之後,他們就和修道院失去了聯係。不過那個年代,這種事情其實很常見——外出開拓的工作,和冒險差不多。不少開拓者的結局,都是死亡或者失蹤,所以修道院都習以為常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第二年,一名和修道院關係友善的匪幫頭領,在切爾卡瑟的奴隸市場發現了尼克洛夫的助手,把他贖了回來。眾人才知道,他們小隊遭到了匪徒的襲擊,尼克洛夫本人當場殉教,幾名隨從都被掠走,不知道賣到哪裡去了。全靠這個人運氣好,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沒有和其他眾多探索隊一樣,連個結局都沒有。

而且,這個地方,也至少有了個檔案了。

羅馬人來之後,修道院也被教會收編,他們的各種檔案記錄,讓羅馬官府得到了一些當地信息,包括這個故紙堆裡出現過一次、看起來條件還可以的高地。

在按照記錄,重新發現這裡之後,官府認為,此地位置比較重要,可以作為今後進一步經營的立足點,因此,就開始在這裡大張旗鼓地行動起來。

兩個營帳隊,二十多人的羅馬士兵來到了這裡。他們的十夫長楊大衛,擔任這個營地的指揮職責。至於這裡的村民,都是臨時招募過來的。

羅斯大地的冬天很難熬,每年都有一些聚落,會在嚴寒、饑餓乃至野獸和匪徒襲擊中消失。這些年來,羅馬人沿著第聶伯河北上開墾,不斷招收遊民。很多日子過不下去的人,就去投奔他們。

今年,羅馬還調整了政策,從南方運來大批糧食和設備,加大了招收流民的力度。很多原本可能餓死的人,因此活了過來,並在官府的統一分配下,前往各個定居地。村裡大部分人,都是這麼搬過來的。

不少村民都有各種各樣的、性格上的毛病,比如有些人不太擅長和其他人交際,有些人則過於擅長和其他人交際,因此時不時就會發生衝突——而且,所有人都很懶惰。

但儘管如此,這些人也是對於羅馬最忠誠的一批當地人,碰到事情的時候,大夥是真的上。

這次遷徙來的地方,屬於這一批移民裡,最偏遠也最危險的地區之一了。然而,這裡的地理位置,又確實重要。為此,官府甚至特意說明,是要招募人加入軍團,到這裡參加軍事任務,而不是之前那種簡單的安置定居。到這裡,必須服從紀律,聽從統一指揮,出現危險也不能退縮。但是,依然有眾多人爭相報名,最後才選出了這二百多號人。

考慮到羅斯人村莊的普遍規模,在這片大地,他們村已經可以叫鎮子了。不過羅馬人還是習慣他們那個劃分方法,所以還是把聚落稱為村。

至於熊頭這個名字,則是村裡人自己起的。

按照文卷的記錄,這個山頭應該叫尼克洛夫崗,附近地區也以此命名。但這個名字寫成漢字太長了,每次寫公文都很費事兒,因此羅馬駐軍不太喜歡這個稱呼。而這裡是兩條河交彙處,所以大家都簡稱為“交河”。

但村民不太理解這個漢語詞,叫起來感覺也怪怪的。後來去砍樹的時候,有人發現,兩條河圍起來的這片地方,從山上往下看,形狀像是個野豬頭,因此認為這裡應該叫“豬頭村”。但大部分村民都覺得這個名字太難聽,就給改成了“熊頭村”。村口下麵那條大河,叫“大熊河”;另一條小一點的支流,叫“小熊河”。這麼過了幾個月,這個俗稱就已經形成了習慣,也就沿用下來了。

村子建立起來之後,這裡還設立了對應的教區,建起了一座小教堂,一位名叫亞曆山大的教士,被任命為堂區的神父,也帶著幾位助手,在這裡駐紮。

亞曆山大神父就來自之前探索過這裡的修道院。因為有點淵源,所以官府給他們修道院下了命令,讓他們派出代表,來這邊履職。

不過,據喜歡閒聊的村民說,亞曆山大神父和修道院其他人,關係很一般。來這邊,屬於是被排擠過來的。裡頭的事情,似乎很複雜,大家也搞不太懂。

當然,這其實也算不上太奇怪的事情。

在羅斯大地,修道院在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武裝殖民據點。教士們一方麵借助信仰組織起來,並且用他們有限的文化知識,給更沒文化的地方貴族和匪幫首領——這倆很多時候是同一批人——提供谘詢和幫助;另一方麵,麵對混亂的局勢,修道院也得有自己的力量,還得在各路匪幫之間縱橫捭闔,才能保存自己。

所以,基輔教會下屬的各個教區和修道院,相比其他地方的同行們,獨立性都相當強:紫帳汗國的教會就是官府的一個部門;西歐各地的教會雖然也深度參與地方利益,經常為此和羅馬鬨起來,但整個係統依然很完整,遇到大事,還是可以保持步調一致的。

而在羅斯大地,這些修道院和教堂,可能也就剩名義上的歸屬關係了。要麼被當地王公和貴族掌控,要麼乾脆誰都不聽,自己就是個獨立勢力。

修道院對於教會本身是如此,修道院內部自然也容易發生分裂。尤其這些年,教會內部其實很動蕩。因為羅馬的北進、東進,原有的勢力平衡被迅速打破;拜上帝教那種……彆具一格的教義,也對當地教會造成了很大衝擊。

相比於其他地方,羅斯地區的教會本來就有點“異端”。教會傳統裡,保留了大量原始宗教色彩,而且各地的差彆還挺大。

這幾十年來,有些人組織上接受了紫帳汗國,教義上保留自己的意見;有些人組織上隻認可基輔教會,教義上卻認可紫帳汗國的一些說法;還有些連基輔都不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大區,但為了獲得支持,又承認羅馬國教……

這一大堆選項,互相排列組合,產生了一大堆分支。再加上這片大地一向地廣人稀,相互交流和進行實際管轄的難度很大,導致羅斯教會一向有自己尋思的傳統,各種思潮千奇百怪。因此,無論誰都難以進行統合。哪怕是修道院內部,亞曆山大神父和其他人因為各種原因不合,也沒有什麼太奇怪的。

當然,這和村民也沒有太多關係。實際上,村裡人都很忙,天天被他攆著到處乾活,甚至都沒有多少閒暇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一到天亮,包括楊士官、亞曆山大神父在內的大部分人,就得到河邊,接收運過來的物資,然後就地開始施工。

楊士官等人,之前一直帶著大家砍樹。這段時間天氣暖和了一些,就來到河汊的地方,按照上頭發下來的圖紙,進行施工。他們在河邊淤泥裡,打下之前砍來、加工好的木樁,構築堤壩。然後用送來的機器,抽乾壩後的沼澤。目前,已經圍攏了一小塊,當做給新兵們的訓練。測試的結果,大家都挺滿意,正在擴大規模,打算徹底改造這裡。

在他們上遊,羅馬人還開辟了幾處礦區,在那裡生產被稱為“水泥”的材料,然後沿河運過來。

羅斯人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但羅馬人說,這玩意兒早就用在建築中了,隻是最近搞出了人造替代品,變得更方便了。但是,這材料依然比較珍貴,隻是用於特彆關鍵的位置。顯然,他們村口這兒,就是其中之一。需要的時候,還要用這種水泥,混合砂石,還有下遊運過來的竹竿,澆築出需要的結構來。這個材料比他們的土堆和竹籠都結實,因此很是好用。

不過,這些工作,都不是一般的累人,大家一開始還覺得,一個村子級彆的聚落,二十個壯勞力都足夠;現在,二百個人,都遠遠忙不過來。

而且,很多村民慕名而來,不止是為了這點食物和補貼,也是看中了這裡能參軍,有獲取軍功、一舉翻身的機會。然而這都幾個月了,大家不是砍樹就是挖土、打灰。絕大部分人,連刀劍都沒空去摸……不少人都疑惑起來,懷疑自己會不會被耍了。

不過,楊士官一直堅持說,軍團裡本來就是這樣。乾好了,也有獎勵。眾人其實都不太信,但是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隻能稀裡糊塗地又跟著他打灰……


最新小说: 領證爽約?我轉嫁你哥哭什麼 四合院:賈張氏哭我喪,我反手一耳光 換嫁隨軍,誰家凶獸奶呼呼呀! 請同學斬妖 幼龍的人類觀察記錄 我在規則怪談裡無視規則 糟!年下陰鬱老公每天都想讓我哭 撒旦老公:調皮小貓休想逃! 沒人告訴我她是女帝啊? 惡毒女配在獸世靠鹹魚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