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混世魔王!
“陛下,麵對宋軍,我們有兩個辦法。其一是把敵人擋在江對岸,不讓敵人進入長江南岸,就在江上打。這樣的好處是能確保今年的秋收不受到騷擾。”
“那壞處呢?”
“壞處是我們的火炮和天雷的威力發揮不出來。”
鐵拐李這話一說,張過瞬間就明白了。這個壞處是個大問題。
大宋的水軍科技含量很高,但是傳統水軍的作戰是在江麵上,敵我雙方短兵相接,主要的作戰武器是拍杆,而不是開炮對轟——之前就沒有炮。
簡單說,就是兩條船靠近了,彼此用做成杠杆的大棍子砸對方。就好像舂米,又好像打鐵,雙方比的是操船技術和船隻的本身科技含量。
宋軍的水師艦船水平和天師軍沒有差彆——天師軍也用的是宋軍戰艦,所以如果在江麵決戰,天師軍沒有優勢。
不論是真武大帝還是石敢當,都不能放在船上。這一點就是在後世也一樣。
渡江戰役中,百萬雄師過大江,都那個時代了,船上也沒安置火炮,最多放一挺機關槍。
戰艦在水中行駛,船身起伏不定,後世的艦炮都是真正的高科技武器,需要很多輔助設備,本時空彆說張過沒有,就是秦牧都沒有。
江上作戰是能保護江南的秋收,但是天師軍的致命武器就失去了作用。兩軍艦船混雜在一起,真武大帝哪能打的那麼準,隻打宋軍不打天師軍。
天師軍的炮手,和目前火炮的技術水平都不足以支持這一點。
“繼續講。”
“如果不把敵人擋在北岸,那就可以放敵人上岸。這就是臣的第二條計劃。敵人上岸之後,會圍攻我們的城池,這樣敵人進攻隊形密集,人馬都擠在一起,非常適合真武大帝和石敢當的發揮。隻要大量的打死打傷宋軍,那麼宋軍自然就敗了。江南可安,天下可取。”
大家明白了。
這是大規模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當然這種提煉是作者的話,可是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作戰方式最適合火炮。想到敵人如螞蟻一般密密麻麻的衝過來,天師軍隻要在城頭上安心放炮,就能打出一片死屍。
到時候來一個殺一個,來一萬殺一萬,敵人都殺光了,江南也就安全了。
而且殺光了這些宋軍,趙佶手裡能用的人馬就更少了。那樣對張過奪取全部的天下更加有利。
不過這也要付出代價。宋軍和天師軍一樣,做事毫無節操。
他們一定會禍害地方的。這也正是這個計劃的壞處——如果都是好處直接用這一個好了,鐵拐李怎麼還會弄倆計劃出來。
天下的誘惑和地方的安危,成為了張天師左右為難的選擇。
鐵拐李第二條計策很好,這樣能充分發揮出天師軍的火力優勢,能極大的殺傷宋軍,不但能解了眼前的圍困,還能為以後打天下奠定基礎。
可是這要讓江南的百姓付出代價,自己作為紅朝的新君,如果這時候不能體現出愛民如子,是不是有點名聲不好呢?
張過遇到了選擇性困難。
高俅同樣有困難。那一日秦牧提出了兩個計劃,他立刻有了戰略高度。有了這個高度之後,高俅信心百倍。
不論哪個計劃,都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樣他就動了歪心思。既然自己已經有了計劃,何必再聽彆的將領瞎嗶嗶呢。
之前高俅滿腦袋都是空白,所以他需要大家給他出主意。現在秦牧為他搭了一個高台,他站在上麵俯身看天下,一切都變得明明白白了。
這樣他就不需要種師道這樣的老人礙眼了。
自己是大元帥,全聽我的。
會議很快就散場了,高俅回到自己的大營,心裡依然滿是興奮。
這個仗似乎不難打。竟然有兩條路都能打贏,那還擔心什麼。
可是當高俅從興奮中逐漸冷靜之後,他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技術性困難。
這麼多軍隊,可怎麼過江呢?
秦牧的兩條計劃都是說的過江之後。圍攻城池總不能在船上圍攻吧。那要放下步兵,在岸上組裝好各種工程設備,比如投石機,雲梯,箭樓,衝車這些,然後才能進攻。
高俅現在發現秦牧沒有說怎麼過江。現在長江天險為敵我共有,不論誰要登陸到對岸,都要受到對方水師的打擊。
宋軍在水戰方麵和天師軍相比並沒有任何優勢。
如果兩軍在長江中打成一團,那麼秦牧的任何一個計劃全是笑話。都過不了江,又不能去江南,也打不下江寧,這可怎麼辦?
高俅不得不在第二天再次召開軍事會議。
麵對這個問題,種師道依然老神在在,不怎麼說話。
他非常的鄙視高俅。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你覺得知道了兩個戰略方向,戰爭就算打贏了?這差得遠呢。戰爭是無數細節的安排,哪一處考慮不周,都會帶來致命的影響。
對於高俅連關鍵的過江方法都沒想出來,就匆匆忙忙的散會,種師道簡直覺得可笑。
現在問題來了吧,總算瘸子要出門,想起找拐杖了。
種師道不說話,西軍諸位也都保持沉默。種師道是西軍資格最老,軍功也最高的將軍,他是事實上的西軍首領。
他不說話,彆人自然要看風向。
禁軍中的將領絕大部分都出自西軍,他們麵對種師道,也自然的選擇了跟隨。韓世忠和張俊都沒說話。
武鬆是不懂水戰,所以也說不出什麼。
梁寶雖然是高俅心腹,可是讓他打吳家莊百姓還行,去打天師軍,那就太難為他了。
見到眾人都不說話,高俅有點生氣了。
怎麼,你們都是泥菩薩嗎?這麼怕過江。難道泥菩薩過江,真的自身難保嗎?
高俅臉色一沉,正要發火。這時候折可存說話了。
“高太尉,我們正麵在長江上和天師軍水師開戰,勝負不過五五之數,此舉未必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