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臣翻閱著江浦這半年來的調查進展,當看到趙仇身死時,皺了下眉頭,取過卷宗後看了看,問道:“對於趙仇的死,龐峰、盧一單兩人是怎麼看的?”
蕭成一手提茶壺,一手執茶杯走至桌案前,回道:“他們兩人意見一致,認為趙仇之死很可能是李代桃僵。所以在趙仇死後,我們對趙家的監視更嚴密了,但持續幾個月的觀察,都沒發現任何破綻。”
顧正臣再一次審視了卷宗,對了下案發時間之後,抓起銅錢:“趙仇這個人若是沒有死,那就說明他必然是前淨罪司中人,甚至還參與了殺害駝子的行動。”
蕭成凝重地點了點頭,指了指駝子被害的卷宗:“駝子被殺的現場中出現了斧頭這類武器的痕跡,在四月時,盧一單假設動手之人是趙仇,命我們走訪了一些龍江千戶守禦所的老人,找出了一份開國初期,龍江千戶守禦所之內擅長使用斧類武器軍士的名單。”
“這份名單應該附在趙仇卷宗的最後,裡麵提到了十個名字,我們找了其中九個,六個被證實過世,三個雖還活著,卻沒有離開過當地,而且與家人一起,沒有家眷失蹤的情況。”
“唯有這最後一個人潘尺,始終找不到,衛所裡也沒留下此人籍貫等信息,我們拿出過趙仇的畫像,那些老人隻說不太像,並不敢確認。調查一番下來,得到的唯一有用的隻是身高與趙仇相仿……”
顧正臣聽著蕭成的敘說,取出了那份名單,看著上麵圈出來的“潘尺”問道:“我記得趙仇長子尚在龍江千戶守禦所之內吧,他還有個次子,在江浦。”
蕭成點頭:“沒錯,其長子趙誠,次子趙信。”
顧正臣拿著銅錢,輕輕敲打桌案,聽著叮叮的聲響:“龍江千戶守禦所的軍士和水師軍士一樣,必須善水。趙仇這種人被輕易淹死,怎麼都看著不對勁。”
“還有,發現屍體的時候人已經泡壞了,這一點就很詭異。要知道自瓜埠至舊江口過往船隻很多,若是屍體可以被發現,應該早發現了,偏偏到了腐爛、泡得麵目全非的時候才冒出來,這也不符合常理。”
“最重要的是——屍體出現在舊江口,並不太現實,要出現,也應該出現在高資鎮。而這,恰恰就是他們的破綻所在。所以,我斷定,這趙仇沒死。”
蕭成不理解地看著顧正臣:“為何屍體不能出現在舊江口?”
顧正臣看了一眼蕭成:“你問問船家,放任船隻順長江而下,船是朝著南岸走還是朝著北岸走?長江水與黃河水一樣,都是衝刷南岸,不管是船還是屍體,隻要沒人乾涉,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衝刷到南岸。”
“雖說也是可能去北岸,但這個可能性並不大,尤其是舊江口與高資鎮之間還有一座島,這屍體就是衝到島邊去,也不應該衝到舊江口去。所以,趙仇很可能是我們要找的人!”
蕭成聽顧正臣這麼一說,一下子明白過來:“如此說來,我們將眼皮子底下的人放走了?”
顧正臣站起身來:“駝子說過,趙仇的院子距離縣衙很近,院後巷道一入夜基本沒人走動,若是趙仇進入縣衙知縣宅,完全可以做到滅口。現在看來,當初駝子的懷疑並不是沒有道理。”
蕭成急切地問道:“可現在趙仇失蹤了,我們去哪裡找他?”
顧正臣嗬嗬一笑:“這就是背後之人的算計,他認為趙仇被咱們盯上了,所以讓這個人消失。沒有了證據,我們就沒了辦法,總不能無緣無故,連個罪名都沒有,就去抓趙仇的家人吧?”
“顯然,對方對自己的布置很自信。常理之下,我們確實不能動趙仇的家人。但是,我們為何一定要遵照常理辦事?”
蕭成疑惑地看著顧正臣:“你的意思是,不管證據、罪名,直接抓人?”
顧正臣搖了搖頭,認真地說:“我們是朝廷的人,一舉一動都有人看著,再說了,若是不夠縝密,不夠合理,暗中的人怎麼可能出麵,那趙仇又怎麼可能現身?”
“現在我們需要布置一個圈套,將趙仇的家人全部都圈進去,並以此為誘餌,調趙仇或暗中什麼人現身。”
蕭成明白顧正臣的意思,隻是有些犯難:“可趙仇的家人安分守己,出門的都很少,如何讓他們鑽進來?”
顧正臣敲了敲桌案上的材料,笑道:“直接對趙仇在江浦的家人設圈套,未免太過急切,也太過明顯了。你看,這樣如何——”
蕭成聽完顧正臣的計劃之後,渾身發冷:“你這個計劃可有些大陣仗啊。”
顧正臣嗬嗬一笑:“不將動靜鬨大一些,怎麼真實,不真實一點,如何將這些人釣出來?”
蕭成肅然點頭:“那就做吧,隻是需要耗點時日。”
顧正臣搖了搖頭:“不太能急切了,我還在等另一個時機。”
蕭成不知道顧正臣還要等什麼,但他回來了,而且如此隱秘,如此突然,讓蕭成心中有底氣多了。
顧正臣看過所有調查文書之後,看著桌案上的三本書陷入沉思。
駝子死前的舉動,留下的訊息,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惑了所有人,方美也沒解讀出來。
他是在想告訴是某個人的身份吧。
一口一口地吞自己的肉,足足十五口,這裡有個問題,駝子的重點到底是十五口肉,還是說,駝子想強調吃肉這個動作?
為什麼是十五,他是神誌不清了,想要自己更為清醒,一口接一口咬出來的,還是有意為之?即便是有意的,那有沒有可能駝子想咬十六、十七或更多,隻是因為扛不住了,生命到了最後,隻咬了十五口?
顧正臣拿起《三國誌通俗演義》看了看,這裡麵沒什麼線索,《論語》更沒有,至於《唐宋詩詞摘集》,這裡麵全都是詩詞,能指向某個人的信息就更少了……
想不通。
顧正臣決定擱下駝子的訊息,開始給朱元璋寫信,這個計劃,沒有他的配合不好辦。